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萊比錫之戰的結局早在8年前就已經決定?當時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說萊比錫之戰的結局早在8年前就已經決定?當時發生了什麼

歷史上的為什麽

為什麼說萊比錫之戰的結局早在8年前就已經決定?當時發生了什麼

1813年的萊比錫之戰,成為歐洲近二十年混戰的最高潮。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帶著19萬法國大軍與他在歐洲大陸上33萬宿敵們,展開了最慘烈的廝殺。縱然拿破侖依然是那個足以位列西方四大名將之一的時代將星,對手們的閃光點依然需要在他的光芒籠罩下才得以體現。但死傷更多的反法同盟軍終究擊破了拿破侖不可戰勝的神話,並在第二年佔領了巴黎。

表面上,拿破侖的軍事高峰和帝國偉業都在這一刻才開始枯萎。或者是1812年,失敗的俄國遠征帶來的長久後遺症。但一切的起因其實都來自八年前的那場廝殺,一場天才的拿破侖都無法親自作戰,或遙控指揮的決戰。

誰是拿破侖和他的法蘭西帝國的仇敵中,最危險的一個?不是頂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的奧地利,也不是遠在天邊的歐洲蠻荒邊界俄羅斯,更不會是一個看上去全國上下只有軍隊的普魯士。這些敵人都有各自的強項,卻不得不在拿破侖的天賦與法國人領先一代的軍事系統面前折服。真正讓法國人感到頭疼和無望的敵人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

在法國人看來,英國永遠無法被擊敗。

在英國看來,法國永遠都應該被擊敗。

作為歷史上的老對手,兩個國家的新仇舊恨可以寫一整套厚厚的書。即便是拿破侖這樣的天之驕子,都有些無所適從。

1793年的土倫戰役,初出茅廬的拿破侖第一次面對英國。他還不瞭解他的對手是什麼樣子的,就已經用大炮的火蛇掃蕩了對方。看上去英國人的確是不足為懼的,至少在陸地上是如此。

1798年的埃及,督政府委派的全權指揮拿破侖幾乎控制了一切。馬穆魯克騎兵這樣的古代遺老遺少是擋不住經歷了歷次軍事改革和大革命洗禮的法國大軍的。然而英國艦隊的如影隨形,破壞了一切。海軍名將納爾遜,在尼羅河口的阿布基爾港,消滅了法國人精心拼湊的艦隊。拿破侖遭遇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次大失敗。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失誤,僅僅是因為英國人海軍在海上不可被擊敗。

拿破侖終於對英國人的實力有了一個最為直觀的認識:海軍封鎖,間接戰略。而他不懂海軍,不能指揮海戰。正如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都會盡力逃避海戰那樣,他的第一選擇也是迴避。繼續在陸地的修羅場上秒殺一切,是拿破侖心理明白的唯一成功之路。1802年的《亞眠條約》,英法兩國在表面上達成了妥協,但這絕不是英國人能真心接受的。

不列顛島上的海權之子們,即便是輸掉了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也要用一場海戰勝利去摧毀昔日仇敵之一的荷蘭海軍。拿破侖是他們之前從未遇到的對手,比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的歐洲第一陸軍還要難以對付。一次次反法同盟的迅速瓦解,都好像預示著英國固有的稱霸大洋,扶植陸地盟友的戰略已經不管用了。但拿破侖在1805年的稱帝,再次將原先的底線擊穿。全面的戰略對抗,重新開始。

2.海陸雙重國家的失敗

 

法國陸軍曾經在千年裡,數次影響了整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軍事發展方向。法國海軍也曾經在路易十四時代,是世界第一的海軍。但海陸雙重國家性質注定了戰略的重心,資源的分配,都必須在陸地和海洋之間來回傾斜。當這樣的國家想要在陸地和水上同時稱霸,得到的結局就注定是不完美的。

1805年的拿破侖,以皇帝的身份打造他的大海軍,但他的天賦卻無法在海上兌現。法國大革命與動盪讓海軍將領與技術人員大量流失,激動的暴民與宣佈效忠的中下層軍官是那個時代法國海軍的人才儲備。維爾納夫便是因此而成為了法國艦隊的司令官。拿破侖嫌棄他無能,反應遲緩,猶豫不決,沒有大將之風。但是維爾納夫原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位置上,換一個人也不會有更好的變化。拿破侖在1805年戰前,急不可耐的派人來替換他,反而逼著愛面子的維爾納夫冒險離開設防的港口,釀成了最終慘敗的結局。

只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爭霸不停,龐大的常備陸軍數量就不會削減,海軍能得到的資源就不會增加,擊敗英國就只能是戰略夢想。讓他們聊以自慰的是西班牙人的配合,為他們提供了將近50%的兵力。這樣一來,聯合艦隊在數量上終於壓倒了英國。否則,哪個庸人敢冒死一戰呢?18+15的戰艦數量比,也決定了法國人在世紀的指揮作戰中並沒有絕對的控制力和權威。兩個海陸雙重國家拼湊的艦隊和水兵,依靠彼此取暖,卻有離心離德,相互不和。

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前給全部的27艘戰艦打出了旗語:英格蘭望各位恪守其責。這話不僅僅是口號,也是赤裸裸的現實。隨著拿破侖帝國在歐洲的無限膨脹,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了拿破侖的領地。這些國家的市場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與法蘭西皇帝的鎖國令同步生效,開始對英國商人關上大門。英國的產品因此堆積在不列顛的碼頭和倉庫,英國的工人開始因此事業,英國的銀行開始因金融衰退跡象而緊張,英國的士兵開始擔心領不到軍餉。不消滅法國人的海上力量,英國自己也難以為繼。

1805年10月21日,如饑似渴的納爾遜終於在加迪斯港外海的特拉法爾加海角抓住了正在逃避恥辱的維爾納夫。

3.海軍控制力的黃金時代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代,正是海軍控制力的黃金時代。英國人已經向世界證明了海軍可以通過海洋來掌控局面。發展到極致的風帆戰艦也讓海軍在那個年代擁有了不一樣的優勢。不需要像後來的鋼鐵巨獸們一樣依賴煤炭和石油,不用擔心神出鬼沒的水雷和潛艇,不會有從天而降的轟炸機。一支艦隊,可以在海上漂泊很久,盡可能的攔截敵國的補給線。或是沉下心來,在敵人的港口外蹲點封鎖。納爾遜這代海軍正在享受這樣一段美好的時光。

這個時代最大的煩惱是如何真正摧毀敵人的海軍。火炮的口徑、射程、數量、射速都在緩步提升,但大型戰艦本身的皮糙肉厚又讓這一切看上去有些徒勞。英國人都記得,是他們在17世紀時首先研發了海上交戰的標準模式--戰列線。戰艦們以縱隊行動,盡可能的搶佔上風口。以便借助風向優勢,在一次大規模的海上火炮齊射中,佔據優勢。但當英國人每次都在上風口獲勝後,都無法做到順風而逃的法國人。這樣的戰鬥讓失敗方的損失,微乎其微。這樣的勝利,意義不大。

英國人同樣記得,自己海軍史上的每一次大勝都不是靠標準戰術而取得的。勇敢的穿插進敵方艦隊中去,用近距離的炮擊和肉搏,才能迫使對方損失慘重。所以,哪怕對手往往躲入港口,英國人也會想盡辦法衝入錨地。在特拉法爾加,這個問題並不存在。因為兩支平行的艦隊附近都沒有錨地和港口可以逃避。英國人熟練而專業的海員,經驗豐富的領航員,讓他們成功的截住了法國和西班牙人的艦隊。

接著,血腥而殘酷的近距離交戰開始。納爾遜的艦隊以兩個縱隊,分別從上風和下風兩個方向階段了聯軍的艦隊。每艘船都會在照事先規定的選擇範圍,挑選最容易下手的目標。幾艘船之間還能形成小範圍的圍攻配合。英國水兵的射擊精準度優點或許難以得到體現,但訓練更好的他們,在射速上的巨大優勢,一覽無遺。指揮他們的船長和軍官,都知道在關鍵時刻如何應對。對面的法國人和西班牙人卻是在驚駭中,慌不擇路。

除了打死納爾遜本人,法國和西班牙艦隊一無所獲。他們一共被英國奪走了21艘戰艦,打沉1艘。其餘的船,四散而逃,再也無法形成統一的戰鬥力了。2000多名法國人和1000多西班牙人葬身海底,是主動接近他們的英國水兵傷亡數量的近6倍。他們的海軍,正式將海洋交到了英國手中。

不列顛的全球海權時代,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後,正式開始。英國人可以不再需要納爾遜了,因為已經不在有需要納爾遜來解決的敵人了。

3.內線優勢輸給了全球霸權

拿破侖的偶像中,普魯士軍事腓特烈大帝對他影響巨大。七年戰爭,小小的普魯士,用一支頑強的軍隊與法國、奧地利、俄國三強,來回周旋。1805年後的拿破侖也發現,他的歐洲大帝國也如同被包圍的普魯士一般,由英國人控制的海洋環繞。於是更為嚴格的大陸封鎖政策開始實施。普魯士人當年的內線優勢,現在他一樣也有。

特拉法爾加戰役的影響在此後的幾年並沒有立即生效。英國人的貨物繼續積存本島,法蘭西帝國的軍隊繼續在大陸的戰場上創造神話。1805年的海上大決戰失敗,使得拿破侖不再需要擔憂自己的海軍命運如何。他可以專心致志的打理歐陸霸權,敲掉每一個還敢起來對抗他的刺頭,封鎖孤懸海外的英國人。內線優勢讓拿破侖有了可以餓死英國人的幻覺。

但在拿破侖無法觸及的地方,英國人的權勢依然在增加。從地中海的直布羅陀到馬耳他島,從亞洲的印度到馬六甲海峽和整個南洋地區。各個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不再能得到母國的支援和保護,被英國人佔領,或者索性與英國人合作是唯一出路。還有遠比歐洲廣袤的美洲大陸,同樣成為了英國人的市場,而不被法蘭西皇帝的禁令所左右。當拿破侖不斷用新征服領地上的資源來擴充和維持法國的龐大陸軍時,英國人卻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繼續自己的商品經濟、維繫金融優勢和擴大資源配置。

拿破侖最終發現,他沒法餓死英國人。相反,歐洲大陸本身開始陷入了饑饉。尤其是那些靠海的國家,不得不繼續走私英國的低價商品,拒絕法國人在高昂稅率下出產的高售價。1808年,為了教訓破壞歐陸團結的葡萄牙,法國軍隊又為自己的內線優勢而增添了一片無底洞般的新戰場。為了控制南方,很快法國人又不得不入侵西班牙來維持局面。這次,英國陸軍終於出手,並且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幫助下,死死拖住了更多法國軍隊。英國的商品則從兩個國家的港口,不斷穿透拿破侖的大陸經濟防線。

此時的拿破侖還不會感到大難臨頭。處於權利頂峰的他似乎忘記了偶像腓特烈大帝的結局。那個把內線戰略優勢玩盡的普魯士,差點被三個強敵撕碎。而腓特烈之所以能依賴內線戰略支撐多年,靠的不僅僅是高昂的稅率,對被佔領土地的洗劫。英國人不斷給予的經濟援助,也是普魯士戰爭機器的燃料之一。雖然只有17%,但少了這些,腓特烈早就崩盤投降了。從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到1812年拿破侖災難性的俄國遠征,再到1813年的萊比錫大決戰。英國人不僅撮取了比過去多的多的資源,也給各個反對拿破侖的國家以遠遠多於過去給腓特烈一家的經濟援助。

當法國人的60萬常備軍軍費從半島戰爭前的4億6千萬法郎,猛漲到萊比錫之戰時的8億2千萬法郎。對面的英國人卻讓自己的棉紡工業上升到了世界總體份額的30%,生鐵產量比1786年增長了6倍之多。1793年到1815年,英國通過直接和間接稅收穫得了12億1千萬英鎊的收入,同時通過債券市場額外獲得了4億4千萬英鎊更大的經濟效益。這些資源中的很大一部分,都為法國在歐陸上不斷培養了一批更比一批強的對手。在全球霸權面前,內線優勢竟然是如此脆弱。

從這點來看,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意義如此非凡。拿破侖的軍事天賦與法蘭西帝國的盛極而衰,其實都是被善於經營理財的英國人給活活拖死的。萊比錫戰役的結局,在八年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就已經注定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為什麽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