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狹間合戰什麼時候發生的?桶狹間合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桶狹間之戰(日語:桶狹間戰)是一場發生於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戰國時代日本的戰役。
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親自率軍攻入尾張國境內,在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遭織田信長領軍奇襲本陣陣亡。戰後,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奠定其日後掌握日本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桶狹間合戰是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河越合戰、嚴島合戰。
背景
從信長之父織田信秀時代,織田家和今川家之間的爭端就往來不斷。在當時今川家軍師太原雪齋的謀略下,駿河大名"東海道第一弓取"今川義元經過與尾張的織田信秀長時間的攻防戰,終於在小豆阪合戰中取得了對織田家的決定性勝利,使三河的松平臣屬於今川,取得了對三河地區的控制權,從而將織田的勢力徹底趕出了三河。鳴海城的山口左馬介教繼、山口九郎二郎父子在信長的叔父織田備後守死後也投靠了今川義元,並引今川軍進入鳴海城,知多郡歸屬今川氏領下。山口教繼又在愛知郡內築笠寺砦,由今川方岡部元信、葛山長嘉、淺井小四郎、飯尾豐前守、三浦義就負責守備。教繼將鳴海城交給兒子山口九郎二郎,自己駐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鄉砦。織田信長為了報復山口父子的叛變前來攻打,雙方在赤塚交戰,雖然雙方戰平並交換了俘虜,但今川義元把山口教繼父子召至駿府,命其自殺。
在這之後,今川與織田之間雖然依然爭鬥不休,但是織田已經漸漸處於了下風。到了信長時代今川家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織田家的尾張境內,織田家在尾張南部兩郡的統治被今川家嚴重的動搖了。因此信長採取積極行動,主動調動部隊對尾張境內的今川氏諸城進行攻略。在這種情況下,東海道的霸主今川義元決定調集今川家的全部軍事力量,對織田家的尾張進行攻略。
1552年(天文廿一年),織田信秀猝死,由長子信長繼任家督;由於部分家臣對信長繼位有所不滿,織田家內部出現裂痕。那年秋天,今川義元唆使鳴海城的山口教繼父子反叛織田信長,並引今川軍進入鳴海城,令知多郡歸屬今川氏領下。山口教繼在愛知郡內築笠寺砦,而由今川方岡部元信、葛山長嘉、淺井小四郎、飯尾豐前守、三浦義就負責守備。山口教繼將鳴海城交給兒子守備,自己駐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鄉砦。不久,今川氏大將太原雪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虜了信長的異母兄信廣,用來交換已故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嫡男、先前遭織田家挾持的"竹千代"(即後來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
今川義元於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國(今山梨縣)守護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國(約當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城主北條氏康組成"甲駿相三國同盟",斷絕了領國北面和東面的後顧之憂,開始積極籌劃向西進軍。1557年,今川義元讓出國主地位給嫡子今川氏真,不過仍在幕後掌控實權。
織田信長於1559年(永祿二年)統一了尾張國;為了對抗今川軍,便在離鳴海城20町的丹下(守備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頭、真木與十郎、宗十郎、伴十左衛門尉)、丹下以東的善照寺(守備為佐久間信盛與其弟左京助)、南中島的小村(守備為梢川高秀)、黑末川對岸的丸根山(守備為佐久間盛重)及鷲津山(守備為織田秀敏與飯尾定宗父子)築砦,又陸續在大高城附近築起丸根砦、鷲津砦,再將鳴海城和沓掛城之間的聯繫切斷,進一步孤立今川軍前線諸城通路及糧道。然而,此時信長岳父--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齋籐道三在與嫡長子義龍的內鬥中被殺,使信長面對今川氏的擴張時失去一大後盾。
雙方實力對比
今川家的戰前動員力
今川義元對今川家進行了掃境出動的全動員。當時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在七十萬石上下,今川義元做了全動員,因此今川家集結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注:但不同的史書記載的兵書不同,以《信長公記》記載的人數為四萬五千,大部分史料採用了這一記述。)
織田家的戰前動員力
"桶狹間合戰"之時,織田信長尚未對尾張全境控制,其動員力遠不及今川。從各種資料綜合起來看,當時織田家可動員的全部兵力在4000上下。
雙方對比
就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今川軍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因此今川義元此次動員的最終目標並不只是尾張織田,而是上洛。而相對的織田家不具備任何優勢,而對信長而言,這又是不能失敗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