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一同來到世界的一位神童 美籍奧地利科學家沃爾夫岡·泡利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物理學史上的春天,是一個波詭雲譎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還未消散殆盡,第二次世界大戰似乎已經在當時的德國開始「孕育」了,歐洲一片狼藉,世界到處仍響著槍聲,到處都在革命,但這一切都不影響物理學的瘋狂發展。這一段黃金年代,世界曾孕育了許多推動大科學打大步邁進的傑出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波恩、居里夫人、錢德拉塞卡、朗道、費曼、費米、還有我們今天要談的主角——泡利,等等。哪一個不是給後世留下要麼一連串我們迷之微笑的方程,要麼就是推動人類文明的新發現,新理論。
據說這是一個聚集了人類歷史上1/3的智
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 美籍奧地利科學家,是迎著20世紀一同來到世界的一位神童,父親是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
泡利是19歲上大學,比起那些十三四歲上大學的神童,好像弱得很。不過他老爹對當時大名鼎鼎的物理大師索末菲說,我兒子能不能直接讀博士?索末菲眉頭一皺,猶豫了一會。他當時肯定想,我擦,這老頭是瘋了吧?不過索末菲畢竟也是一個大科學家,素質肯定高,還是很禮貌地表示:要考察考察再說。
考察完之後,索末菲發現這19歲的高中生壓根連博士都不用讀了,直接就可以畢業了。不過總得走走程序吧,那就委屈你讀幾年博士吧。
嗯?想想當年的自己19歲在幹嘛?被高數虐的夜不能寐?還是被線代整的暈頭轉向?抑或是正經歷概統的鞭撻蹂躪
在高中畢業後的假期,泡利就隨便寫了兩篇相對論的論文,成了相對論專家。要知道,那時候的物理學界,能讀懂相對論的扳著手指頭都能數,以至於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了平息當時科學界很多大師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認可,才以光電效應的名義給愛因斯坦頒獎。
註:實際上當時支持相對論的很多大師也沒完全弄懂這個黑馬理論,大部分原因在於諸如世紀難題——水星進動以及光線在經過大質量天體時的偏移量的解決和觀測證據。
後來一個百科全書邀請索末菲寫相對論的部分,來介紹這生澀難懂的理論。索末菲想都沒想,就交給了21歲的泡利,泡利洋洋灑灑寫了大概兩百頁,索末菲估計等年輕的泡利寫完都很吃驚,更何況連愛因斯坦看到後心悅誠服。
但是,當愛因斯坦得知作者是個21歲的年輕人時,內心深處受到一萬點暴擊:扎心了!扎心了!心都扎透了!這是什麼世道啊?這麼年輕的人寫出這麼傑出的作品!
時至今日,泡利的這本相對論依然是經典教材,國內至少二十年前就有了中譯本。
後來泡利博士順利畢業了(順利的程度,比後來差點沒法畢業的師弟海森堡,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當了玻恩的助教,玻恩出差時,要指派專人負責叫泡利起床去給學生上課,因為他習慣晚上通宵搞研究,白天睡覺。
他25歲時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45時因此獲得諾獎。
在實驗物理學家發現那些涉及原子核衰變的過程中能量不守恆的現象時,玻爾建議放棄能量守恆定律。泡利卻指出,可能有一種非常難以被探測到粒子帶走了能量,這個想法迅速被接受,費米稱之為"中微子"。中微子的引入為後來粒子標準模型的完善提供了很多解決的手段。
註:據小編所知,中國目前的本科階段還未引入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因為這真的太難了,在今天這個學習資料遍地都是的時代,博士生都要花好長時間才能勉強看懂相對論(廣義相對論)。
歷史上牛逼的人才太多了,他們的很多成功絕非偶然。在其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也有著淚水和汗水。他們用智慧書寫人生,用努力創造傳奇。除了天才的大腦,他們也在努力。So,你今天努力了嗎?
有句話不是這樣說麼,不怕聰明的人在努力,而是他們比你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