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具體過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果及歷史影響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1096年至1099年間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發起,旨在收復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佔領的累范特聖地的一項軍事行動,最終以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烏爾班二世最初為了應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的求援,而號召西方志願軍前往拜占庭帝國抵禦塞爾柱人從安納托利亞而來的入侵。後來,東征的目的逐漸演變為奪回聖地及耶路撒冷城,並將東方基督教從伊斯蘭的統治者解放出來。
主要經過
十字軍正規軍在約定的1096年8月開始向東進發。四支主要的十字軍選取了不同的行進路線,於1096年11月至1097年4月的時間段內在君士坦丁堡城牆外集結。韋爾芒杜瓦的於格最早到達,戈弗雷、雷蒙德、博希蒙德隨後而至。阿歷克塞對此次大軍的前來所做的準備更充分,這支正規軍基本未對拜占庭帶來侵擾。
儘管有當時的許多目擊者記載了這支軍隊的大致數字,現代很多歷史學家也做了研究,但是實際上依舊很難對第一次東征的整個十字軍兵力做出準確的估計。學者大衛·尼科爾認為隊伍中擁有30000至35000名十字軍,包括五千騎兵;雷蒙德的兵力數字最高,麾下坐擁8500步兵和1200騎兵。
1097年上半年,十字軍大軍越過海峽,隱士彼得和他手下的殘存的平民十字軍加入了新至的大軍中。此外,阿歷克塞派遣了曼努埃爾·伯托米特斯和塔第吉歐斯兩位拜占庭將領予以協助。十字軍將首戰目標指向了尼西亞。尼西亞原本是拜占庭統治下的城市,但淪陷後成為基利傑·阿爾斯蘭一世的羅姆蘇丹國都城。阿爾斯蘭正在安納托利亞中部與土庫曼人的達尼什曼德王朝作戰,低估了西來的十字軍,而將金庫和眷屬都留在了後方的尼西亞城內。十字軍隨即對這座城市展開了長時間的圍困。當阿爾斯蘭得知消息後,勒馬回頭,在5月16號這天向十字軍展開攻擊,但被出乎其意料的龐大隊列所逼退。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基利傑·阿爾斯蘭一世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損失慘重。
6月末,十字軍繼續穿梭在安納托利亞半島上,期間一直有拜占庭將軍塔第吉歐斯的部隊陪伴,而且他們也十分相信阿歷克塞會派遣更多的援軍來協助他們。為了便於統率,十字軍被分為兩支分隊,分別由諾曼人和法國人領導。兩隊約定在多里留姆城會師,然而行進更快的諾曼人於7月首日遭受阿爾斯蘭的攻擊。在尼西亞被擊退之後,阿爾斯蘭集結了更多的兵力,捲土殺回,以高機動性的騎射手將諾曼十字軍包圍。被圍的十字軍"部署成嚴密的防禦陣型",將輜重裝備和非戰鬥單位藏於陣中心,並遣人突圍求援。法國人領導的十字軍隨後趕到,戈弗雷突破了土耳其人的戰線,阿希馬爾主教則從後方包抄;土耳其人原本希望殲滅諾曼十字軍,沒有預料到援軍到達如此迅速,猝不及防,之後收兵撤退。
此後,十字軍長驅直入,但阿爾斯蘭在後撤的途中將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焚燬殆盡,因此快速的行進並不那麼歡欣。時至酷暑,十字軍缺糧少水,軍中許多人畜因此喪生。沿途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同胞有時會給大軍提供一些食物,但遠不及行軍作戰所需,因此十字軍一有機會就進行掠奪。個別將領為了總領導權而爭執,儘管他們中除阿希馬爾主教為公認的精神領袖之外,並沒有一位強勢到足以掌控全局的人。穿過奇裡乞亞山口後,鮑德溫開進幼發拉底河畔的亞美尼亞,期間他唯一可以宣稱歐洲領土和財富的途徑隨著其妻子死於征途而泡湯,使得他在沒有回歐洲的理由。鮑德溫決心在聖地攫取一塊自己的封地,他認埃澤薩軍事長官埃澤薩的索羅斯(英語:Thoros of Edessa)為父。索羅斯雖為亞美尼亞人卻推行希臘正教會,因而招致許多不滿。1098年,索羅斯在一場很可能由鮑德溫所煽動的暴動中被刺殺。3月,鮑德溫繼承成為新的統治者,建立了首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
7月13日。雷蒙德的軍隊從南門攻擊,其他部隊則強攻北部的城牆。一開始,普羅旺斯人在城南進展甚微;而北部的十字軍表現得更好,雖然緩慢,但穩定地消耗著敵方守軍。7月15日,兩端同時展開最終的強攻,最終北部的內城城牆被攻破。在淪陷的恐慌中,守軍在兩端都放棄了繼續防禦,十字軍隨之破城而入。
事件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是200年間,十字軍東方戰爭中唯一對穆斯林取得勝果的戰事,奪占耶路撒冷聖城,奪回主的聖墓,在當時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發了空前轟動,也是烏爾班二世至死未曾想像過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大能,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占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鑒反思。第一次十字軍戰爭無疑是中世紀記載最為豐富、史料最為充分的歷史事件之一。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建立了埃德薩伯國、安條克公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位於巴勒斯坦的的黎波里伯國四個"十字軍國家",亞美尼亞難民組成的奇裡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等國也成為了十字軍的盟友。
回到西歐的那些曾到達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成員被視為英雄。例如,為表彰法蘭德斯的羅伯特的戰功,他被冠以"Hierosolymitanus"的稱號。而在布永的戈弗雷的死後,他的一生流傳為傳奇。在西歐,許多政治局勢因某些人物離開故土去參加東征而受到重要的影響。比如羅貝爾·柯索斯參加十字軍後,他在英格蘭的王位被弟弟亨利一世繼承,而這間接導致了1106年的坦什布賴戰役。
同時,十字軍國家的建立大大緩解了塞爾柱人加於拜占庭帝國頭頂的壓力,拜占庭也在十字軍的幫助下收復了部分安納托利亞的土地,而且在12世紀度過了一段相對而言和平、繁榮的歲月。首次十字軍東征對於東邊的穆斯林王朝的影響顯得遲緩但重要。1092年,馬立克·沙一世死後,塞爾柱帝國走向動盪與分裂,拜占庭向天主教會的求援使得塞爾柱人之後面對的是拉丁國家的協同防禦。東西教派的合作艱難維持了幾十年,然而地中海東岸從埃及到敘利亞直到巴格達的土地都在穆斯林國家的掌控下,有著各種呼籲將十字軍驅逐出去的聲音,在後來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連結周邊區域並收復耶路撒冷之時達到高潮。
失敗原因
第一點,十字軍缺陷多,例如根本沒組織、沒軍紀、作戰時沒有統一的指揮號令者、面對長期對峙的後勤補給幾乎毫無規劃等。十字軍所到之處,搶掠、偷盜,遍地焦土,時有所聞,使十字軍聲名日漸惡化。
第二點,整個十字軍運動失去社會後盾。自十三世紀以來,隨著商業社會的成長,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權伸張,封建貴族的社會經濟地位急劇下落,騎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會裡,喪失其傳統地位;因此以收復聖地展現中古騎士精神的十字軍運動,便失去了社會號召力。
十三世紀後,"十字軍"逐漸轉型,脫離"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基督教徒"的單純目的。自從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16)發動十字軍對抗阿爾比派(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軍"的定義逐漸轉變為泛指"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
歷史影響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雖然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十字軍東征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註解:十字軍人數很少不可能有幾十萬,一般認為封建領主帶領的精銳應該在三萬左右],並使日後東方回教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註解:即使沒有十字軍,從穆斯林包圍歐洲的局勢來看,兩者相互對立的情況必不可解,即穆斯林對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島的侵襲]。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註解:在十字軍時期黑暗已經不復存在,典型的例證就是大量蠻族皈依基督教],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