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心理分析
有這樣一些讓家長犯愁的「怪孩子」,年齡在5~15歲之間,突然就拒絕上學,呆在家裡1個月以上,你只要一跟他們提上學,或者送他們到學校,他們就開始侷促不安。任你怎樣逼迫,孩子不是死活拗著不去,就是到學校後沒多久又跑了回來。
經詳查,首先排除了這些孩子具有厭學因素。此前他們上學積極主動,從無曠課逃學記錄,而且學習成績都是中上等,也無迷戀上網或不三不四的人引誘,他們中大一點的孩子閒在家裡時常為耽誤了學習和考試而著急。
他們是否身體有病?這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這些孩子確有不同程度的軀體症狀,如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腹痛、尿頻、食慾下降、睡眠易驚等,為此曾多次做過化驗、透視等全面檢查,並按神經、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統相似疾病進行過治療。有的按缺乏微量元素治療,補過鈣、鐵、鋅、硒等,有的做過驅鉛治療。但這些治療都比較牽強,症狀也未見好轉。
孩子是否在裝病?家長懷著疑問,幾乎道出同樣一個蹊蹺的情況:孩子在家看電視、玩耍時跟正常人一樣,但你一讓他們上學,或領到校門口,他們就這痛那痛,又吐又拉,一回到家,又跟好人一樣,也不說哪兒不舒服了。檢查可見,這些孩子疼痛部位、性質比較含糊,時有時無,每次發作都有較明顯的固定誘因,與上學有著密切關係。
莫非學校方面有問題,發生過可怕事情,使孩子受到驚嚇?顯然不是。問及小一點的孩子,他們搖頭不語,家長也提供不出異常情況。倒是其中一個中學生說出點原因,比如,有一次考試沒考好,另外換了個老師,他不喜歡其教學方式。但他清楚,這些事不該成為近兩個月不上學的理由。有幾次他努力控制自己去上學,早早來到學校,人稀少時還能在校園打打籃球,等看著陸續上學的同學多了,他心怦怦直跳,喘氣困難,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朝他襲來,此刻他只剩一個念頭:趕快逃避,否則就要大難臨頭。
根據神經症中有關診斷標準,這些孩子其實是患了恐怖症。這類患者有兒童也有成人,如對高處、廣嘗閉室、黑暗恐怖;對動物、鮮血、銳器恐怖;對乘汽車、火車、地鐵、飛機、電梯恐怖;對發言、答辯、對視、如廁恐怖等。這些害怕、緊張非同尋常,其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發作時伴有植物神經紊亂的軀體症狀,有反覆持續的迴避行為,患者自知恐怖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這些孩子正是這樣,他們只對學校這一特定環境退避三舍,因此又稱學校恐怖症。
臨床研究發現,學校恐怖症的病因有三種:一是這些孩子的性格多膽孝害羞、依賴、被動,小一點的孩子棄學多半是這種性格從中作梗。另有些外在誘因,如正處在與母親分床而眠的不適應期,或看到父母激烈爭吵等,一種潛在的分離焦慮和不安全感被泛化,使他們感到周圍的一切都存在危險。二是青春期性心理衝突。調查發現,發生棄學與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關,當女孩出現初潮和男孩首次遺精時,由於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他們的警覺性增強,害怕學校其實是一種移花接木的轉換防禦機制,通過棄學暫緩了「不被人發現」、「不知如何是好」這種潛在的性心理壓力。三是焦慮型母親的影響。接診發覺,這些孩子的母親多有性格方面或生活背景方面的問題,如過分謹慎,好猜疑,暗示性高,主觀性強,不會與孩子在理性層面交流溝通。她們有的與丈夫長期分居或離異,有的下崗後持續無事可做,整天圍著孩子轉,怕他們生病,怕學習不好無前途,怕發生危險,對他們實施過分保護,順從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這樣做實際上是把自己對人生的不良體驗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因孤寂壓抑造成的焦慮、恐懼障礙「克鹵給了孩子。孩子不去上學原本是一時的,可她們這樣做卻給孩子造出病來,固化了孩子的棄學行為。
學校恐懼症的治療有一定難度,以往套用「系統脫敏療法」(針對恐懼目標,讓患者逐級接近適應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效果不理想,因為患者並非真的懼怕學校,而是「病在其外」。臨床探索家庭治療(主要對患者的母親)及社會治療(與患者的老師達成共識,取得配合),同時結合「愛撫放鬆療法」(支持性、領悟性心理治療加放鬆點穴技術),療效較為顯著。 (山東威海市立醫院心理門診 王希寶)
《健康報》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health_3.php?id=8609&s=119925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