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王國的“懶王時期”:宮相掌權, 實行采邑改革

法蘭克王國的“懶王時期”:宮相掌權, 實行采邑改革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法蘭克王國的“懶王時期”:宮相掌權, 實行采邑改革

在一個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法蘭克,由克洛維建立的墨洛溫王朝,到了公元6世紀後期開始衰落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編今天給大家來說說。原來,按照法蘭克人的傳統,國王死後,要把國土平分給兒子們,這樣一來,國家表面上統一,實際上已經是四分五裂了。公元7世紀中期,國家實際上分成了三大勢力,西北部是奧斯特拉西亞,西部是紐斯特裡亞,東南部是勃艮第。這三個勢力的大貴族掌握了實權,都推舉自己的宮相,各自管理政務,視法蘭克國王為傀儡。

宮相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特有的官職,起初宮相的權力比較有限,只是王室的總管,只掌管宮廷的財務和王室地產上的收入,後來宮相的權力日益增大,不但主持內政,而且還主管外交和指揮軍隊,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類似中國古代的「丞相」「宰相」。國王大權旁落,無所事事,整天閒逛。於是,在公元639年至公元751年這一個多世紀中,法蘭克王國就出現了一段「懶王時期」。當時,相繼即位的法蘭克國王一個個都是不學無術、懶散無能的傢伙,被人稱為「懶王」。這些「懶王」的職業就是頂著一個國王的稱號,披著長長的頭髮,留著長長的鬍鬚端坐在寶座上,裝作很認真的樣子傾聽各方使節的報告,但是他自己沒有權力決定什麼,只能很無助地看向身邊的宮相,然後宮相會教給他回答些什麼,怎麼回答。

一個國王失去他的權力已經很可憐了,更可憐的是這些「懶王」連日常生活也要看著宮相的臉色,遇到宮相心情好的時候就給他一些生活費,碰到不高興的時候可能就什麼也沒有了。平時,國王只能靠自己莊園上那點兒可憐的收入生活。在他自己的莊園裡,除了住宅,還有少得可憐的僕役用來裝點國王的威儀。大概最讓國王舒心的事就是遇到風和日麗的日子懶洋洋地坐在牛車上出去巡遊,看著太陽的笑臉,聞著草木鮮花的香氣,可憐的國王心情也會好點兒的。

奧斯特拉西亞的宮相和紐斯特裡亞的宮相為了爭奪權力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爭鬥的結果是奧斯特拉西亞的宮相赫裡斯塔爾丕平取得勝利,成為法蘭克國家唯一的宮相。不平有一個私生子叫查理,雖然出身低微,但是從小志向遠大,立志要幹一番大的事業,很快在身邊聚集了大批擁護者。赫裡斯塔爾丕平死後,他的妻子掌管了國家政權,她害怕查理威脅她的統治,就下令把他關進監牢。不久,正趕上紐斯特裡亞地區發生叛亂,查理趁機逃出監獄。他召集了一支軍隊,一舉奪取政權,在公元715年登上宮相的寶座。這時候,正是法蘭克王國內憂外患最嚴重的時期。

在南方,法蘭克正遭受阿拉伯人的入侵。阿拉伯人7世紀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後,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有一支阿拉伯軍隊在公元711年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並於公元720年翻過比利牛斯山,大舉向法蘭克王國進攻,企圖將法蘭克國家消滅。查理在大敵壓境時,臨危不懼,精心組織訓練了一支以自由農民為主的騎兵。公元732年,他親自率領這支精銳的軍隊與剽悍的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平原展開了激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騎兵,在戰場上進行你死我活的廝殺。阿拉伯軍隊在法蘭克人的勇猛攻擊下,逐漸招架不住,無心戀戰,他們害怕自己沿途搶到的戰利品得而復失,只得退兵。

法蘭克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統帥查理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獲得了人們的稱讚,被譽為「馬特」。馬特是「錘子」的意思,代表了雷霆萬鉤之力。從此以後,人們就稱查理為查理馬特,以表示對他的尊重。普瓦提埃戰役使得法蘭克免遭外敵的入侵,捍衛了國家的獨立,阿拉伯人進攻西歐的勢頭也被遏制了。在法蘭克國內,貴族不斷發動叛亂,叛軍來自王國的南部和北部,他們妄圖推翻查理馬特,取而代之。查理馬特利用手中權力,以遠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這些叛亂,牢牢地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他並沒有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深入思考如何使國家長治久安。經過深思熟慮,一項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了,這就是對西歐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采邑改革。采邑原來是國王賞賜給法蘭克軍隊在激戰功臣、親信或貴族的土地。國王在分封采邑時,把原來土地上的農民一起賞賜給受封人。在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早期,國王是無條件地將采邑賞賜出去,接受采邑的人不向國王盡任何義務。久而久之,王室的地產因為賞賜過多,幾乎消耗盡了。因為手中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國王的經濟實力也大為削弱。一些大貴族趁機發動叛亂,奪權佔地,國家處於動亂之中。

與此同時,法蘭克王國的軍事力量也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這與當時的徵兵制度有很大關係。原來,法蘭克國家沒有常備軍,遇到戰爭爆發時就臨時從自由農民中徵兵,這些農民不但要服兵役,而且還要自備武器、馬匹和糧食,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許多農民因此而破產,繼而逃亡,國家兵源日漸枯竭。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就沒有了抵禦外族入侵的能力。查理馬特意識到這一點,感到為了富國強兵,必須進行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變了過去無條件賞賜采邑的做法,規定接受采邑的達官顯貴必須服騎兵兵役,而且還要自備戰馬和武器。

這樣,君臣之間就結成了封君與封臣之間的關係。封君就是賞賜采邑的人,封臣就是接受采邑的人,他們之間的關係靠采邑來維繫。如果封臣不忠於封君,封君就會沒收封臣的采邑。同時還規定受封者只能一代佔有采邑,如果封臣死了,要重新履行分封儀式。同樣,如果封君死亡,受封者必須將采邑歸還給新的君主。後來,國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效仿國王的樣子,將自己的土地當作采邑分封給手下的中等封建主,而這些中等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土地當作采邑再分封給小封建主,這樣層層分封,逐漸形成了西歐封建貴族的等級制度。

在結成封君封臣關係時,還要履行一種叫作「誓忠禮」的中世紀的莊園儀式。在履行這種儀式時,封臣跪在封君的面前,雙手放在封君的手掌中間,宣誓效忠自己的主人。這時,封君將一捆樹枝或者一把泥土送給封臣,作為封土的象徵查理馬特的采邑改革曾一度加強了法蘭克國家的實力,軍事力量空前強大起來,並且通過這次改革確立了西歐騎士制度。法蘭克國家依靠強大的騎兵鎮壓了內亂,抵禦了外敵入侵,而且疆土也得到了很大的擴張。

但是,從長遠來看,查理馬特的改革潛伏著離心作用,那些獲得采邑的大封建主在自己的世襲領地上不斷加強自己的勢力,與中央分庭抗禮,最終形成了封建割據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封臣在他的采邑上的勢力越來越大,死後就把采邑傳給了自己的後代,到了公元9世紀後期,采邑就變成了世襲領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