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戰爭為什麼會失敗?拿破侖戰爭失敗的原因詳解
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戰爭為什麼會失敗?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統治法國幾個世紀之久的波旁王朝轟然倒下,由路易十四剛剛建立不足百年的中央集權君主制被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在經歷了一系列派系更迭之後,一代強人拿破侖於霧月政變中奪取政權,並在1804年正式受冕稱帝,此後的法國在拿破侖的率領下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史稱拿破侖戰爭。
在拿破侖戰爭中,法國曾在1812年侵俄戰爭和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兩次敗北,並最終宣告失敗。那麼在政治和軍事層面均很強勢的拿破侖為何最終會走向失敗了呢?這其實需要從當時的歐洲格局、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個人背景三個層面來分析。
大革命的化身和啟蒙運動的代表
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基石源於啟蒙運動,然而在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之後,整個法國隨即秩序混亂時期。法國大革命的領導人為了在君權林立的歐洲,向人民宣揚新秩序的合法化,並實現自身的宏大目標,試圖將法國一切潛在反對勢力剷除殆盡。由此引發的大量前政權或被懷疑者皆死於「大恐怖」之下,更有甚者的是那些堅定支持革命但反對激進手段的人同樣未能倖免。
失序的法國需要重新穩定,但又難以接受君主制舊秩序的回歸,因此拿破侖這位自封終身第一執政官的軍人上台了。最終稱帝的拿破侖在形式上同當時歐洲的其他君主不再有所差異,這也招致許多大革命思想家的反目對待。但實質上拿破侖卻是大革命的監護者,並自視佇立在啟蒙運動的巔峰。通過拿破侖的改革,一些啟蒙運動的政治思想被制度化、合法化。《拿破侖法典》更因此成為法國乃至日後歐洲大陸法律條文的基礎。這位集大革命化身和啟蒙運動代表於一身法國皇帝,並未將自己當作神聖君權的代表,而是作為一種具有使命感的守護者,這就導致拿破侖天然對宣揚大革命精神和啟蒙思想具備極高熱情,而宣揚的方式只能是征服。
成長因素引發對征服野望
拿破侖成長的年代處於18世紀王朝君主體制,彼時的法國經歷了路易十四對領主貴族的打壓,業已形成類似中國古代的君主集權制度,而此前的法國國王僅僅只能統領少數幾座城邑,非常類似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在君主集權制度下的拿破侖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認為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即取決於是否能世代傳承,又取決於疆域的廣闊程度。
處於對自身政權和個人合法性的維護,每當出現一個不服從其意志的統治者時,拿破侖都要前去征伐,無法忍受歐洲秩序束縛和別國君主對其忤逆的他最終選擇了入侵西班牙和俄國,進而尋求建立一個至少囊括整個歐洲的大帝國。而這兩個國家從地緣價值上來說,並不重要。
地理因素引發歐洲地域差異巨大和征戰難以持續
不要以為拿破侖的戰爭是一種狹隘的窮兵黷武,實際上採用徵兵制和擅長大軍團總體戰的法軍不僅不需要擔心勞民傷財,反而憑借戰敗敵軍的給養和佔領地的資源,做到了以戰養戰的模式。由於有大量征服區成為兵源,法軍數量激增,在整個中歐地區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而當法國將矛頭對準西班牙和俄國時,情況卻出現了變化。
西班牙雖不重要,但作為法國的敵人卻威脅很大。俄國雖距離歐洲腹地遙遠,卻擁有巨大潛力。然而這兩處資源貧瘠,並不足以維持法軍大規模的補給,再加上縱深東歐平原進入莫斯科後的法軍,戰線拉得過長,導致軍需補給不足,從而導致失敗。
威斯特伐利亞原則與英國均勢政策
三十年戰爭後,歐洲格局主要是以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為原則的均勢體系。維護這一秩序的分別是需要保持中歐分裂的法國和需要維持歐陸平衡的英國。當法國崛起之後,英國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勢必要插手歐陸事務。然而在拿破侖崛起之初,英國僅僅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擊敗法國,保持住了手中的制海權,此後便再無動作。
英國既不同拿破侖媾和,也沒有貿然跨海干涉法國。因為媾和意味著日後需要對抗一個掌握整個歐陸資源的大帝國,遲早會讓英國丟掉制海權。而貿然入侵,勢單力薄,難以成事。於是英國人靜靜的等待一個拿破侖犯錯的機會,伺機以均勢體系捍衛者的身份,再度出兵歐陸。當拿破侖兵敗俄國之後,英國的機會來了。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中,尚未被法國征服的各國聯軍首次在戰場之上大敗法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產生的均勢效應雖然因為法國的強勢,來的晚了些,但終究還是產生了效應。
因法統問題,拿破侖拒絕妥協
古代歐洲政權的法統,繼承自羅馬時代。當古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又演變為被教皇加冕的羅馬皇帝。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將一統教會體系和羅馬皇帝(當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模式都打翻在地。此後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雖將各國平等對待,卻依舊只認同君權統治的合法性。拿破侖雖名義上為教皇冊封的皇帝,但其政權合法性卻來自於啟蒙運動思想。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拿破侖在遭受失敗後,拒絕選擇妥協。
萊比錫大戰之後的法國原本可以通過與各國協商的方式保住部分兼併的領土,然而這種行為本身會被拿破侖的政治基礎視作「與虎謀皮」,自然就會動搖拿破侖的地位。陷入外交僵化的法國只能與歐洲反法勢力死磕到底,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歐洲格局並最終被其擊潰。
法國大革命引發民族主義高漲
如果說威斯特伐利亞原則還屬於舊秩序的範疇,拿破侖被其所形成的歐洲君主國聯盟抵抗還說的過去。那麼法國大革命本身亦引發拿破侖的失敗,就顯得意味深長了。民權是啟蒙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法國領導人推翻舊秩序的旗幟,但民權在當時的歐洲政治環境之下,不僅包含了平民權利的意義,同樣也是被眾多君主國家征服的民族爭取權利的思想依據。
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實際上刺激了民權運動在整個歐洲的傳播。伴隨著拿破侖的鐵蹄,民族主義思潮不斷高漲,而這些民族主義思潮不僅會反抗舊君主的壓迫,同樣會抵禦法軍的侵略行為。這也是為何在整個反法同盟內部,擁有大量拿破侖粉絲的原因。因為這些反對法國的人並不都是君主舊秩序的捍衛者,其中很多人是啟蒙思想和民權運動的追隨者。這也是導致拿破侖兩次戰敗後,均能免死的其中一個因素。
拿破侖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大革命的思想卻在法國民眾心裡根深蒂固。伴隨拿破侖征戰而傳播的民法典更隨著歐洲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而廣泛播種在歐陸之上,並順著大西洋航線影響到了拉丁美洲地區,為拉美獨立運動提供了政治、法律和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