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什麼意思?他們為什麼敢攻南京?
隨著明朝跨過中期,歷史也到了16世紀中葉,遠東的亞洲王朝也開始了它們動盪不安的一段多事之秋。1555年,根據記載,人數五十三人的一股倭寇,流竄於中原大陸的南方,劫掠江浙,最終,直逼南京城下,為留都駐軍以絕對優勢所剿滅。這股賊人,以著驚人的速度,和最少的人數。竟然突破了大明朝的層層防線。走過了那麼遠的路途,來到了南京的門口,簡直讓人難以相信。
明代五十倭寇圍攻南京?首先要清楚,倭寇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段,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但其傳奇色彩卻難以令人信服,在當時身高平均不過一米六的日本人,真的有這麼大的威力嗎?倭寇到底是什麼來頭,能使主宰亞洲最大國家的明王朝為止尷尬?不管當時他們,這些賊人,他們的每個人的個人的作戰能力到底有多強,哪怕每一個都是經過精良訓練的專業士兵,要知道,當時的明朝在世界上還是最強的,很多設備還是讓大多數國家沒有辦法追及的。
明代五十倭寇圍攻南京?首先要清楚,倭寇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清楚,倭寇並非完全來自於日本。從十四世紀開始,逐漸完善的海禁政策剝奪了不少沿海平民賴以生存的工作和生活,使得他們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鋌而走險,加入南洋的海盜,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成為一個劫掠專業戶;要麼遷入內陸,在當時,尚且算是貧瘠劣土的嶺南山間、和狹小平原辛苦耕作,被層層盤剝。而且就算辛辛苦苦的勞作,生活也不會真正的能富足的供他們生活下去。在那些剝削之後,他們可能,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辦法保持。汗水,和他們所得到的糧食桶,剩下的財富完全不能成正比,正直的路,已經快讓人走不下去了。
答案是很明顯的,他們許多人,都加入了當時在南洋一帶極為猖獗的海盜。而在同一時期,日本陷入了自應仁之亂後,便開始的長期內戰時代,史稱戰國時代,流離失所的平民百姓和在戰爭中落敗,失去了侍奉主家資格的武士同樣與大洋彼岸的明代海民面臨著抉擇,要麼成為一個在自己家園裡為惡一方的禍害,要麼,出海成為一個海盜。沒有人會想成為一個受人唾棄的人。但是,不做這樣的事,他們可能面對的,是完全無法生活下來的、接下來的命運。
就這樣,明代著名的倭寇時期便開始了,這些魚龍混雜的匪幫群體,對於當時已經步入腐朽的明朝衛所制度來說,是一個極為嚴峻的挑戰,首先,是交通的不便導致的信息傳遞不及時,使得明王朝的各個地方駐軍之間缺乏溝通,往往,要等到劫掠的倭寇兵臨城下,甚至,心滿意足地載著戰利品歸去之後,才開始作出反應集結軍隊,這使得尚且富庶的江浙閩粵地帶之地對於機動性極強的倭寇來說,變成了一塊輕而易舉就能咬下一口肥肉。
而其次,使用兵器魚龍混雜的倭寇,並不完全使用傳言中的日本武士刀、和弓等戰爭武器,加入了他們的海民們扛著鋤頭,也可以成為一個倭寇,這樣的組成複雜性也使得他們的隱蔽性和戰鬥靈活性更強,小規模巡視的衛所兵們既不敢隨意上前盤查,也不敢直接開戰,只能任憑他們為非作歹,等待大部隊的抵達,可到那時,倭寇早已不見了蹤影。
也就是憑藉著這樣的優勢,實力上不算強大的倭寇,往往憑藉著他們的靈活性和蠻勇在南方橫行一時,直到最終沒被抓過的他們自我膨脹,來到了明王朝的留都南京城下,被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南京四十九衛軍隊所剿滅。
他們強大嗎?並不強大。倭寇,不過是一些失去了生存前途的亡命之徒,他們已經沒有了退路,也就沒有了畏懼的理由,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的他們,自然會成為安居一方的百姓之天敵,這樣,才有了讓明王朝顏面掃地的「倭寇事件」。明朝作為一個霸主,作為一個曾經讓四方來賀的王朝,最後,卻被一個小國的人,壓到這樣的境地。對於這些人來說,這是怎樣的恥辱?難怪,我們的國人,更願意提起是其他的王朝,但是,卻總不願意把明朝也作為中國歷史上那麼繁榮富強的王朝來說。真的是,這樣的理由,這樣的傷痛,怪不得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