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中的天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貝尼尼的經典作品

天才中的天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貝尼尼的經典作品

世界歷史雜談

天才中的天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貝尼尼的經典作品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的成熟藝術最最傑出的範例是羅馬維多利亞聖母堂的柯爾納羅小禮拜堂,他從藝術生涯最初就開始的不斷摸索前進至此臻於大成。小禮拜堂由樞機主教柯爾納羅委託建造,在小教堂的一個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為《聖特雷薩的沉迷》,描繪西班牙加爾默羅會偉大改革家阿維拉的聖特雷薩的一次神秘體驗。特雷薩夢見一位天使用上帝之愛的火紅的箭穿入她的心。貝尼尼是根據特雷薩本人敘述的情況進行藝術創作的。雕像的姿態是這位沉迷的聖徒正暈倒在太虛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紗幔,置放於祭壇上方的一個壁龕內,用空中光線照明。這一作品把建築藝術和裝飾藝術的許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而且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在左右兩邊類似歌劇院包廂的空間可以看到柯爾納羅家族的許多成員,他們或是交談,或是讀書,或是祈禱,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柯爾納羅小禮拜堂百分之百地體現了貝尼尼的立體圖畫的理想。聖特雷薩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觀看者識別不出它們究竟是立體雕刻或僅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構成這一雕刻作品的組成部分,它從隱藏的光源照射兩個形像的上方和背後,金光閃閃。《聖特雷薩的沉迷》不是傳統意義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組織的風景畫,它由雕刻、繪畫和光線構成,還包括宗教劇中的崇拜者。

貝尼尼最華麗的宗教裝飾是1657--1666年完成的聖彼得寶座椅,在中世紀木製教宗寶座(座椅)上加青銅鍍金面。貝爾尼尼的任務不僅是給椅子裝飾外表,而且是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後堂中為參詣該大教堂開創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寶座的外觀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銅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學家聖安布羅斯、聖亞大納西、聖約翰·克裡索斯托和聖奧古斯丁。上方有雲端天使們的金色光輪和繪在橢圓形窗戶上的聖神散發的光線。聖神顯現所靠的天然照明變成上帝的慈悲通過教堂源源不斷流遍整個世界的可見的象徵。座椅的創作時間與廣場大致相同,這兩件作品的明顯不同顯示出貝尼尼的多才多藝實在驚人。兩件作品均為齊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亞歷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創製。

《大衛》是貝尼尼的早期作品,這一時期他的雕刻特點是:情節生動,人物有豐富的內心活動,力求把雕塑同繪畫結合在一起。

在這同一題材中米開朗基羅曾把《大衛》處理成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人類的崇高理想.情節是戰鬥的開始。多那泰羅的《大衛》表現為戰鬥後的勝利者形象是戰鬥的結束。而貝尼尼的《大衛》則體現了一種巴洛克的創作精神,這尊《大衛》雕像有著激烈的運動和戲劇性情節,他強調激情,強調運動,重視明暗對比。這一切均說明貝尼尼是用新的藝術語言,在開拓雕塑表現的一條新途徑,這就是巴洛克的藝術道路。在他的《大衛》這件作品中,還不能說是完全的巴洛克風格,它還有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貝尼尼在雕塑藝術上的獨具匠心。他所選擇的《大衛》這一姿勢的戲劇性瞬間,是暗示了與敵人間的距離,雕像設計只適於在一個固定的角度來欣賞它,而這個最佳欣賞角度正是假設敵人的位置。這正是人們欣賞時所產生的一種奇特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在面部表情的刻劃中,《大衛》被處理成幾乎是凶狠的,嘴唇緊閉,額前的垂線形成憤怒的表情,而米開朗基羅對大衛表情的刻畫是對戰鬥結局的信心和內心的沉著力量。這一切對十七世紀的大師來說已感到不夠了。貝尼尼對《大衛》形象的處理標誌著向新方法的轉變。是對傳統塑造方法的大膽改革。

《阿波羅和達芙娜》,也是貝尼尼為波爾蓋茲莊園所作的另一代表作。題材取自希臘神話,在這件作品中,它歌頌了人類的理想與愛情。故事描寫的是小愛神丘比特為了復仇,將一支點燃愛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陽和文藝之神阿波羅,同時將一支拒絕愛情之箭射向了河神的美麗女兒達芙娜。這件雕像描寫的是陷入情網的阿波羅正在發狂似地追趕達芙娜,但美麗的少女卻冷若冰霜,竭力在躲避他。達芙娜聽到後邊阿波羅的腳步聲時,她著急地向父親呼救,當阿波羅的一隻手一觸及到少女的身體時,她卻變成了一株月桂樹上。

貝尼尼在這件群像的創作中,充分發揮了他善於表現這種戲劇性的題材的特長,他通過瞬息萬變的運動來揭示人物內心的複雜感情。兩個人體表現得非常輕盈,好像沿著一條斜線向上升,似乎要離開大地。這件傑出的作品可以說既有古典主義的典雅,又有巴洛克藝術的運動和熱情。這一作品的出現曾引起全羅馬城的轟動,貝尼尼頓時成為人們談論的中心。他那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人們信服他巧妙的構思,他使大理石有了生命,特別是對達芙娜的表現,她的身體有著一種濕潤和柔嫩的感覺,她的眼裡閃現出一種誘人的目光。在十七世紀的教會已不反對此類題材,而且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出於享樂的目的。經常收藏一些描寫愛情故事的藝術品,這異常美麗的達芙娜的雕像出現後引起一些神職人員的賞歎,一位紅衣主教寫詩讚歎曰:"迷戀的人,追趕著歡樂,這曇花一現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個苦果,幾片落葉。"這首詩後來被刻在雕像的台座上。

從《阿波羅與達芙娜》這一群像構圖處理中,它充滿了急速的運動感。而且表現了運動的過程,即追逐、逃跑和變形。它不是簡單的動感造型,而是揭示了一種內部的矛盾運動。阿波羅已追上達芙娜,他的手已觸及姑娘的身體,可是就在這瞬間裡顯示出他的努力變成徒勞無功,他的急速追趕變成枉費心機,她的逃跑也是無望的,她已開始變成月桂樹了。

在這緊湊、簡潔和並不複雜的雙人構圖中,實際上已敘述了關於阿波羅和達芙娜的全部神話,從活生生的身體魔術般地變成植物的全部過程。兩個人物迅速奔跑的運動被另一種運動--美麗的變形而複雜起來。觀眾的注意力開始被優美的追逐形象所吸引,當這個印象基本結束後,另一個景象:那姑娘的手和足已變成茂盛的樹枝、樹根和樹幹--這些在視覺中已起作用了。而正在變成不動的姑娘仍然充滿著生命力,她發出哀求和絕望的呼聲,因為這種變是她本身並不願意出現的結局。

我們從這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極為少見的高超技巧,和對青年男女優美人體的成功刻畫。這一切構成了貝尼尼這一成功傑作的重要組成因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