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本來不是白色的?白宮為什麼要改成白色?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白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眾所周知,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上的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因其外表顏色為白色,故得名「白宮」。但歷史上首次建成的白宮並非白色,而是棕紅色的。
(白宮全景圖)
那麼,象徵著美國最高權力機構的這座建築,為什麼會變成了白色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變遷呢?
白宮所在的城市華盛頓,位於美國東部,橫跨馬裡蘭和弗吉尼亞兩州。氣候宜人,溫暖濕潤。即便最熱的夏季,平均氣溫也在30℃以下,冬天基本在0℃左右。
早在獨立戰爭勝利以前,美國人便開始尋求一塊合適的地點建都。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後,華盛頓成為了第一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事宜,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在經過多輪激烈辯論和爭吵後,終於確定在美國南北分界線——波托馬克河邊建都。
這個宏偉計劃,交給了一位軍事工程設計師。他設計規劃了十多種方案,最終確定採用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遺憾的是,還沒等首都建成,美國的開國元勳華盛頓就去世了。為了紀念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卓越貢獻,國會決定用他的名字命名首都,並修建了華盛頓紀念塔,以彰顯美國人對他的尊重和愛戴。
在華盛頓紀念塔的北面,就是佔地7萬多平方米的白宮。它出自擁有愛爾蘭血統的著名建築師詹姆士·霍本之手。整座建築仿照愛爾蘭鄉村別墅的建築風格,從1792年開始動工,歷經8年時間,在1800年才竣工交付使用。白宮擁有房屋132間,著名的總統橢圓辦公室,就位於它的西側。
(華盛頓畫像)
在簡單瞭解了白宮的歷史後,我們再回到最初的話題,為何它的顏色由棕紅色變成了白色呢?
這事兒要追述到美英第二次戰爭時期。
1783年,美國在經過數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後,終於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但是,美國仍然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尤其是英國頒布禁運法後,要求美國所有船隻,都必須在英國卸下貨物。禁止美國和歐洲大陸貿,對新生美國的經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使得兩國關係更是劍拔弩張。
美國為捍衛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於1812年再度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英國被拿破侖困住,忙於應付歐洲戰事,只能在北美地區和美國盡量周旋,局勢處於不利地位。但隨著拿破侖被擊敗,英國得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美國。
1814年8月,戰火燒到了華盛頓。當時,這裡只有大約7000名由民兵組成的防禦部隊。英軍指揮官羅伯特·羅斯少將率部擊敗了這群戰鬥力低下的美國民兵。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和他的政府官員,不得不放棄首都,倉皇逃離。
麥迪遜的妻子,第一夫人多莉,為了搶運總統府裡的貴重物品而滯留了下來。
然而英軍已在國會大廈裡撒野。他們將裡面的物品洗劫一空後,又縱火焚燒大廈,藏書豐富的國會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詹姆斯·麥迪遜畫像)
此時仍然身在白宮的多莉,距離英軍只有咫尺之遙,她還在努力爭取時間搶救物品。這位勇敢的第一夫人,不但成功地搶出了眾多珍貴物品,甚至還將華盛頓的巨幅畫像也抱了出來。好在多莉趕在英軍進入白宮前,成功撤離了。
英軍佔領白宮後,不但享用了總統麥迪遜的晚餐,還喝光了白宮專門用於慶功的葡萄酒。當然,士兵們肯定不會放過發財的機會,同樣把白宮翻了個底兒朝天,帶著滿滿的收穫揚長而去。
隨後,英軍就放火燒了這座像征著美國最高權威的著名建築物,大火持續燃燒了整整一晚。第二天早上,英軍為確保白宮化為灰燼,還不忘在臨走時來一次「火上澆油」,重新在白宮裡添加燃燒物。
一天一夜的熊熊大火後,雄偉的白宮一片狼藉,只剩下殘垣斷壁。
其後,英軍又對美國國庫進行了搜索,但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有價值的東西。惱羞成怒的英軍為了洩憤,又焚燬了財政部和其他建築。
但詭異的是,正當華盛頓陷於一片火海時,老天下起了暴雨,而後狂風肆掠,突如其來的龍捲風席捲了整個城市。
這突然的變故,不但澆滅了白宮的大火,也讓英軍迅速撤離了華盛頓,使得英軍佔領華盛頓的時間,只有不到30個小時。
9月1日,狼狽的麥迪遜趕回了華盛頓。但也只能另覓他處臨時辦公。1817年9月重新修葺白宮後,為了掩蓋被火焚燒的痕跡,這座總統府原來棕紅色的外牆就被塗成了白色。
1902年,羅斯福總統正式將這座建築命名為「白宮」,後來又逐漸演變成了美國政府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