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之戰的歷史背景:土耳其企圖入侵奧地利
從十六世紀初起,法國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聯合奧斯曼帝國,來牽制身兼西班牙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奧地利國王三個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繼承了這一政策,不斷鼓動土耳其人進攻奧地利,土耳其人卻忙於內亂,無法響應。一直到1680年代初,奧地利統治下的匈牙利人造反,並向土耳其人求援,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四世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入侵奧地利。
土耳其近衛軍在阿德裡安堡集結後於1683年3月31日出發,穆罕默德四世帶著他的整個朝廷和後宮(光宮女就裝了一百輛大車),與軍隊一起開到貝爾格萊德。更多的軍隊源源不斷地從東西方各個省趕來,最後達到了24萬之眾,包括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摩爾達維亞人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另有7萬托克力親王(Tokoly)指揮下的匈牙利叛軍,這是自1529年蘇萊曼一世率領30萬人圍攻維也納之後歐洲基督徒所面對的最大威脅。當時只有法國陸軍超過40萬,但路易十四顯然不會為他的死敵哈布斯堡家族的命運擔心,相反,一隻法軍被派往法德邊境,對外宣稱是防範土耳其人的威脅(法國和土耳其人之間隔著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直線距離超過800公里),但更可能是想在奧地利崩潰時和土耳其人分贓。
蘇丹本人留在貝爾格萊德,由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主力沿著多瑙河向維也納進發,一路上只遭到零星的抵抗。他們的目標將是維也納,布拉格,羅馬,最終飲馬萊茵河。其中一位土耳其將領向部下許諾,佔領羅馬後,騎兵們可以將聖彼得大教堂做為他們的馬廄--這將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馬廄。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歐洲各國除了聯合起來別無它法。奧地利的皇帝開始四處尋求盟友,結果出聲的多,出力的少。與奧地利同屬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正和法國在南佛蘭得交戰,無法脫身,出了點錢意思一下,羅馬教皇,葡萄牙和意大利各邦也出錢不出人。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和德意志的一些公國,其中實力較強的有巴伐利亞公國和薩克森公國,答應派出軍隊。但也有很多選擇坐壁上觀,保持中立的,包括正在崛起的勃蘭登堡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