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的背景:歐洲通往亞洲的舊道路被阻礙
從地中海東岸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中亞抵達中國的西安,甚而抵達太平洋西岸。
探索時代的開始,是由於商業貿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因為,從陸路到達亞洲的路程十分遙遠,商隊必須穿越亞洲的多個地區;而當時歐洲同亞洲的貿易已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壟斷。
自古以來,西方便有著兩條通向東方的貿易路線:其一是始於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線,其二則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陸上路線。海上路線利用了季風的特點: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間,船隻從蘇伊士或巴士拉出發,分別經由紅海或波斯灣進入阿拉伯海,再順著從海洋吹向大陸的西南季風航往印度洋和中國海。大約在6個月後,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間,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又會將航船帶回其始發地。
作為陸上路線的絲綢之路,其貿易路線西起地中海東岸(主要有亞歷山大港、大馬士革與阿勒頗等城市)與黑海沿岸。從這些地方出發,經過裡海南部進入亞洲並穿過巴格達,分為幾條支路穿過內陸地區後再彙集於鹹海附近。在中亞的布哈拉,開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裡與阿格拉。經過布哈拉,到達帕米爾北部的撒馬爾罕後,絲綢之路再次出現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圖,往東穿越中亞,並沿崑崙山脈或天山山脈行進抵達中國城市西安。
穆斯林在大部分時期裡都控制著通往東方的各條商路。亞歷山大、阿勒頗與大馬士革被稱為當時的「鐵幕」。只有在13世紀下半葉到14世紀,當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國極盛時,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人才與「契丹」取得了聯繫。
已有的貿易路線可以運送寶貴的香料,但卻不得不遭受沿途關卡的層層盤剝,貿易受到了嚴重影響;這還沒有算上多變的政治局勢和盜匪的騷擾。進入十五世紀,威尼斯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封鎖與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
在當時,地圖學、航海術與造船術都取得了可觀的進步。隨著技術的進步,卡瑞克帆船與卡拉維爾帆船相繼在伊比利亞半島出現,遠洋探險成為了可能。這些融合了傳統阿拉伯船隻與傳統歐洲船隻特點的帆船,首次能離開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開放水域進行探索。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王國的社會結構類似於公司。大家庭中施行長子世襲制,家庭中的長子可以繼承家產,次子則可能進入教會,或在同摩爾人的戰鬥中碰運氣,用努力來贏取榮耀和土地。當伊比利亞半島的土地都被征服者們瓜分殆盡後,北非和羅馬治下的廷吉塔納毛裡塔尼亞便成為了征服者們的新目標。葡萄牙先於卡斯蒂利亞完成失地收復,並已開始在北非建立殖民地。阿拉貢亦先於卡斯蒂利亞完成失地收復,並已派遣探險隊去尋找直接穿越地中海的新航線。
在卡斯蒂利亞完成收復失地運動後,伊莎貝拉女王下令軍隊繼續征戰非洲。然而,向西通往印度(實際上是美洲大陸)新航線的發現,改變了她原定的計劃,從而持續了近8個世紀的征服活動也得以在這片未知土地上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