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隻疫苗是什麼疫苗?疫苗是怎麼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隻疫苗是什麼疫苗?疫苗是怎麼誕生的?

世界歷史雜談

世界上第一隻疫苗是什麼疫苗?疫苗是怎麼誕生的?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們一直尋求擺脫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過接種疫苗來抵抗疾病的歷史其實很短暫——從愛德華·詹納醫生給人群接種牛痘預防天花以來,只不過兩百多年。

瘟疫橫行曾是日常

瘟疫橫行,這是人類社會在沒有疫苗之前的狀態。

14世紀,歐洲的上空籠罩著一層陰霾,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烈性傳染病。在丹麥的年鑒裡,用「黑色的」來形容它。這是因為,得了這種病之後,病人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同時「黑色」也非常恰當地描述了這場瘟疫給人們帶來的心靈上的陰影。

在《鼠疫》這本書中,法國作者加繆,細緻地描述了病人的瀕死狀態:昏睡、衰竭、腹股溝腫大、體內有撕裂感……脈搏變得細弱,身子稍微一動就突然斷了氣。

為了證明炭疽疫苗的作用,巴斯德在1881年作了一次公開實驗。對象是50只健康的羊,2天以後,一群人聚在草原觀看實驗結果:因為提前注射了較弱的炭疽病菌,有一半的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隻羊死了。巴斯德發明了預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敗炭疽病。

這其實是鼠疫桿菌引起的疾病,只不過,原本這種細菌只會引起腹瀉等輕微的腸道問題,可後來它發生了突變,變得非常強悍,以至於引起了這場可怕的瘟疫。

它就是「黑死病」,起源於卡法(位於現在的烏克蘭境內,屬於東歐地區),卻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席捲了整個歐洲。據統計,當時歐洲有30%-60%的人都死於黑死病。

除了歐洲這場可怕的瘟疫,在人類史上,其實還有一種病,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和傷害絕不亞於它。這種病有一個挺嚇人的名字——「斑點怪獸」,原因是感染這種病之後,人的全身會長滿水皰,水皰接著會破裂、結痂,最後脫落,在皮膚上留下一個深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麻子」。

這種病也非常容易傳染,20世紀就有3億到5億人死於這種病。一開始人們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病,直到這種病出現了幾個世紀以後,才有了一個名字——天花,意思是皮膚上的印記。

其實,除了細菌之外,病毒、寄生蟲都可能引起大規模的傳染病。

比如,中國人肯定對2003年的那場SARS疫情記憶深刻,此外,還有艾滋病,還有流感、埃博拉、西尼羅河病毒感染,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瘟疫。

這些瘟疫臭名昭著,它們傳染性很強,非常容易在人群中傳播,也正因如此,一旦瘟疫發生之後,它們的波及範圍非常廣,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

因此,人類迫切需要一種可以預防瘟疫的方法。

第一支疫苗的「誕生」

人們受盡了天花的折磨,在跟天花的長期鬥爭中,人們也發現了一些規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似乎不一定都會死,一旦他們僥倖活了下來,他們就再也不會感染天花了;還有護理過天花病人的人似乎也對天花有著抵抗力。

人們這種現象的啟發下,開創了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方法。

第一個想到這種方法的人,他當時的想法可能是:既然得過天花就不會再感染了,那麼是不是身體裡產生了某種東西,說不定這種東西就在那些痘痘裡面。他把沾有疤漿患者的衣服給正常兒童穿戴,或將天花癒合後的局部癡皮研磨成細粉,經鼻使正常兒童吸入。

種了這種人痘之後,天花的感染率顯著地下降。但由於接種人痘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大概2%-3%左右的感染率,所以此法未能廣泛應用,但其發明對啟發人類尋求預防天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止是天花,中國古代人民在與疾病鬥爭的長期過程中,也展現出了類似的智慧。早在公元4世紀初,我國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猁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意思就是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他們一般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這種「疫苗」雖然可能發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險,但是在治療和預防傳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1749年,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誕生了一個嬰兒,他讀書時就對自然和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做了一名醫生。再後來,他在一個小男孩兒身上做了一個實驗。然後,他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他天才般的發現也被載入了史冊。

這個人就是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有關詹納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很熟悉。18世紀的歐洲,天花盛行,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詹納曾接診一位發熱、背痛和嘔吐的擠奶女工,他發現擠奶工人似乎從來都不會得天花,並迅速意識到接種牛痘或許可以預防天花。

為了證實這一設想,就有了那個經典的實驗。1796年5月14日,詹納用一把柳葉刀劃破了一個8歲小男孩的胳膊,將新鮮的牛痘的漿液接種到小男孩的傷口上。後來,小男孩出現了輕微的發燒現象,並很快康復。7月,詹納又給小男孩接種了天花病毒,結果小男孩沒有發生感染。這說明,接種牛痘使小男孩獲得了對天花的免疫力。

這種方法被詹納稱為「預防接種」,我們現在也延續了這種說法。

科學發現並不只是偶然,之前的細心觀察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在詹納的年代,人們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種牛痘使機體獲得針對天花免疫力的機制。但他在實踐中觀察,經實驗證實了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詹納使用的牛痘漿液就相當於一種疫苗,而疫苗這個詞也正是從詹納的牛痘中演化來的。這意味著,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誕生!

戰勝天花是人類預防醫學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佈,曾使歐洲3億人喪生,在全球殘害著無數生靈,就連位尊萬民之上的國王、號稱「真龍天子」的皇帝們也未能倖免的天花,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了。

從1.0到4.0

路易·巴斯德是疫苗發展史上又一位科學巨匠,通過對狂犬病、霍亂、炭疽等多種疾病的研究以及巴氏消毒法的發明等傑出工作,巴斯德建立了一整套的微生物學研究基本方法,同時也標誌著疫苗、免疫學發展過程的里程碑。

巴斯消毒法使得接種物(牛淋巴液等)其他疾病感染風險大大降低,該方法沿用至今天,如牛奶消毒。巴斯德對雞霍亂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通過同種疾病的病原體來制備疫苗(天花是用牛痘來防止天花,屬於異種疾病的病原體)。

在炭疽疫苗、雞霍亂疫苗獲得成功後,巴斯德又開始對狂犬病疫苗進行研究。雖然狂犬病毒不能像細菌那樣分離培養,但已確證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於患病動物的脊髓或腦組織中。因此,巴斯德選擇兔腦傳代,以獲得減毒株,然後再製成活疫苗,並曾用這種疫苗在1885年成功地搶救了被狂犬病狗咬傷的傑庫·麥斯特(Jacob Meister)的生命。

疫苗的下一個重要進展發生在美國,1880年代,Daniel Elmer Salmon和Theobald Smith使用熱處理的微生物懸液免疫鴿子預防疾病,這種疫苗實際是一種細菌疫苗,針對霍亂樣沙門菌。他們的研究工作表明活疫苗與滅活疫苗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其創新的研究成果對十幾年後人類疾病防治起到重大作用。

根據巴斯德制備疫苗原理,1891年霍亂弧菌在空氣中39℃的條件下連續培養,可製成減毒活疫苗。其後,印度的臨床實驗結果證明霍亂活疫苗具有保護作用。柯利(Kolle)等人於1896年將霍亂弧菌加熱滅活,制備成滅活疫苗,此疫苗於1902年在日本霍亂流行區大規模使用,後又分別在孟加拉國、菲律賓和印度進行了臨床試驗,結論顯示具有很好的短期保護作用。

在巴斯德光輝成就的啟發下,1908年卡麥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將一株牛型結核桿菌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上連續培養13年213代,終於在1921年獲得減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為口服,20世紀20年代末改為皮內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兒抵禦粟粒性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自1928年至今,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廣泛地被用於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已有40多億人接種過卡介苗。

這樣,20世紀初,人類已經擁有5種人用疫苗:詹納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活疫苗)、傷寒、鼠疫、霍亂三種細菌疫苗(都是滅活疫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