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戰役的奇特現象:沙俄遺民成為日軍僱傭軍
1939年5月,在中國東北與蒙古的邊界諾門坎,日本和蘇聯之間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役。這場衝突起因於滿蒙邊界問題,實為日本關東軍對蘇軍實力的一次試探,最終戰鬥以蘇軍勝利結束。但不為人知的是日軍在這次戰役中使用了「僱傭軍」,尤其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批僱傭軍竟是由一批俄國遺民組成。正因如此,這場戰爭在一些蘇聯歷史學家眼中帶有一定程度的「內戰」色彩。
俄國遺民助日作戰
上世紀30年代,中國東北有一大批無法回國的俄國人。他們或者是在布爾什維克1917年革命後逃到中國的「沙俄遺民」,或者是不堪俄國內戰火而逃到中國的平民和士兵。1931年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一些俄國人或被迫或自願開始受日本人驅使。他們當中,有數百人被日軍「相中」,組成由日軍指揮的武裝隊伍。日軍一開始發給他們日軍軍服,之後又為他們更換「偽滿洲國」軍服,並將這支隊伍命名為「俄羅斯軍」。
1939年5月,諾門坎戰役爆發,日軍高層想到這支被閒置多年的「俄羅斯軍」。出於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敵視,這些俄國人竟沒有對這樣一場「對內戰爭」表示拒絕。
在諾門坎戰役中,「俄羅斯軍」的主要任務是憑借自己獨特的身份,深入敵軍進行情報刺探工作,而他們與敵方軍隊的正面交火只有一次。那是在一次行軍中,「俄羅斯軍」與一群同蘇聯並肩戰鬥的蒙古士兵相遇,不瞭解情況的蒙古士兵將他們當作盟軍,同他們熱情打招呼。趁此機會,「俄羅斯軍」先下手為強,出其不意地向蒙古軍隊發起攻擊。結果,「俄羅斯軍」除一人陣亡外,大獲全勝。陣亡士兵名叫納塔羅夫,日軍在諾門坎戰役結束後在哈爾濱為納塔羅夫建造了一處紀念碑。1945年蘇軍進軍東北時,將這個紀念碑炸毀。
除此之外,「俄羅斯軍」沒有參加大的戰鬥。不過他們還有另外一種工作要完成———宣傳工作。為擾亂國際上關於此次戰爭的認知,日軍命令「俄羅斯軍」士兵穿上蘇軍軍服作投降狀,然後為他們拍攝照片,並發表於報刊上。照片下面的解釋文字是:「蘇聯士兵向日軍投降」,「日軍向蘇軍士兵分髮香煙」。
布裡亞特人為日本人死戰
另一批來自俄羅斯的人群同樣曾在這場戰役中為日軍效力,他們是原本生活在俄國的布裡亞特人(蒙古人的一支,是西伯利亞南部地區貝加爾湖以北與色楞格河一帶的居民,又稱「布裡亞特蒙古人」),由於同樣的原因離開故土,來到蒙滿交界地區。
諾門坎戰役爆發後,這些布裡亞特人生活的地區成了蘇日交戰的戰場,出於對蘇聯的敵視,他們投靠了日本人。在這群布裡亞特人中,有一名叫加爾馬耶夫的將軍,他曾在俄國國內戰爭中帶領一支隊伍與蘇軍交戰,戰敗後退至蒙古滿洲國交界地區。日軍委任他為這支布裡亞特軍隊的指揮官。
加爾馬耶夫將幾個布裡亞特人部落裡20-30歲的青年人召集起來,組成了一支隊伍。
在第一次戰鬥中,加爾馬耶夫的隊伍幾乎損失過半,但剩下的人仍繼續追隨他作戰。一次,布裡亞特部又與蘇軍遭遇,加爾馬耶夫的部隊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與蘇軍周旋了很長時間,但架不住蘇軍用大炮反覆對他們活動的地區進行狂轟濫炸。為穩定軍心,加爾馬耶夫和兩名日本軍事顧問不斷地從指揮部出來到前線為士兵鼓勁。但越是這樣,蘇軍的攻勢反而更猛。幾天以後,蘇軍甚至動用了轟炸機,緊接著,勸說布裡亞特人放棄抵抗的宣傳單從天而降。但他們拒不投降。
「俄羅斯的(日本)武士」
布裡亞特人的最後一戰在8月20日到來。先是蘇軍猛烈的空中轟炸,然後是連續炮轟。第二天中午12時,當硝煙散去後,蘇軍騎兵向布裡亞特人的戰壕衝來。已經無力抵抗的布裡亞特人迅速向後潰敗。此時,加上日軍顧問和加爾馬耶夫,指揮部裡只剩下30人。日本軍事顧問以長官的身份命令大家剖腹自殺,但加爾馬耶夫表示反對,他說:「我們的指揮部十分隱蔽,蘇軍雖然已經將我們包圍,但不一定能夠找到我們。」
日軍顧問表示同意,將已經抽出的戰刀插回了刀鞘。於是所有人開始靜靜地在指揮部裡等待蘇軍的撤退。
事實證明加爾馬耶夫的判斷是正確的。蘇軍在搜尋了兩個小時未果後認為指揮部已被炸毀,於是撤回本方陣地。就這樣,加爾馬耶夫帶著20多個殘兵退回「偽滿洲國」。
6年後,在日本即將敗亡之際,蘇聯軍隊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猛攻,並俘獲了加爾馬耶夫。這名曾經與蘇聯人戰鬥的老兵被俘後交代稱:「我確實曾經帶領自己的兄弟與蘇軍交戰,我的兄弟因為日本人的軍事冒險而死傷無數。」
這群鮮為人知的布裡亞特人被蘇聯人稱為「俄羅斯的(日本)武士」。而蘇聯史學家在研究諾門坎戰役時認為,正是由於這些布裡亞特人和俄國遺民的存在,這場戰役有了些「內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