隆美爾是如何應用進攻力學打贏卡扎拉會戰?
面對英軍的防線,隆美爾一直在思考著最佳作戰方案。他重新改編了自己的裝甲集團軍,謹小慎微地避免向敵人暴露企圖,使對方摸不清他究竟是在加強防禦還是在準備一次新的進攻。由於英軍沿著防線,自與大海毗鄰的卡扎拉一直到比爾哈希姆,已埋下了一百萬枚地雷,隆美爾感到震驚和沮喪。因為英軍的這條防線恰好切斷了所有理想的沙漠小道,使得隆美爾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他既不能直接發起正面進攻,也不能做漫長的迂迴運動以越過比爾哈希姆盡頭的沙漠。
隆美爾思來想去,克勞塞維茨著名的「進攻力學理論」浮上了腦海。進攻力學,也稱「槓桿」戰術。這種戰術的核心內容是正面佯攻敵人,而將主力迂迴到被攻擊方的後方或一側,給敵人以致命打擊。為什麼稱為「槓桿」戰術呢?可以這樣理解,同樣的力,作用力臂不同,產生的力矩的大小也不同。假如把整個戰場看作是一個力臂的話,以進攻某個山頭為例,從正面進攻這是一個力點,從山的一側進攻或從背後進攻都是一個力點。一個戰場分三個力點,正面、一側和後方,如果把兵力全部配置在正面,就好比把力用在槓桿貼近支點上一樣,對作戰戰鬥力發揮得很小。可是如果把一部分兵力從正面移置敵人的一側或後方進行迂迴,那麼所發揮的力就不一樣了。對於敵人而言,因為後路被堵死了,就很可能陷入完全無法退卻的困境,從而喪失了他原有的優勢。
於是,隆美爾制定了一個極為冒險的作戰計劃:以一部兵力佯攻英軍正面,拖住英軍主力;集中全部裝甲部隊從卡扎拉防線南翼實施突破,然後北上機動到英軍防線背後,這樣可以切斷英軍機動部隊與其一線部隊之間的聯繫,從防線背後進行突破。其具體部署是:由4個意大利步兵師於進攻當天下午2點對卡扎拉防線北部發起進攻,並插入敵方陣地約20公里處,隨後由德軍一個坦克營和一支由繳獲坦克裝備的部隊發起坦克進攻。目的是將英軍裝甲部隊吸引過來。至黃昏時德軍坦克營便撤出戰鬥加入主力向南的迂迴行動。由非洲軍的第15和第21裝甲師、意軍第20軍的阿雷艾特裝甲師、的裡雅斯特裝甲師及德軍第90輕裝師構成的主力部隊於進攻之日當晚9點出發,向南運動到進攻出發陣地,次日4點30分在卡扎拉防線南端發起進攻。突破後即向托布魯克方向攻擊前進,截斷英裝甲部隊退往托布魯克的後路。
隆美爾曾對他的將領講過這麼一句話,他說,這次做戰的關鍵必須造成我們不是向南進行一側包圍,而是向北實施正面突破這種假象,只要這種假象沒有被英國人識破,我的「槓桿」就能撬動敵人的堅固防線,殲滅他。這是隆美爾一生中「最為大膽」的決定。許多德意軍官提醒隆美爾:「你這是拿自己的全部榮譽去冒險!」因為一旦迂迴突破失利,德意聯軍將全線失敗。他的參謀長阿爾曼雷德·高斯於1957年寫道:「他讓軍團的全部坦克迂迴到南端。這種進行翼側包圍的決定是十分大膽和罕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隆美爾自己的後勤補給線也必須從那個側翼繞道而行。如果他的這次戰鬥失利,他將面臨失去整個非洲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