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意大利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屬索馬裡與埃塞俄比亞的邊界衝突為借口,拒絕埃方的所有和解請求,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入侵埃塞俄比亞的軍事行動。由於意大利相對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且違反於1925年簽署的日內瓦協議使用芥子毒氣,埃塞俄比亞軍隊迅速潰敗,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於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軍隊佔領,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7日意大利國王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宣佈吞併阿比西尼亞帝國使之成為意大利帝國的一部分。
戰爭背景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妄圖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併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意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佔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地處非洲東北部,是個古老的農奴制的國家,早就是西歐列強掠奪的對象。只是由於地處英、法、意3國在非洲進行殖民掠奪尖銳矛盾的包圍點,3國都不願它成為某一國的單獨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還保持名義上的獨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勢力的女皇扎娣圖病死,由"青年埃塞俄比亞派"領袖塔法裡·馬康南即位,稱海爾·塞拉西一世。這一派代表處於萌芽狀態的商業資產階級利益,要求鞏固國家獨立和統一。
法國當時急於拉攏意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劃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而英國則擔心意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意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犧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意大利暗示,不會干預侵略行動。
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