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戰役什麼時候爆發的?葛底斯堡戰役發生的背景

葛底斯堡戰役什麼時候爆發的?葛底斯堡戰役發生的背景

戰役戰史

葛底斯堡戰役什麼時候爆發的?葛底斯堡戰役發生的背景

葛底斯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為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所發生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屬於葛底斯堡會戰(Gettysburg Campaign)的最後階段,於賓夕法尼亞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區進行,是美國內戰中最著名的戰鬥,經常被引以為美國內戰的轉折點。

美利堅聯盟國的羅伯特·李將軍所部北弗吉尼亞軍團於錢瑟勒斯維爾戰役獲勝後,北上進攻弗吉尼亞、馬裡蘭、以及賓夕法尼亞諸州。聯邦軍方面,林肯替換了約瑟夫·胡克少將,代之喬治·戈登·米德少將領波托馬克軍團,雖然贏得了這場決定性戰役,終結了李將軍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入侵北方各州,但未能阻止李將軍遁回弗吉尼亞。

  戰役背景

聯盟軍的羅伯特·李將軍率所部北弗吉尼亞軍團於錢瑟勒斯維爾戰役擊敗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後不久,李將軍決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動可打亂聯邦計劃中的夏日選舉,可能幫助被圍於密西西比維克斯堡的守軍脫困,並使聯盟軍就食於邊界之外的北方豐饒農場,以讓飽受戰火蹂躪的弗吉尼亞獲得必要的休養生息。李將軍所部可同時威脅賓夕法尼亞的費城、馬裡蘭的巴爾的摩以及華盛頓特區,並鼓動此刻正於北方成長中的和平運動。於是,李將軍的部隊於1863年6月3日開始自弗吉尼亞的弗雷德裡克斯堡北移。為使其指揮更有效率,李將軍將麾下兩個軍重組為三個新的軍(Corps)。

詹姆斯·朗斯特裡特留任第一軍軍長;之前陣亡的"石牆傑克遜"中將的軍一分為二,原第二軍劃歸理查德·S·尤厄爾中將轄下,而新的第三軍由安布羅斯·鮑威爾·希爾(AP希爾)中將指揮。

聯邦軍方面,約瑟夫·胡克少將轄下的波托馬克軍團由七個步兵軍、一個騎兵軍及一個炮兵預備隊組成,總兵力超過90000人。胡克少將前因錢瑟勒斯維爾戰役慘敗,又於李將軍第二次北侵時怯戰,亞伯拉罕·林肯總統迅即以喬治·米德取代其職。

戰役中,雙方騎兵的第一場主要戰事於6月9日發生在近弗吉尼亞庫爾佩珀的布蘭迪站。由詹姆斯·尤厄爾·布朗·斯圖爾(JEB 斯圖爾特)特率領的聯盟軍騎兵幾乎敗北,但斯圖爾特將軍終能克敵制勝。然而,在這場內戰中最大一場的騎兵戰鬥中,聯邦軍在馬背上的戰士們首次證明他們可以比南方的對手更加優秀。

六月中,北弗吉尼亞軍團渡過波托馬克河,進入馬裡蘭。在擊敗弗吉尼亞溫切斯特與西弗吉尼亞馬丁斯堡兩處的衛戍部隊後,尤厄爾的第二軍於1863年6月15日開始渡河,希爾與朗斯特裡特的部隊則於1863年6月24日至6月25日間尾隨其後。胡克的部隊緊躡其蹤18,持續橫亙於李將軍的部隊與華盛頓間。聯邦軍於1863年6月25日至6月27日間渡河。

於此同時,在一次頗受爭議的行動中,李將軍允許斯圖爾特將軍率領一部分的騎兵巡行聯邦軍周圍。李將軍的命令讓斯圖爾特將軍綽有餘裕;而在斯圖爾特將軍的騎兵長久脫離戰場,以及在其餘的騎兵失於承擔更積極的角色上,兩位將軍皆應負責。斯圖爾特將軍連同其三旅精銳之師於向葛底斯堡推進的緊要關頭及戰鬥開始後兩天內皆不在戰區中。1863年6月29日,李將軍的部隊深入自錢伯斯堡至卡萊爾的弧形區域中;兩地分別位於葛底斯堡西北方28英哩(45公里)處及30英哩(48公里)處,接近賓夕法尼亞的哈里斯堡以及位於薩斯奎漢納河畔的賴茨維爾。

胡克將軍於歷經弗吉尼亞哈珀斯渡口防務的爭論後自動請辭。林肯總統以及一直想找理由擺脫胡克的亨利·韋傑·哈勒克總司令馬上接受辭呈,並以第五軍的喬治·米德少將於1863年6月27日至6月28日間取而代之。

1863年6月29日,當李將軍得知波托馬克軍團已渡過波托馬克河後,下令將部隊集結於賓夕法尼亞的卡什敦附近,位於葛底斯堡以西8英哩(13公里)處的南山(South Mountain)東麓。

1863年6月30日,當希爾將軍的部分軍隊進駐卡什敦時,轄下勁旅之一,由詹姆斯·佩蒂格魯將軍所指揮之卡羅萊納那部隊,冒險直趨葛底斯堡。佩蒂格魯將軍的上司亨利·希斯 (Henry Heth) 少將於其回憶錄中稱,佩蒂格魯將軍為的是到城中搜尋大量的鞋類補給,但此一解釋的真實性大受史學家的懷疑。

當佩蒂格魯將軍的部隊於6月30日抵達葛底斯堡時,發現約翰·比福德准將所部聯邦軍騎兵駐紮於城西,佩蒂格魯將軍未與之交手便轉回卡什敦。當佩蒂格魯將軍將所見告知希爾將軍及赫思將軍時,兩位將軍皆不相信城中或四周駐有大批聯邦軍,而懷疑那只不過是賓州的民兵。儘管李將軍曾下令於全軍集結前避免戰鬥,希爾將軍決定於次日清早發動武力偵察以查明前方敵軍的規模與戰力。7月1日星期三,早晨5點,希斯將兩個旅(James Archer and Blade God)派遣至葛底斯堡進行偵察任務。葛底斯堡命運三日正式開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