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阿提拉第一次失敗:沙隆之戰
阿提拉
阿提拉是匈奴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他不僅建立了最強大的匈奴帝國,而且依靠自己的頭腦以及帝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西歐的政治舞台中佔據了一個極其突顯的位置。在他稱王尹始(大約435年之後),阿提拉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錢。狄奧多修斯二世皇帝被迫按往年的貢額加倍上貢。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這位新的匈奴王在447年以後,開始把眼光轉向西面,把西羅馬作為尋找新的機會的主要地區。自他登基開始十多年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各種事務的角逐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變成了最強大的外部勢力。在他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居的民族,而不再是早先的牧馬人了。大匈牙利平原不可能像黑海北部的大草原那樣,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放牧馬群,因而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補充比過去規模小得多的騎兵力量。實際上,在阿提拉的時代,匈奴人的軍隊在形式上已經和當時歐洲其他蠻族相差無幾了。不同的是,他的軍事力量極為龐大,能夠實施包圍和攻城等大型軍事行動,而其他的蠻族軍隊則望塵莫及。
公元五世紀四十年代,阿提拉對巴爾幹半島東部實施了一系列致命的打擊。其中有一座位於多瑙河以南一百多英里的尼斯查瓦河畔的城市(441-442),被匈奴人摧毀得之徹底,以至於數年後羅馬使者前往晉見阿提拉經過此處時,仍可見岸邊白骨纍纍,城內屍臭熏天。此後,許高盧地區的城市都不能免遭此厄運。
匈奴人在比鄰東羅馬的多瑙河地區確立了一個強大的地位之後,在442年被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地區。447年阿提拉又對巴爾幹實施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入侵。他們長趨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阿提拉不僅收取了所有欠交的貢金,還得到了一個新的價值 2100鎊黃金的年貢額,同時又被贈予了多瑙河以南面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役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史家言稱,匈奴人所經之地「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他們徹底摧毀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復過去的舊貌了。」阿提拉這次對東羅馬的狂勝,令他有了足夠的迴旋餘地去實現其突襲西歐的計劃。
鼎盛時期的匈奴
到445年時,匈奴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大致東起裡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因河。東西羅馬均被迫向其納貢,以求免遭蹂躪。在當時,西羅馬帝國經過與各日爾曼蠻族的數十年的戰爭,邊防鬆弛,軍力大為減弱;而各日爾曼蠻族的勢力卻在紛紛崛起。在這種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的角逐中,當數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羅馬人與日爾曼人的各派勢力都想拉攏匈奴人以制服對方,而阿提拉則利用西方錯綜複雜的矛盾巧妙周旋,力圖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幹不過是一個前奏,而徹底佔領高盧則是他實現其野心的第一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裡,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直到451年再次大舉發兵,阿提拉把對高盧的征服推向了最高潮,同時也為自己掘開了墓穴。
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三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帝國治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公元前51年被愷撒大帝征服。
沙隆之戰
451年阿提拉所侵入的即是外高盧,那場決定性的戰爭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中古歐洲史上一場著名的戰爭,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不僅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而且堪與現代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形成了歐洲中世紀傳說的一部分。在阿提拉的計劃中,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之後,下一個目標將是羅馬城。也就是說,他的最後目標是要把整個西羅馬帝國納入自己的版圖。然而,他的超群的才智、與生具來的傲慢,以及極度膨脹的野心結合在一起,不僅把他在征戰西歐的生涯中帶向了命運的頂峰,同時也迫使羅馬人和日爾曼人聯合起來對他形成了強大的對抗。說到這裡,諸位也可以猜出戰爭的結果了。
促使阿提拉實施對高盧的進攻計劃的可能有三個因素。首先,是汪達爾國王蓋薩裡克挑開了沙隆之戰的序幕。大約十年前,蓋薩裡克的兒子與西哥特王西奧多里克一世的女兒結了婚。但在442年,西羅馬皇帝瓦倫丁三世批准了自己的女兒與蓋薩裡克的兒子的婚禮,其結果是可憐的西哥特公主被殘忍地割了鼻子耳朵後送了回來。從此以後汪達爾人與西哥特人之間就結下了深刻的仇恨。蓋薩裡克因此力主阿提拉與其聯合進攻西面的西哥特人。然而,當阿提拉當真越過了萊茵河,而西哥特人也加入了阿埃丘斯的聯軍來對抗匈奴人時,汪達爾人卻作壁上觀。
在阿提拉的陣列裡,右翼是雜牌日爾曼人,左翼是東哥特人,最精銳的匈奴軍隊則處於正中位置。阿埃丘斯採取了另一種佈陣,他把最不可靠的阿蘭軍隊放在羅馬聯軍中間,用來對付匈奴人的正面突襲;西哥特人部署於右翼,而他自己的羅馬軍隊則處於左翼。很明顯,阿埃丘斯希望能夠有效地打擊匈奴人較弱的兩側,然後對匈奴主力部隊來個兩面包抄。從後面的戰況的分析來看,儘管阿提拉自己的匈奴主力在所有這六隻軍隊裡是最強的,但他兩翼的日爾曼人同盟軍則要明顯弱於對手。
緊跟著,西方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一就發生了。阿提拉與處於羅馬聯軍中心的阿蘭人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匈奴人把阿蘭人壓退時,其右側的羅馬軍隊發動了突然的進攻。同時,匈奴人向前的運動也把自己另一側暴露給了西哥特人的進攻,結果使匈奴人的力量遭受到重創。
城下之盟
由於匈奴人所遭受的打擊,阿提拉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住其精銳兵力,因此無心戀戰,想伺機脫身。恰好西奧多里克的死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西哥特人由於國王的死去所發生的政局變化,新的繼承人不願再繼續參戰,急於回國登基,甚至阿埃丘斯對其確立王位也表示支持。於是,其王兄於半夜時分偷偷跑到匈奴人的營賬內,與阿提拉簽定了城下之盟,網開一面地放走了匈奴聯軍。後者則於凌晨悄悄溜出戰場,從而避免了一場更為慘烈的、流血更多的戰役。
事實上戰役到此時已經結束了。在羅馬聯軍一方有人主張第二天追討阿提拉,但阿埃丘斯沒有採納。也許他希望保留著這個雖然遭受了打擊,但仍然有相當實力的匈奴軍隊,以便保持與日爾曼蠻族之間以羅馬名義的聯盟。由於阿埃丘斯的放手,阿提拉得以輕易撤走並越過了萊茵河。很多人譴責阿埃丘斯對匈奴人太便宜了。不用討論阿埃丘斯的政治動機,僅從軍事上說,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實際上羅馬聯軍損失也是及其慘重的,而阿提拉不過是一隻受傷的老虎,他的軍事力量仍然很強大。因此阿埃丘斯的做法應該是明智的,能夠把匈奴人驅趕出帝國領土已經是相當的成功。確實,阿提拉於次年得以有足夠的力量入侵意大利,並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但假如當年匈奴聯軍在高盧成功地實施了一次有效的反擊,那麼整個西方的歷史就要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