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政體不喜歡英雄:漢尼拔與西庇阿的人生悲劇

共和政體不喜歡英雄:漢尼拔與西庇阿的人生悲劇

世界歷史雜談

共和政體不喜歡英雄:漢尼拔與西庇阿的人生悲劇

公元前3世紀後期,羅馬在統一了意大利半島以後,決定向西西里出兵。但是,這一舉動也意味著與北非大國迦太基為敵。而羅馬人所要面對的最大敵人就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這位攻入意大利的將軍用他不屈的精神和卓越的才略,將羅馬人逼入了絕境。

背水一戰的羅馬如何起死回生?圍繞著爭奪地中海霸權展開的「布匿戰爭」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在描寫了坎尼與扎馬等著名會戰的這卷之中,我們或許可以瞭解到羅馬帝國如此強韌的根源所在。

西西里位於形狀如長筒靴的意大利半島的「腳尖」上,感覺觸手可及。夾在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之間的海峽,自古就叫墨西拿海峽。這一名稱源自西西里島最東端的一個叫墨西拿的城市。本土到西西里島的最短距離只有3公里。從本土的輪渡碼頭聖喬瓦尼鎮到墨西拿港也只有7公里。坐上往返其間的輪渡,要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等這一杯咖啡見底的時候,船也到了。

站在聖喬瓦尼鎮,可以看到輪渡離開後不久便到了對岸的墨西拿,又能夠看見對岸的人、汽車及列車上了船,輪渡往回開的情景。整個情景猶如近在咫尺。到了現代曾有好幾次計劃在這一海峽架橋樑。但是和瀨戶內海不同,墨西拿海峽沒有可以用來打橋樁的小島。如果一定要架橋,只能架吊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吊橋是明石海峽大橋,1998年完工。據說這座大橋的中央支間距離是2公里,技術上可以達到3公里。所以,如果在墨西拿海峽架橋的話,也許日本的技術可以幫助其實現這一願望。不過目前除了坐輪渡別無他法。

既然只能坐輪渡,那麼墨西拿海峽的現狀與2200年前的古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不同。當您站在意大利本土,眺望西西里的時候,心裡冒出來的想法大概也相同吧。儘管有大海相隔,但是,這種距離和想法,正是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戰爭的起因。

公元前265年,剛剛完成意大利半島統一的羅馬,接到西西里小國墨西拿的救援請求。羅馬接受了請求,決定出兵援助。這意味著羅馬軍隊史上首次越過大海前往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作戰。持續一個多世紀的布匿戰爭就此拉開帷幕。

最初的海戰

雖然從未進行過海戰,但羅馬仍然舉全國之力進行了包括新兵器開發在內的各種嘗試,逐漸克服了所有的不利因素。

兩支艦隊在米拉佐海面相遇。這是發生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戰。從戰船的數量上看,迦太基是羅馬海軍的1.5倍。從兩軍對船隻的操控能力上來看,兩者的差距就連外行人也能一目瞭然。

羅馬海軍無論如何也無法使戰船排成一條線,引得早早已經排好陣容的迦太基艦隊傳來陣陣嘲笑聲。隨著兩軍船隊的越來越近,嘲笑聲也越來越高。看到羅馬戰船的帆桿上像蟬一樣的怪物,迦太基士兵忍俊不禁。

但是,好不容易排成一條線,不,實際上依然凌亂不堪的羅馬艦隊剛開始向迦太基艦隊發起進攻,迦太基士兵臉上的笑意頓時跑得無影無蹤。

那些如同蟬一樣的新兵器發揮了非常強大的威力,羅馬海軍大獲全勝。隨後,雖然迦太基人的戰象和海上的暴風給羅馬人帶來了一些小麻煩,但羅馬海軍還是不斷地取得勝利,並且在公元前241年成功取得了西西里的控制權。

漢尼拔來了!!

在意想不到地吃了敗仗的迦太基人中,有一名少年立下了要向羅馬復仇的誓言,這名少年的名字叫作漢尼拔。成功在西班牙實現殖民統治的他,心中還有一個很大的願望。

公元前218年5月,29歲的漢尼拔率領全軍,全副武裝地離開了卡塔赫納。

生活在後世的我們知道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全過程。但是在當時,只有漢尼拔一個人知道。漢尼拔要率領他的軍隊一路向北橫渡埃布羅河,翻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現在的法國--當時的高盧,再渡過羅納河,橫穿法國,最後,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漢尼拔率領大軍、帶著象隊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抹的一筆,在其後的2200年裡廣為人知,即使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也有耳聞。

攻入意大利的漢尼拔連續在各處擊敗羅馬軍隊。被人將刀刃架在脖子上的羅馬人終於決定展開決戰。戰場在意大利南部,靠近亞得裡亞海的坎尼平原。就像特雷比亞和特拉西梅諾戰役一樣,漢尼拔總是在他希望的地點、希望的時間發起戰鬥。坎尼之戰也一樣。他先把敵人引到他所希望的地方。只是在坎尼,漢尼拔與羅馬軍隊相隔2公里,進入對峙狀態以後,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行動。不僅如此,他還裝出因小規模戰鬥失利而萎靡不振、畏首畏尾的樣子。

年輕的漢尼拔早就看穿了羅馬指揮官們的心思--他們非常警惕,想方設法避免掉入他的圈套。為了讓他們與自己進行會戰,漢尼拔首先需要解除他們的戒備心。為此,他故意裝出主導權掌握在羅馬手中的樣子。

實際上,羅馬軍隊在兵力上處於優勢地位。但是漢尼拔卻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他利用自己的精銳部隊將採取積極攻勢衝上來的敵軍主力步兵部隊牢牢地釘死在一個地點,趁著這個空隙對羅馬的騎兵發動攻擊。隨後他又發動全部力量將羅馬步兵包圍起來。漢尼拔的戰術發揮了極其強大的效果,將整個羅馬軍隊摧毀殆盡。

坎尼會戰中,如果相信古人的記載,羅馬方面的犧牲人數多達7萬人。勝利者漢尼拔方面的戰死者只有5500人,其中三分之二還是高盧兵。

縱觀整個歷史,羅馬軍團遭受如此重創,坎尼會戰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漢尼拔的「學生」西庇阿

就在羅馬元老院走投無路之時,一位青年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位青年當時只有24歲。雖然距離擔任司令官的法定年齡還差16年,但是他仍然申請任命自己作為司令官奔赴前線作戰。而對於當時的羅馬來說,因為人才稀缺,不得不答應他的請求。

就這樣,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舞台上又湧現出一位天才的將領。我想,如果亞歷山大大帝最優秀的弟子是漢尼拔的話,那麼,漢尼拔最優秀的弟子不正是這位西庇阿嗎?亞歷山大沒有機會見識弟子的才能,過早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是他的幸運。與此相比,漢尼拔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西庇阿就好像是為了追尋漢尼拔的足跡一樣來到西班牙。他首先在西班牙摧毀了迦太基的勢力,隨後立刻將目標轉向迦太基本土。得知對方攻入自己的祖國境內,漢尼拔立刻決定從意大利境內撤軍。而這距離他攻入意大利境內已經過了15年。

兩軍在迦太基的內陸地區扎馬遭遇。這一次,迦太基軍隊在兵力上佔有優勢,而且指揮官還是赫赫有名的漢尼拔。

這是一次迦太基對陣羅馬的會戰,是一次5萬大軍對陣4萬人的會戰,從戰略戰術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師生之間的第一場交鋒。

坎尼會戰是戰術上的最佳傑作。與坎尼會戰不同,那一次羅馬人未能通西庇阿過自己的堅持,決定戰役的走向。但是,扎馬會戰不僅將決定這場戰爭的走向,同時,也將決定地中海世界的未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扎馬平原重現了14年前坎尼平原上發生的事情。只是,對像變了。

古代屈指可數的名將,45歲的漢尼拔只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兵紛紛被殺,1.5萬戰士在扎馬遭到全殲。

加上這1.5萬人,迦太基方面的戰死者遠遠超過2萬人,還有多達2萬人被俘。餘下的人向著10日行程之外的首都迦太基逃去。漢尼拔只帶著數名騎兵,逃到了哈德盧米塔姆。扎馬戰役中,羅馬方面的戰死者是1500人。西庇阿完勝。

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羅馬人從迦太基人手中奪走了西地中海盟主的寶座。

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為了表彰他取得的偉大勝利,西庇阿被尊稱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征服非洲的人」。但是共和政體下的羅馬並不喜歡英雄,後來因為他的兄長路奇烏斯在政治上的錯誤導致西庇阿遭受連累,並最終從羅馬的政界徹底消失。

公元前183年,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利特盧諾的別墅去世,享年52歲。巧的是,同一年,漢尼拔也在遠離意大利,同時也距離迦太基非常遙遠的黑海沿岸國家比提尼亞去世了。原來,羅馬軍隊的一個隊長急於立功,向比提尼亞國王提出了引渡漢尼拔的要求。漢尼拔獲知這一消息後,喝下了片刻不離身的毒藥。就這樣,絕世戰術家在64歲的那一年走向了死亡。

首先,羅馬作為大國介入希臘與馬其頓的紛爭之中,並且將雙方都歸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隨後羅馬又成功地吞併了迦太基,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淪陷後的迦太基,城牆、神殿、房屋、市場等建築全部遭到破壞。石頭、泥土成堆的地面被犁耕平。根據羅馬人的習慣,這個遭到諸神詛咒的地方撒上了鹽。

迦太基被定為了寸草不生、人類不可居住的不毛之地,人類再次生活於此是在100年之後。尤里烏斯·愷撒下令在這裡進行殖民地建設,雖然因為他遭到暗殺而半途而廢,到了奧古斯都大帝時代,最終得以完成。因此,留存至今的迦太基遺跡是羅馬時代建的,極少迦太基人的東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