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類動物園”是如何出現的?後來又是如何消失的?
文藝復興後,對喜好高雅藏品的意大利名門望族來說,現有藏品已無法滿足他們對奇珍異寶的渴望了,航海時代的到來使他們得以接觸異域物產。在探險家帶回的寶貝裡,他們最喜歡被綁的土著。於是,戰鬥力弱的土著被關進動物園。
當時土著屬於富人的私藏,並未向公眾展出,常被擁有者拿來吹噓,於是我們得知:一位著名的紅衣主教收集了許多不同種族的人,包括會講二十多種語言的薩維奇人、摩爾人、韃靼人等。
當然,收集韃靼人只能作為愛好,要想靠人類外觀盈利還需提升形象。19世紀初,隨著殖民範圍擴大,土著開始被迫公開演出。其中非洲殖民地的土著比較受歡迎,其中有些部落的女子因身材特殊而備受關註:她們的臀部碩大異常,也有些人的頭部比一般人小很多。
一位叫薩拉的非洲女子在五年的動物園生涯裡,主要貢獻是為「沒見過世面」的歐洲人展示自己碩大的臀部。無數歐洲人不惜趕數百里的路來捧場,紛紛買「摸臀券」體驗特殊的異域風情。終於,在歐洲經歷了來來回回的巡演、買賣後,薩拉不堪折磨,離開人世,年僅25歲。她的遺體還被法國生物學家解剖了,意圖證明她的基因是特殊的。
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像薩拉這樣的「展覽品」漸漸消失,不過「人類展示」並未因此終止,反而愈演愈烈。
到19世紀後半期,生活方式奇特的土著不再被當作私有物進行買賣,而是可以選擇與展覽方簽約,通過展示真實的自己(家鄉習俗、衣著等)來賺錢。這種「公平」的交易方式在歐美大城市最受歡迎,還於1889年首次登上巴黎世博會,成為後來多次世博會的重頭戲。
1899年,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動物園」在巴黎出現,這個被叫作「巴黎熱帶花園」的動物園設法從法國殖民地引進許多土著。最搞笑的是,管理方還「貼心」地為這些土著還原了生活環境,好讓他們有「家的感覺」。這個動物園前後設了六個生態土著展覽區,在幾個月內接納了100萬遊客。
除巴黎外,紐約、倫敦等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出現了「人類動物園」,每天每個城市平均有20-30萬人前往參觀,只為一睹異域土著的風采。
大眾的獵奇欲得到了滿足,悲慘就只能由被視為異類的同類來承擔了。
美國的「人體動物園」中,最著名的展品就是一位「靠牙上位」的非洲侏儒—Ota Benga。1906年,他被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聘請」照顧猴子,然而園方發現人們對他的興趣比對猴子大多了,便讓他成為展品,並給他設置了個專屬掛牌—「非洲侏儒,Ota Benga,23歲,高4英尺11英吋,重103磅,來自非洲中南部剛果自由州的開賽河,由Samuel P. Verner博士帶來,展示時間為9月每天下午。」
儘管這種展覽被多數非裔美國人抗議,但紐約動物學會對此表示支持,其秘書長說起「如何更好地利用Benga來吸引遊客」頭頭是道,還在10年後成了美國的種族人類學家和優生學家。而此時Benga已陷入抑鬱,並在1912年自殺。
對於獵奇的歐洲人來說,土著只是可繁殖資源,死了一個再找一個就行了,於是他們找到了原住民蘇族最後的王子(不保證真實性)和吃再多飯也長不大的菲律賓土著。不過園方也沒把他們視為動物,還給他們發了丁字遮羞褲。
而作為當年亞洲最狼性的民族,日本人為促進日英聯盟,也把自己的邊境同胞交出去展覽了。曾生活在北海道的蝦夷人(阿努伊人)被帶到英國展出,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生物」長著濃密的鬍鬚、胸毛,非常罕見。
「人類動物園」因其顯而易見的反人性受到很多抗議,終於在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畫上了暫時的終止符。但就在這場以「科學、文明、人性」為口號的世博會上,依舊有來自剛果村莊和塞內加爾村莊的活人被展示。
在那之後,「人類動物園」逐漸消失,人類展覽事件也隨各殖民國家的獨立而驟減,但完全杜絕還是不大可能的。2007年,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動物園還打著「開展研究活動」的名義舉辦了一場人類展覽。諷刺的是,希特勒還是首個提出禁止此舉的歐洲領導人。
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之類的要求對我們來說可能有點高了,畢竟我們連同類也沒學會尊重。展覽人類的動物園雖已消失,但展覽人類的行為仍有餘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