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內戰中的孟什維克派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孟什維克的歷史事件
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俄國早期工人運動中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派別。俄文音譯,意為少數派。1903年7、8月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以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馬爾托夫等人在制定黨章時發生尖銳分歧。大會在選舉中央領導機關成員時,擁護列寧的人得多數票,稱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馬爾托夫等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會後,孟什維克發展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主要的右傾機會主義派別,其觀點稱為孟什維克主義。
發展
馬爾托夫反對列寧的觀點,堅持第二國際為建黨模式,主張把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全部吸收進來,並認為黨員並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組織化,只需"經常親自協助黨"就行了。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包括孟什維克成員的蘇維埃與臨時政府合作,形成雙重政府。同年的十月革命,蘇維埃政府奪取政權。1921年,蘇維埃政府宣佈孟什維克非法,大部分孟什維克高層移居國外。
歷史事件
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以馬爾托夫為代表的機會主義者反對列寧的建黨思想,反對把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列入黨綱。在討論黨章時,反對建立有嚴格紀律和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大會選舉黨中央機關成員時,由於部分孟什維克成員對列寧的主張十分不滿,退出了代表選舉,他們最終只獲少數選票,被稱為孟什維克。
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孟什維克中大部分人變為反對革命的消派分子,於1912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俄代表會議上被清洗出黨 。但其派別組織仍繼續存在,並展開活動。同年8月成立孟什維克領導中心-- 組織委員會。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孟什維克堅持社會沙文主義立場,支持沙皇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在組織上分化出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國際主義派和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統一派。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孟什維克聯合社會革命黨將受他們領導的蘇維埃變為俄國臨時政府。
在斯托雷平統治時期,孟什維克內部發生分裂。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多數派主張取消黨的秘密組織和秘密工作,企圖以此換取黨的合法存在,成為取消派;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少數派贊成並參加由主張保存和鞏固無產階級秘密黨的分子組成的護黨聯盟,被稱為護黨派。孟什維克分子認為俄國生產力落後,不具備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反對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主張俄國沿著資產階級憲政的道路發展。
十月革命勝利之初,一些孟什維克分子當選為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和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作為一個政治派別,由於它堅持機會主義立場,並從事敵視蘇維埃國家的活動而被取締。孟什維克的成員後發生分化:有的堅持反蘇維埃活動或被法辦,孟什維克同富農相勾結,並同高爾察克分子和鄧尼金分子結成聯盟,公開號召推翻蘇維埃政權。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同孟什維克作了長期的、堅決的鬥爭。十月革命勝利後,有的逃亡國外;有的退出政治活動;有的承認錯誤,改變立場,以至加入布爾什維克黨。
失敗原因
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問題
十九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傳入俄國,俄國反對派運動中出現社會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對立,在政治理論上就是"政治自由"與"人民專制"的對立。在1890年代,雙方的陣營曾經壁壘分明。社會民主黨人曾經與自由主義結盟反對民粹派,而民粹派中那些最敵視"西方民主"的人在搞不成"人民專制"之餘,寧願接受沙皇專制也要反對"自由"。 但後來社會民主黨人與民粹派中各自都發生了一些分歧,到了斯托雷平(. . )時代更是發生了筆者所謂的"雙向異化":一部分民粹派放棄"反對政治自由(據說這會使政權轉到資產階級手裡)"的"徹頭徹尾的民粹派份子的觀點"而逐漸社會民主主義化,而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則放棄了"人民發展所必須的『抽像權利』而逐漸變成『超民粹主義』"[2]。以至到了1917年,過去界限分明的馬克思主義者─社會民主黨人和民粹主義者─社會革命黨人發生了戲劇性的重新洗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多數派"(音譯"布爾什維克")聯合"左派社會革命黨",以暴力推翻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自稱時通常不帶括號,列寧等人貶稱為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主流派主導的最後一屆聯合臨時政府。 儘管這時社會革命黨主流派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民主色彩,但在俄國,最典型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還是孟什維克。過去蘇聯官方理論說孟什維克是"機會主義者"──這個詞的本義是指那些一味"隨機應變"而沒有原則的人。但實際上如果要貶抑孟什維克,倒不如把他們稱之為教條主義者。他們的缺點(從另一種價值觀看或許是優點?)恰恰在於過份虔誠地執守意識形態原則,理論上堅持正統馬克思主義觀點而不善權變,行為上堅持道德自律而不願使出辣手,對他人過份天真而不諳世事險惡,對自己"潔癖"太甚而處處循規蹈矩。由於努力和機遇,他們在俄國曾有比列寧一派更大的影響,但因為上述"缺點"以及一些更深遠的原因,他們最終被自己過去的黨內"同志"消滅了。 說孟什維克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并不誇張。俄國馬克思主義的鼻祖、被列寧稱為"教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的普列漢諾夫(. . )後來是孟什維克成員。世所公認的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普列漢諾夫建立的勞動解放社所有成員,除早逝的伊格納托夫(. . )一人外,後來都是孟什維克成員[3]。與馬克思、恩格斯有過交往的所有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參加第二國際1889年巴黎成立大會的全部俄國代表,凡是活到1903年以後的也都是孟什維克成員。在與列寧等人發生爭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所謂孟什維克實際也是主流:在兩派爭執的著名"黨章第一條"的表決中和"二大"的大多數會議中他們都是多數,只有在選舉中央機構時,由於傾向他們的猶太工人總同盟成員因他故退場,列寧一派才取得微弱多數。儘管列寧後來以此一直自詡"多數"而貶稱他們為孟什維克("少數派"),但此後黨內的大部分爭論場合,乃至在杜馬黨團中,他們仍是多數。只是由於孟什維克自恃以理服人并不標榜"多數",也不屑於爭辯列寧所謂"多數派"的真偽,才在歷史上留下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這兩個名實不符而約定俗成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