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時代的文明:印度吠陀時代怎麼結束的?

列國時代的文明:印度吠陀時代怎麼結束的?

印度歷史故事

列國時代的文明:印度吠陀時代怎麼結束的?

學界一般認為,到大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代結束。但接下來,從公元前600年到孔雀王朝建立公元前322)這段時間是什麼時代?學界說法不一。有人稱之為「史詩時代」,有人稱之為「佛陀時代」,有人稱之為「十六國時期」,還有人稱之為「列國時代」。

本書採用了「列國時代」的說法。理由是:第一,印度兩大史詩編訂的過程很漫長,前後達800年左右,顯然遠遠長於這個時期;史詩本身並非信史,不宜作為歷史的分期。

第二,「佛陀時代」的提法也不科學,因為佛陀在世的時間畢竟有限,他在世的時代可以稱為佛陀時代,但其去世以後的約二百年時間則不宜稱為佛陀時代。

第三,據早期佛教經典記載,佛陀在世的那段時間,印度北方有16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但不久就有摩揭陀國崛起稱霸併吞並了幾個國家,改變了北印度的局面。而且,十六國只是當時的概說,南印度的一些國家並未包括在內。因此,籠統地稱那個時代為列國時代更適宜。

第一節兩大史詩與早期婆羅門教

一、兩大史詩

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是繼吠陀文獻之後出現的兩部大型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羅摩衍那》以想像的成分為主,所透露的歷史真實很少。

而《摩訶婆羅多》被譽為是具有印度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作品,且數量相當於希臘兩部荷馬史詩之和的8倍,因此其中包含有較多的歷史真實。即便如此,靠兩大史詩恢復印度上古的歷史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加以推斷,而每一個推斷往往都會引來爭議。

(一)「史詩時代」

學界一般認為,兩大史詩編定的時間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之間。也就是說,至少在這800年時間裡,兩大史詩在不斷被豐富、加工。而兩大史詩中的某些事件,即其原始部分。

雖然後來被想像和加工得面目全非,但學者們還是從中看到了一些歷史真實的影子,並推測其發生的時間在吠陀時代後期。具體說,可能在公元前800年前後甚至更早。這樣,從兩大史詩原始事件的發生到佛陀住世的時代,被一些學者稱作「史詩時代。

其實,這個時代與吠陀時代後期是相重合的。之所以將這個時期拿出來單獨介紹,理由有二:一是因為史詩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其中不僅包括可與後期吠陀文獻相印證的內容,還包括一部分可與早期佛教典籍相印證的內容。

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史料的不足。二是因為史詩具有特殊的文化史意義,不僅是印度文學發展的劃時代文獻,而且是印度宗教變遷的劃時代文獻,在後世,不僅對印度,也對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文學價值《羅摩衍那》被稱為「最初的詩」,講述的是一個長篇傳奇故事:拘薩羅國阿逾陀城十車王( Dasharatha)有三個王后、四個王子,大王子羅摩(Rama)在一次鄰國的比武招親中獲勝,娶回公主悉多(Sita)十車王年邁,欲禪位給羅摩。

小王后嫉妒,要挾國王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婆羅多(Bharata),並要求流放羅摩於林中14年。羅摩與妻子和一個弟弟在林中隱居,羅剎王將悉多劫持至楞伽島(Lanka)。

羅摩尋妻,得到猴國國王和神猴哈努曼(Hanuman)的幫助,攻陷楞伽島,殺死羅剎,救出悉多,勝利歸國。《羅摩衍那》分為7篇,現在的傳本長2.4萬頌(詩節)。由於史詩中穿插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典故,使它變得相當龐大。但總體上,《羅摩衍那》仍然比《摩訶婆羅多》單一得多,故事情節也連貫得多。

《摩訶婆羅多》則不然,分18篇,長達萬餘頌,除了主幹故事外,還有許多插話(即穿插其中的完整故事)、神話傳說和民間寓言故事,甚至包括整套的宗教和政治說教。

《摩訶婆羅多》的主幹故事講述的是兩個家族,俱盧(Kuru)族和般度(Pandava)族,為爭奪國土和王權而發動大戰,雙方都有許多盟友參戰,最後正義的一方獲勝。

從文學的角度看,兩大史詩是印度古代文學史上空前的鴻篇巨製,它們體現了印度古代作者們的集體智慧和創作才能。其中涉及人物之多,涉及地域之廣,涉及內容之豐,情節構思之巧妙,想像力之奇異,都是空前的。

史詩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話傳說,大多見於吠陀文獻,或者是在吠陀文獻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同時,史詩中還搜羅了許多民間故事和寓言,為研究印度民間文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史詩的作者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敘事結構,開創了一個先例,即把史詩鋪張為一個開放的結構,在一個主幹故事中隨時穿插一些小故事。從理論上講這個結構內可以容納無數個小故事,史詩可以無限長,因而可以包羅萬象。當然,由於人們的時間有限,生命有限,故不可能無限長。

由於兩大史詩具有多種審美特徵和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千百年來,這兩大史詩一直在民間流傳不衰,還被改編為戲劇、歌舞在民間上演,至今為民眾喜聞樂見。兩大史詩也為印度後世歷代作家不斷改寫,有許多版本流行於各地,也有許多片段成為現代作家們的創作素材。

(三)史學價值

相對於《羅摩衍那》被稱為「最初的詩」,摩訶婆羅多》則被稱為「歷史傳說」、「第五吠陀」,印度古人以為那就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事實上,《摩訶婆羅多》由於異常龐雜,其史學價值要高於《羅摩衍那》。

兩大史詩中有的內容與吠陀文獻相聯繫。除了史詩中的某些地名,如拘薩羅、迦屍、摩揭陀、毗提訶、般遮羅(Pancala)等地,在吠陀後期已經是著名國家和城市。

俱盧(Kuru)也已出現在吠陀文獻中,是雅利安人的一個著名族群。《摩訶婆羅多》中,俱盧族的老國王持國(Dhrtarastra)和般度五子之一的阿周那(Arjuna)的名字,都出現於《 百道梵書 》中,而提婆吉(Devaki)之子黑天(KIsna,音譯克裡希納)的名字已見於《歌者奧義書》如此等等,例子很多。

1、政治情況

從史詩所反映的政治情況看,當時的國王雖然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但由貴族和大臣們參加的御前「會議」(sabh)已經成為王權的一種制約和監督力量。

國家的大事通常不是國王一個人說了算,而是在御前會議上集體討論決定。《摩訶婆羅多》中多次描繪了這樣的會議。雖然也有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國王,但這種御前會議已經形成常態。

2. 經濟情況史詩也對當時的經濟狀況有所反映。當時普通百姓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生產,國王很重視這三個行業。當時衡量財富的主要標誌仍然是牛的多。國王以國家的名義給農民提供灌溉用水同時因戰時需要大量馬和大象,國王也注意為牧民安排獸醫防治牲畜疾病。

《摩訶婆羅多》裡,般度五子中的一對雙胞胎偕天(Sahadeva)和無種(Nakula)在隱姓埋名流亡期間就曾在一個國王的宮廷從事這種工作,據說他們還寫出了一些獸醫學著作,其中由無種所著的《馬醫學》(Shalihora)和《象醫學》(Hastyarvrda)流傳至今。

當時的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印度棉花的種植很早,用棉花紡線織布已經比較普遍,而且克什米爾一帶的毛織品已經著名。

3. 社會情況從種種情況看,早期的種姓制度已經形成。有印度學者以為,當時的種姓制度並不是按照瓦爾那(vama,膚色)來劃分的,而是按照「德行」(guna karma)來劃分的,也就是說,種姓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婆羅門從事剎帝利職業的例子,也有剎帝利從事婆羅門職業的例子。

但這個說法似乎站不住腳,因為史詩中的這種個別的例子是否屬於「史詩時代」尚不能證明。也有印度學者認為,所謂史詩時代的社會狀況,與吠陀後期的社會狀況是一致的,各個種姓的人基本按照各自的種姓操持自己的行業。

這一時期的婚姻情況和婦女地位也與吠陀後期相一致。但史詩中所表現的婚姻狀況比較複雜。有一婦多夫的例子,如般度五子合娶黑公主為妻。也有一夫多妻的例子,如俱盧族瞎子國王持國和般度五子之一的阿周那都娶有多妻。有借種生子的隱晦表現,如般度王不能生子,其妻便與天神們分別生下5個兒子。

還有婚前野合生子的例子,如般度王之妻婚前生有一個私生子。當時,在剎帝利王族中還有搶婚的做法,被稱為「羅剎婚」( rakshas-vivah),等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印度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