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百濟、新羅的紛爭竟然導致了唐倭之戰?
朝鮮三國時期大概開始於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大概在公元前57年,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西漢時代,而此時的日本還處於繩紋時代,屬於原始社會,日本的繩紋時代大概到公元3世紀結束,開始彌生時代,這兩個時代,日本還處於小國紛爭時代,內亂不止,有很多小國跟中國當時政權建立了朝貢關係,例如當時的奴國,根據《後漢書·東夷傳》所載,公元57年奴國國王向光武帝入貢。獲賜漢委奴國王印,國王受封倭奴國王。這印在江戶時代挖掘出。目前還在日本展覽,就是以下這個東西。
日本在彌生時代,受到從中國和朝鮮來的渡來人的影響,開始進入農業社會,此時小國林立,紛爭不止,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4世紀才出現首個統治日本列島大部分土地的大和國,建立大和王權,也就是後來跟大唐發生戰爭的倭國,又可表記「大倭國」、「倭國」、「大養德」、「大倭」。
中日朝發展的歷史上,由於隔海相望,日本發展是最慢的,朝鮮由於與中國相連,始終追隨中國的腳步,而日本的島國特徵,也成了中國和朝鮮逃難的天堂,而日本也基於此發展,在大和王權建立後,日本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了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了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制定了官位十二階,並頒布了憲法十七條,嘗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又擁立押阪彥人大兄皇子的兒子田村皇子為天皇,是為舒明天皇,而舒明天皇死後,為避免紛爭舒明天皇的皇后寶女王即位,稱為皇極天皇,皇極天皇做天皇沒多久又讓位孝德天皇,孝德天皇死後,寶女王再一次即位,稱為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天皇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社會矛盾。同時,齊明天皇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併朝鮮,唐倭戰爭就發生在齊明天皇時期。
日本不斷學習進步,朝鮮也沒閒著,6世紀末和7世紀初,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時為友時為敵。551年,處於朝鮮半島南部的較弱的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戰敗,高句麗從此失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朝鮮半島中部之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於竊取到了人口眾多,富饒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後統一朝鮮半島奠定良好基礎。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其後,高句麗又與隋唐頻頻交戰,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西界毗鄰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就為新羅和大唐的聯合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高句麗卻是巨大的災難。
新羅和百家交戰以後,百濟與新羅聯盟的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而高句麗和中國的關係卻緊張起來,此時高句麗平原王在位,受隋文帝冊封為「高麗王」,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高句麗看南部已經安分,開始與隋朝鬥爭,並與隋朝發生了四次戰爭,隋文帝期間一次,隋煬帝時期三次,均以隋朝失敗告終,由於長年大規模徵兵,隋國內出現隋末民變,後滅亡。不過隋朝的屢次空前大規模進攻也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
唐代隋而起,並逐漸強大,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唐朝仍然敵視,可能也有自知之明,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並與突厥聯盟。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在當時的「遼東」的範圍相當於漢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
但是唐朝對於高句麗的進攻並不順利,但是此時大唐打敗了高句麗的盟友突厥,突厥向唐稱臣,唐太宗李世民認為高句麗比較難啃,於是與新羅聯盟,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第二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看起來本次的征服就要成功了,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唐軍受到安市城城主的頑強抵抗,再也無法前行。減傷冬天來臨,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唐朝對於高句麗的第一次征服隨著唐太宗的駕崩而偃旗息鼓。即位的高宗由於朝局未穩和休養生息,暫時停止了對高句麗的進攻,到了655年,不安分的高句麗和百濟、靺鞨聯合攻打新羅,新羅被連續攻下十幾城,新羅告急,緊急向大唐求救,大唐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欲知戰爭進程如何,日本又是如何牽扯進來的,且看下一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