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任權鬥爭簡介,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重大衝突事件

敘任權鬥爭簡介,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重大衝突事件

歐洲歷史故事

敘任權鬥爭簡介,是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重大衝突事件

敘任權鬥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或敘任權爭奪(Investiture Contest)是中世紀的歐洲最著名的重大衝突事件,矛盾的雙方是教會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紀之際,數位教皇挑戰和指責西歐君主所握有對聖職的任命和授予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雖然在此期間,最著名的事件是發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與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之間爭奪任命教會聖職(敘任,investiture)而發生的鬥爭,但是短暫而重要的鬥爭卻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與教皇帕斯卡爾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間發生的教俗之爭,最終以倫敦條約結束雙方的爭執。

同一時期的法蘭西國王也與教皇也因聖職任命和授予發生衝突,教皇與英格蘭和法蘭西國王的教俗衝突在整個主教敘任權事件中屬於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衝突在1122年的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中全都得到解決。

伴隨著薩利安王朝的衰落,這場衝突導致了近5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諸侯和教會聯手壓倒了皇帝並獲得了勝利,而王權的復興則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後才得以實現。

1024年,來自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二世當選為東法蘭克國王,並於1027年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王朝統治期間,皇帝同羅馬教皇發生敘任權鬥爭。中世紀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貴族普遍缺乏文化教養,因此無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歷代君王常常僱傭諳熟古羅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務,也因此,君王經常決定進入教會任職的人選。

在克呂尼改革初期,羅馬教廷愈發認為此種行為是一種不妥當的越權。教宗額我略七世決心反對此類行為,於是引發與皇帝亨利四世的主教敘任權之爭,後者反對教宗的干涉並勸說主教把教宗罷黜。

教宗反擊,也對亨利四世處以破門律,開除教籍,宣佈廢黜國王並解除亨利的忠誠宣誓。得知亨利四世被絕罰,為了爭取更大權力的帝國諸侯們便選出另一位皇帝:施瓦本的魯道夫。

亨利四世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孤立無援,只好強迫自己於1077年進行著名的卡諾莎之行,並以背負恥辱的代價使自己恢復教籍。在恢復教藉後,亨利四世成功擊敗對立國王,更一度將教皇逼上絕路,但最後又遭遇更多的起義、再度被開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兒子發動的叛亂等劫難。

1122年,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成功與教宗和主教們達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帝國的政治權力被保留,但這次衝突顯示所有統治者的權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關教會的,並取消皇帝此前享有的聖人身份。教宗和諸侯們自此在帝國的政治體系中佔據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期間,「羅馬人的國王」取代了」東法蘭克國王「,首次成為未加冕的皇帝當選者的稱號:這是年值沖齡登基為王的亨利四世對教宗額我略七世的回應,後者企圖通過稱呼幼王為「德意志國王」或「條頓人的國王」來否定未加冕為皇帝的國王統治的羅馬性與普世性,以此確立教廷對帝國的優越性。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後無嗣,王朝終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歐洲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