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短文大全 - 百種人生面面談,讓您找回「真我」(2)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

百種人生面面談,讓您找回「真我」(2)

 17、趣味人生

  趣味人生是近代大學者梁啟超所倡導的。他自稱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認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

  他說:"我認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國人見面最歡喜用的一句話:'近來作何消遣?'這句話我聽著便討厭。話裡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煩了,幾十年日子沒有法子過,勉強找些事情來消他遣他,一個人若生活於這種狀態之下,我勸他不如早日投海。"

  按照梁啟超的說法,所謂趣味是指"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結果"的事,凡趣味總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所以最能有趣味者莫過於勞作、遊戲、藝術、學問四項。至於趣味人生的秘訣是什麼,梁啟超談到下面幾點:第一,趣味主義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無所為而為",為趣味而趣味。因為凡是有所為而為的事,就有了手段和目的的區別,往往目的達到了,手段便拋棄,就無所謂趣味了;第二,趣味要長久不息,久了才能上癮,.才能趣味無窮;第三,要不斷深入研究,趣味會越來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第四,要找同道朋友,經常互相切磋,趣味就好比摩擦放電,不斷摩擦就不斷有電放出。

  顯然,趣味人生是一種自我找尋、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千萬種樣式,趣味也不可計數,關鍵要靠你自己去領略,去探尋,去體驗,靠別人給你提供是不行的。

  趣味人生也是一種嗜好人生,趣味是和嗜好緊密聯在一起的。沒有嗜好,趣味就不知從何而來,而沒有趣味,嗜好也就無從建設。有了嗜好和趣味,人生就好比有了寄托,感到生命不空虛,有事可做。而更重要的,做事不再是一種負擔,一種強求,而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越做越覺得生命奇妙無比,越做越覺得世界奧秘無窮。

  人生旨在趣味,但是趣味有沒有高低雅俗之分,這一點梁啟超沒有說,他只是舉出了勞作、遊戲、藝術、學問四種趣味作為代表。不過,我想是應該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倒不是因為趣味本身有優劣之分。而是由於人之不同,所選擇的趣味也必須不同。在某種情況下,趣味實際也是一個人思想格調和文化修養水平的一種表現。

  

  18、中庸人生

  中庸人生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頗帶有中國特色。不偏不倚,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遠追求中和,永遠安居中游,是這種人生最顯著的特點。這種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追求安全感。也可以說,它是在長期的不安全環境中產生的,比如"出頭的栓子先爛"、

  "槍打出頭鳥"之類的經歷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應走在前面,應該朝後退一步,保護一下自己;當然,如果人能夠完全放棄自己,什麼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問題,問題就在於人是有慾望的,總是有點不甘心,所以很容易走中庸路線。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慾望,不至於過分壓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護了自己,不至於那麼容易受到傷害,實在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人生形式。

  中庸人生實在是一種非常可愛,非常有趣味的人生,因為在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之間,其中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也就是說,你有很多選擇,也有許多使自己感到"不錯"的理由。比如街上流行穿紅裙子,第一個穿上招搖過市可能招人議論,但是三個月後你再穿上就不會讓人說趕時髦,雖然紅裙子還是一樣的紅裙子,你走到街上卻自在得多。但是如果你不穿呢,那就是白不穿了,日後可能覺得比別人少點什麼。

  中庸人生的再一個魅力,就是不走極端,而不走極端的人往往都是受人歡迎的人。無論面對什麼事情,中庸人生的

  法寶就是兩頭說好話,兩邊說不是,然後把兩頭調和起來,所以中庸之人是最擅長勸架的,也就是說最善於調劑人際關係的。因為生活中吵架的事太多,不是明吵就是暗爭,差不多都是婆婆媽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情,如果一個走極端的人去處理,那只能是越整越壞,雞毛蒜皮的事最後鬧出人命也說不定。但是有個中庸的人在場那就不同了,因為他不會去偏袒一方,總是先安撫這一方,再勸解那一方,雙方誰都對又誰都有錯,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歡喜。

  所以人生在世,有個中庸之人做朋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的家庭稍許有點問題,經常和妻子(或丈夫)吵架,最好有一位中庸之人當鄰居,這樣你們雖然經常小打小鬧,但總不會鬧到離婚的地步,因為這位鄰居總是有辦法和稀泥,把兩塊泥巴再沾到一塊去的。

  

  19、圓熟人生

  林語堂先生曾把中國人性格的最高境界歸結為圓熟,所以圓熟人生可以看作是一般中國人的活法。其實,做人達到圓熟的境界也不太容易,這得經過長期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磨煉。換句話說,在中國社會中,只有圓熟的人才能活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圓熟人生可以理解為一種沒有稜角的人生。圓滑如球,八面玲瓏,可以在各種情況下保護自己,求得生存,它是以容忍;忍心和承受力為基礎的,什麼事都順其自然,絕不強求,相信天命,知足常樂。

  關於圓熟的產生,林語堂有自己的妙論,不如抄來看看:"所謂圓熟,是一種特殊環境的產物。實際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機的共通性,其性質可視其周圍的社會、政治狀況而不同,蓋此共通性即為各個民族所特有的社會政治園地所培育,而發榮者也。故'圓熟'之不期而然出產於中國之環境,一如各種不同品種的梨出產於其特殊適宜的土地。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長大於完全不向的環境,他們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國人之特性;他們的單純的古怪鼻音,他們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語,可以衝散一個教職員會議。他們缺乏東方人所特具之優點:柔和的圓熟性。中國的大學生比之同年齡的美國青年來得成熟老蒼,因為初進美國大學一年級的中國青年,已不甚高興玩足球,駕汽車了。他老早另有了別種成年人的嗜好和興趣,大多數且已結過婚了,他們有了愛妻和家庭牽掛著他們的心,還有父母勞他們的懷念,或許還要幫助幾個堂兄弟求學,負擔,.使得人莊重嚴肅,而民族文化的傳統觀念亦足使他們的思想趨於穩健,早於生理上自然發展的過程。"

  顯然,圓熟體現了早熟的結果。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三四歲還不怎麼懂事,父母大概已經把七八歲乃至十幾歲應該怎麼做的道理教給你了,你只好照此行事;再到七八歲、十幾歲,早就把一輩子應該怎麼行事的規則爛熟於心了,比如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應該說些什麼話能夠獲得好評。於是你會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聽到各種各樣的贊語,比如"這孩子真乖","真像個小大人","像個當哥哥的樣子"等等,而自己也就愈發顯出個"樣子"來了,舉止言談無不循規蹈矩。

  這樣做到三四十歲,能不圓熟麼?

  

  20、老猾人生

  老猾俏皮是林語堂對中國人德性的一種總結。不妨先看看他是怎麼說的:"不妨隨便談談,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麼?一時找不出適當的名詞,不如稱之為

  '老猾俏皮'。這是一向西方人難以導傳而最奧妙無窮的一種特性,因為它直接導源於根本不同於西方的人生哲學。倘把俏皮的人生觀與西方人的文明機構來作一比較,則西方的文明就顯見十分粗率而未臻成熟。做一個比方,假設一個九月的清晨,秋風倒有一些勁峭的樣兒,有一位年輕小伙子,興沖沖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兒,一把拖著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興,拒絕了他的請求,那時那少年端的一氣非同小可,忍不住露出詫怪的怒容,至於那老年人則謹謹愉悅地微笑一下。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過誰也不能說二者之間誰是對的。這一切少年性情的匆促與不安定,將招致怎樣的結果呢?

  而一切興奮、自信、掠奪、戰爭、激烈的國家主義,又將招致怎樣的結果呢?一切又都是為了什麼呢?對這些問題一一

  加以解答,也是枉費心機,強制一方面接受其他一方面的意見,也是同樣徒然,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年齡上的問題。"

  當然,光從年齡上來解釋這種人生是不足的,老猾俏皮人生是我們社會裡最常見的,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已"出道",其表現之精彩程度並不亞於老年人。所以中國人中歷來有"小滑頭"和"老滑頭"之分,"小俏皮''和"老俏皮"之別。

  這種人生妙就妙在狡猾和俏皮互相糅合在一起,雖然老謀深算,詭計多端,但是又給人以妙趣橫生、愉悅和氣的感覺,從本質上來說。它是實利的、自私的、冷漠的,但是表面上看又是超脫的、善意的、熱心的。狡猾俏皮者遇事決不引火燒身,自投羅網,但是背後又會為你提出種種忠告,苦口婆心;在任何情況下,他們決不會犧牲自己半分,但是又決不會去拚死拚活,索自己所要。

  話又說回來,老猾俏皮人生也是一種境界。當事者對生活自有一種"看透了"的感覺,特別對於複雜的人際關係,能夠左右逢源,應付自如,而且總能給人一種和氣慈祥的感覺。

  關於老猾俏皮人生觀的歷史淵源,不妨瞭解一下唐代二位和尚詩人的談話: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詐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21、逍遙人生

  逍遙游是中國人的一種人生理想;它有痕漫的成分,但決沒有那種大起大落的激情波動;它雖然追求超脫,但是並不排斥俗世。

  逍遙人生首先得把這個世界看得廣,看得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宇宙有多麼無限,繼而才懂什麼是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才明白生命如何和這無窮的大干世界相交接,在有限之中享受無窮。這時候,逍遙才有了條件,有了空間,生命才從恐懼死亡的樊籠中解脫出來,成為一種自在自由的形態。

  逍遙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解脫,用一種達觀來解決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無窮之間的矛盾,用相對的價值觀來平衡永恆的追求,從而換取——種人生的自由境界。逍遙人生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人心不為世界萬物所困,所制約,所利用,他一方面生活在俗世之中,另一方面又能站在世俗之外,對於世間人際關係的相互爭鬥,對於名和利的互相攀比,對於生命的有常無常,都表現出一種超然的態度,絕不去只爭朝夕,一爭長短。相反,逍遙者認為,那一切都不過是人生的"誤區",是對宇宙和生命的不理解,是對自己的不珍愛。

  所以,逍遙者永遠是輕鬆的、順其自然的、自由自在的,除非他實在逍遙而不得的時候。在充滿競爭和矛盾的人世間,逍遙者總是游離於鬥爭之外的,生活在一種與世無爭、與名利無關的狀況中。對於那種拚搏的快感、成功的喜悅、人生得失的擔憂,逍遙者也許永遠不會體驗,而且也不想去體驗,他所體驗的只是一種自我的樂趣。當別人拚命奮鬥,投入競爭的時候,他都在海灘上散步,月光下釣魚,庭院裡種花,房間裡養魚......

  逍遙人生是一種"旁觀者"的人生,逍遙者也許只是這精彩的人生戲劇的觀眾,而永遠不想去充當一個角色。逍遙人生是令人羨慕的。一個人生戲劇的觀眾,自然有許多樂趣,不管這"戲"演得成功,或者演砸了,逍遙者都不會損失什麼。他既不必考慮這戲劇到底有什麼意義,也不必承擔任何道義上的責任。

  不過,逍遙人生也經常有尷尬的時候,比如,當他想去旅行,但是又買不上火車票的時候,雖然他可以想像自己能像大鵬鳥一樣一怒沖天,"搏扶遙而上九萬里"。

  

  22、隱逸人生.

  一提起隱逸人生,人們也許都會想到大詩人陶淵明,也都會想起那流傳千古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實在的,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滿著詩情畫意的美麗恬靜。況且陶淵明還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絕倫的神仙國度桃花源,就更令人嚮往隱逸,樂不思蜀了。所以,數千年來,隱逸成了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普遍的人生形式,不斷有人從動亂、煩惱的人生中逃出,走到竹林深山之中尋求庇護和寧靜,體驗"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滋味。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讚美和留戀隱逸人生的詩句。

  就從情調上來講,隱逸人生絕不普通,而是一種高級的藝術人生。所謂隱逸,不單單是逃避世事,躲到深山老林裡就算,還得有詩(或者有琴有畫也成),有酒,有情趣。這就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了的。會寫詩作畫彈琴,必定是有文化教養的人,不是才子也是文人,而能有時間賦詩弄琴而且又有酒喝,必然是有一定物質條件的人,雖說不富貴,但是也不能很窮。所以當年陶淵明能隱逸南山,除了自己主體條件之外,也與自己家世家境有關。

  至於隱逸人生的心境就更難說了。有的是仕途不暢,生活很失望,所以退居山林的;有的則是當不上官,睹氣轉向山水的;有的可能是自視過高,不屑於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有的可能為了等待時機,做更大的官,等等,各種各樣的隱士自有各種各樣的打算。就拿諸葛亮的隱逸來說吧,如果沒有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恐怕現在沒有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身執羽扇的孔明了。當然,為隱逸而隱逸的人還是有的,可惜這樣的人往往不出名,因為他們真正做到:"幽居不用名"了。

  所以到了現代,隱逸人生就開始遇到了挑戰,因為現代人太苛刻,動不動就分析心理動機,硬是把一種充滿詩意的人生解剖得支離破碎。比如魯迅就對隱士大加嘲諷,連陶淵明也不放過。他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一名'田園詩人',自然,他並不辦期刊,也趕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子,並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明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蘺旁邊餓死了。"

  這話雖說也有道理,但是說到這個份上,隱逸人生的價值和詩意不是全沒了嗎?

  這也許是在現代社會隱逸人生不再盛行的原因之一。

  

  23、忍耐人生

  忍耐,大概是中國人的天性之一。如果我們生於苦難,而且人口又是那麼稠密,自然就明白忍耐的重要性、忍耐人生之可貴。沒有忍耐,何有中國人之今日,我們的祖先早就跳河上吊自殺了。

  還是林語堂先生說得好:"中國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無政府種種慘痛,遠過於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頗有視此等痛苦為自然法則之意,即中國人所謂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賦稅預征已達30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咀罵,未見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與中國人作一比較,不啻唐突了中國人,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蘭瓷器之獨步全球,周遊世界之遊歷家,不妨帶一些中國的'忍耐'回去,恰如他們帶景泰蘭一般,因為真正的個性是不可摹擬的。吾們的順從暴君之苟斂橫征,有如小魚之遊入大魚之口,或許吾們的忍苦量假使小一些,吾們的災苦倒會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倫理學又諄諄以容忍為基本美德而教誨之,奈何奈何。"

  其實,忍耐人生應有二種,一種是奴隸的忍耐,窮人的忍耐。他們終生勞苦,忍辱負重,為了養活家庭,撫養後代,什麼樣的苦都吞在自己肚子裡。這種人生我們在勞動人民中間經常看到,也許我們的父輩和兄弟姐妹中就有。他們屬於默默犧牲自己的人,獨立承擔著生活的重擔,而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後代能有一個好的將來。這樣的忍耐人生,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仍然有感動人心的地方。

  還有一種忍耐,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忍耐。忍耐已經被計謀化了,成了一些人謀求私利、實現野心、向上爬的經驗之總結。這種忍耐其中包含著陽奉陰違,察顏觀色,等待時機,陰謀詭計,兩面三刀等種種貨色,由是觀之,"忍"字成了很多中國人掛在牆上的警句名言,是頗有深意的。

  當然,人生不能不忍耐。但是一個人一生什麼都得忍耐,生命也就無所謂歡樂愉快了。況且,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忍耐的,忍耐是一種痛苦訓練的過程。應該說,最殘忍的就是這個過程。一個活潑的小生命,經過長期的壓抑和磨煉,最後變成了會忍耐的成人,不知道人性本身承受了多麼大的扭曲和侮辱。

  忍耐的人生啊,有時候你要學會說"不"。

  

  24、紳士人生

  一個人一輩子能保持有教養、有禮貌、有品味的風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種文明的結晶。紳士一詞大概來自gentleman一詞,一般是指高尚、有教養、能體諒別人感情的男人;所謂紳士風度,是指一種合乎禮儀風範的行為態度。不過,中國人對於紳士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方或退職官僚"(見《現代漢語辭典》1991年版)。這在意義上顯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

  人把紳士看成是貶意詞,看成是壞男人或虛偽卑劣者的代名詞,實在是一個大誤解。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紳士人生實在不多:任何時候出現在公共場合都衣冠楚楚,談吐舉止優雅而又風趣幽默;對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禮,禮讓在先,不卑不亢;既不會出言不遜,粗暴無禮,也不會強詞奪理,咄咄逼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謙虛寬容的風度。

  我們見得多的是另一種人:說話粗聲大氣,走路橫衝直撞,上車一窩蜂,爭搶座位,不讓婦幼;在公共場合隨便亂吐、亂丟,亂塗,沒有一點公德。這種人雖然其中不乏腰纏萬貫、手提"大哥大"者,但給人的感覺仍是"闊佬加流氓",俗不可耐。

  但是,中國並不缺乏紳士傳統。在古代,君子風度可能和紳士風度是同義語,都是指有教養、有身份人的氣度。中國的君子要求具有溫(和)、良(善良)、恭(恭敬)、儉(儉樸)、讓(謙)的品質,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以修身養德,修心養性,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教養——不僅要內正其心,具有內在的道德品質美,而且要外正其容,使自己的儀態容貌合乎禮儀和規範,大方得體。可惜,這種舊時代的君子風度到了近代幾近絕跡了。因為舊知識分子繼續維持體面,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例如我們在魯迅小說中看到的那位孔乙己,是在鄉下小酒店裡唯一穿長衫的人,也許是最後維持"紳士風度"的文人之一,但是他終究還是失敗了。

  好在紳士人生並沒有完全滅絕。如果孔乙己不至於到乞討的地步,我想他也不會不穿長衫的。而人們一旦在物質生活上有所滿足的時候,就必然要追求文化教養了。這時候,新的紳士就又會出現了。當然,他們不再會去穿長衫了,他們現在是西裝革履、談吐幽默、懂得現代禮儀的新式紳士。

  

  25、禮儀人生 百種人生面面談,讓您找回“真我”(1) (2) (3) (4) (5) (6)

  為禮儀而活著,大概是古代人的活法,但是講究禮儀,卻是中國人的傳統。照古人的說法,人之所以異之於禽獸,關鍵就在於人有禮儀,所以人活著就得有禮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是禮儀關係。

  所以,禮儀人生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有的人寧肯掉腦袋也不願意失掉禮儀。在中國古代聖賢的言談中,禮是不能不談的,比如孔子所說的:"不學禮,無以立","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記》中講"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蘇軾也有名言:"凡人情之所安而有節者,皆舉禮也",等等,而在最早的古詩集《詩經》之中就有一個極好的比喻:"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在中國來說,禮儀也是一個"面子"問題,面子和禮儀實際上是分不開的。有了禮儀,才顯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講究禮儀。皇公貴族、達官貴人,姑且不談,就連普通鄉里受尊敬的人,也很講究禮儀。有人說北京人是最講究禮儀的,主要也與首都地區有關。禮儀成了人與人關係的一般準則,老幼尊卑都有自己的規範。所以,有人說中國人最講究面子,不用說最講究禮儀,因為面子是藏在禮儀裡面。一般講究面子的人,也特別講究禮儀。而講究禮儀的人,往往也受到人們的尊敬。

  禮儀人生視禮儀為生活的中心,事事處處都以禮為先,由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尊性。就此說來,禮儀人生有其迂腐的一面,也有其世俗的一面。所謂迂腐,就是什麼事都循規蹈矩,把禮儀看得比人本身還重要,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非要面子,死要面子,結果禮儀成了束縛人性、壓抑人慾望的東西。人被鎖在裡面活得不自由,不自在,所以有位名人說得好: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所不可

  缺少的,卻又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

  所謂世俗的一面,是說禮儀是人與人關係中的潤滑油,既可以用來顯示自己的品格和面子,也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其它目的。所以,禮儀之道有時也可能是賺錢之道,陞官之道。

  事事禮在先,保證少吃虧,這又是一般人處事的一個秘訣。少提意見多送禮,不僅能贏得好名聲,而且也是打通各種社會關係的最好的敲門磚。也許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反而特別討厭禮儀,他們不拘小節,自由粗放,別有一種氣度。

  

  26、戲劇人生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幕戲劇,人人都是演員;活著就像在台上,高興不高興都得表演一番,死了就等於下了台,想賴也不行。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滑稽,但細細想來也不無道

  理。把人生看作一場戲劇,自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人生觀。

  其實,人世間又何嘗不是一個大舞台呢?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每個人都在扮演角色,而且不僅扮演一個角色,有的角色是為別人扮演的,有的則是為了自己而扮演的;有的人一輩子扮演的是生活安排好了的角色,而有的人卻偏偏喜歡自己創造角色,正是因為這個舞台上角色不同,每個人表演得不同,人生才顯得如此豐富,如此生動。

  但是,每個人充當戲劇角色是一回事,能不能演好這個角色則是另一回事。比如,任何一個人在未成年之前,都將擔任"兒子"或"女兒"這個角色,但是有的人則扮演得很成功,有的人則扮演得很失敗。有的孩子善解父母之心,處處表現出勤勉、天真、浪漫、懂事的品質,使家庭這幕戲劇生動有趣,充滿歡樂氣氛。有的孩子則不是這樣,父母得天天為他(她)收拾殘局,擔驚受怕。

  人生中有許多角色是約定俗成的,充當角色者不能太死板、循規蹈矩,也不能太違背規則,這樣才能演得好,使戲劇生輝。例如,拿戀人來說,就顯然不同於一般朋友。戀人有戀人的要求。你要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愛,你是一個絕對可信賴的人;你們倆之間沒有必要遮遮掩掩,彼此可以無話不談,對方可以向你述說內心的秘密,你也可以向對方述說自己的問題,你們彼此都會很認真地傾聽,很認真地討論,最後達到互相理解。可見,人生是否美妙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角色扮演得如何。

  當然,戲劇人生有時也是很累的,因為一個人一生不得不扮演多重角色。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你有時是子女、學生、被領導者、戀人,有時是父母、領導者、朋友、教師,等等,要把這些角色全部演好,演得精彩,很不容易。況且在:社會生活中,很多角色並非是你願意充當的,而是給你規定好的,甚至強迫你去演的,那就顯得更累、更痛苦了。

  因此,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了許多特殊的角色,比如在婚姻之外出現的"情人",就是有些人不願意充當而生活給他安排好了的角色。此外,還有更多的人喜歡自創角色,不願意被動地接受成命,使人生這場戲劇更充滿了出其不意的片斷。

  

  27、過客人生

  你讀過香港詩人吳正的一首題為《人生》的小詩嗎?

  我們生命的世界只是一座驛站,一座在茫茫無際的曠野上閃著光亮的驛站,一座每一刻都有人抵埠,每一刻也有人離去,向著未知的前程再繼續進發的驛站。

  這首詩不難懂,很明顯是從"過客"意象中演繹出來的。人生就是從一個驛站到另一個驛站的過程,無論你貧窮富貴,何來何往,最終都會消失在茫茫無際的曠野上。

  顯然,人生如過客的思想古就有之。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已經把人生看得非常開。到了漢代古詩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已經表達得更為明確了。後來李白在《擬古十二首》中詠歎,"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情感就更深沉了。由此可見,過客人生不但表達了一種生命過程的象徵,而且也表現了一種人生觀:人生是短暫的,不可追悔的,一切意義都不在乎其結局,而在於過程。

  這種人生觀為人們在絕望狀態中活著,提供了一種精神支柱。

  例如魯迅,當他在最痛苦彷徨的時候,就曾以"過客"自居,堅持走自己的人生之途,不管結局到底如何。他寫過一個小短劇《過客》,其中那個困頓倔強、眼光陰沉、黑鬚亂髮的過客就是魯迅自己的寫照。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從一開始記事就在路上走著;他也不知道要走到什麼地方去,只是知道前面有聲音催促著他,使他繼續走下去。

  看來過客並不排除理想,並不是沒有追求,只是無法預知前面到底是什麼,而過客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向前走。過客的難點不過是選擇道路和開闢道路。前者是在遇到歧路的時候如何選擇,後者則是行到沒有路的地方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當然,過客人生多少含著一種悲劇氣質,因為在拚命向前走的時候已意味到了死亡——任何人都無法擺脫的結局。但是,這也許意味著一種解脫,把死亡看成是像回家一樣輕鬆自在,而生命過程中的千里奔波之苦,自然更不在話下了。過客人生活得無牽無掛,只管叫生命大膽地往前走。

  

  28、豪放人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就是中國人對豪放人生的一種描抒。當然,一般人並不會這般咬文嚼字,把古代詩人蘇軾也搬出來。他們會說:"這個人活得真爽"或著"這個人爽得很"。爽當然不等於豪放,但是有那麼點氣魄也就足夠了。

  其實,活得豪放不豪放,首先就表現在氣魄上。有氣魄的人,敢做敢為,凡事決不吞吞吐吐,左躲右閃,給人一種堅定、痛快和有信心的感覺。有氣魄的人,也決不是那種喜歡彫蟲小計的人,他追求的是壯闊的場景、奔騰的氣勢、激越的感情和氣概不凡的東西。所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指揮萬馬干軍,炮製宏偉計劃,都非得有豪邁氣魄才行。

  豪放也是一種美,是人生的一種壯美,一種陽剛之美。它往往來自於人的一種英雄慾望,一生想建功立業,奮發有為,追求不平凡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這種人喜歡大山、大江,喜歡境界開闊、雄偉奔放之勢。他們迷醉於人的力量和雄姿英發,能夠統駕全局,克敵制勝。由於這種英雄欲,豪邁的人總是希望在生活中當主角,或者自己幻想自己是主角,他們敢說敢幹,敢於拍板,但是也喜歡自己說了算,獨斷專行。

  豪放人生多出豪傑英雄,在人類生活的樂章中是不可缺少的進行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代,豪放人生最精彩的戲劇,往往上演在亂世之秋。因為這時候,人們無信心,社會最混亂,豪放的人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最能給人以信心,也最具有時代的感召力。但是,豪放的人並不一定都有好的結局。英雄豪士是英雄時代的產物。一旦時代風平浪靜,社會進入平庸或享受的階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人們忙忙碌碌蓋新房、炒股票、做生意,也就不怎麼需要什麼英雄豪傑了,而英雄豪邁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這就是豪放人生的痛苦。其實豪放人生一直是痛苦的,一是能夠建功立業,當了英雄豪傑的痛苦;二是想建功立業而不可得的痛苦。第一種痛苦是生命本身的痛苦,它來源於"當了英雄又怎麼樣"的疑問。這是得到之後的痛苦,因為人生是有限的,歷史是無限的,千古風流人物,都不過是夢幻一般短促。第二種痛苦更慘,自己的理想根本實現不了。這時候,其實沒有真正的豪放人生,只不過"活得爽一點"罷了。

  

  29、俠義人生

  俗話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人世間確實有許多豪爽俠義之士,為中國老百姓所特別推崇和喜愛。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產生了許多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傳說和小說。俠客也早就進入了史書,成為歷史生活和人們記憶中獨特的一族,從古到今,絡繹不絕。

  作為一種人生形式,俠義人生的核心是有正義感。講義氣,肯捨己助人,它代表了一種慷慨的善舉和精神信仰,是人生的一種奉獻而不計回報。當然,具有以上的心願還不成,還得真有點本事,有一定能力為別人伸張正義,排憂解難,所以過去的俠義之士,皆有一些武功或法術,能走闖江湖。

  俠義人生的最高形式就是俠客(在外國也許騎士可以與此比美)。中國的俠客約有二種,即武俠和遊俠。俠客是以俠為生者,或者混跡江湖,或者陷居草莽,或者寄人門下,專門為人打抱不平,鋤奸鏟暴,慷慨助人,申張正義,為一般老百姓所喜愛。因為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實在黑暗的時候多,有太多的不公正,而法律又不為民所設,再加上官官相護,罪大惡極者得不到懲罰,冤枉而死者得不到昭雪,軟弱無力者盡受欺侮,所以才有俠客出現。俠客往往代表一種正義的審判者,是民間的復仇者,一般老百姓叫天無門、喊地無應之時,就會想到俠客出現,替自己出一口氣。

  當然,俠客也有各種各樣,雖然能夠捨命取義,為民除害的義士不少,但也有很多不好的俠客。俠客有時會成為一些富豪和達官貴人的職業看門人,雖不是直接魚肉百姓,但已決不會替天行道,為民請命了。此種俠客,已不再有義,更不會為義捨命,顯然已經是食利之徒了。

  其實,真正的俠客是獨立的,他們的魅力也正是表現在這裡。他們總是以獨立的正義者形象出現,不依附權貴,不依附群體,而是獨往獨來。一個人和強大的社會或群體對抗,這對一向只能唯唯諾諾、在個性上倍受壓抑的人來說,更是一種英雄幻想的體現。

  如今,在現代社會裡,那種獨來獨往的俠客已差不多絕跡了,但是俠義人生卻仍然到處可見。不過,他們已無需再刀槍棍棒為人復仇,而是用法律的方式為人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也會千里奔波,到處呼號,不怕冒險,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勇於向貪官污吏宣戰,寫下新時代的俠義之歌。

  

  30、流浪人生

  流浪,從字面上講,是無家可歸、隨地謀生、到處飄泊之意。流浪人生也就是一種無家可歸、到處飄泊的人生。這種人生古今中外都有,亦留下了無數流浪者的歌、流浪者的詩、流浪者的傳奇。

  流浪者不是沒有家,而是以這個世界為家,所以往往能夠引起人的尊敬和幻想。比起世界上大部分一生關在自己"小鳥籠"裡的人來說,流浪者的生活確實瀟灑得多,自由得多。他們雖然經常餓一頓飽一頓,經常風餐露宿,但是生活的天地畢竟闊大得多。他們人生的體驗和所見到的世面也自然比一般人要深要廣,所謂見多識廣,實在名不虛傳。

  所以流浪者之中有許多奇人能人,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就拿(荷馬史詩》的作者是來說,便是一個流浪藝人,他走到哪裡,就把自己的靈感帶到哪裡,創造了流傳百世的史詩。中國古代的很多名臣俠士,也都是流浪者出身。他們曾一時成為豪門收羅的熱門對象,平時作為食客,而到了戰時,則是勇將猛士或者謀士。至於一些古代的大詩人,也多是遊子生涯,到處飄蕩,四海為家,說他們是流浪者,也許一點都不過分。對此,李白有:"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的名句,杜甫有:"萬里悲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可憐處處巢君室,何異飄飄托此身"的絕詩。

  到了現代社會,似乎流浪人生更多了。人們雖然大多不愁自己有好房子住,也不至於流落街頭,無家可歸,但是流浪的感覺卻更加強烈了。原因是社會迅速變化,人口迅速流動,人們遠離故鄉,四處奔波,更有了一種"沒有家"的體驗。人們找不到自己的家鄉,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生的過程也就如同流浪一樣,到處都是臨時的家,隨時準備搬到新的地方去。

  這就產生了現代流浪人生。它的特徵就在於失掉了"根",人在流浪,心也在流浪,一生沒有安定感和歸宿感。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流浪者的歌能夠風靡世界,在千百萬人心中引起共鳴。這裡的一首歌你也許很熟悉: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31、傳奇人生

  有的人一生是一個平平淡淡的故事,有的人卻是一種傳奇。有人說,傳奇是經人加工傳頌才形成的,世界上本來沒有傳奇。其實,這話是錯了點,傳奇本來就是一種人生、一種體驗,然後才有了傳奇的傳說。當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傳奇人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傳奇必定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體驗,所沒有的遭遇,所沒有的坎坷,所沒有的驚奇。傳奇人生往往不過是把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期待化成了現實,在一般人常規之外走出了一條新路。

  傳奇人生有時是人漫不經心創造的。有人只是在生活中不安分守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於是他開始嘗試,開始闖蕩,開始大膽地叩響命運的大門。結果大門敞開了,他走了進去,看到了別人從未看到的東西,經歷了別人從未經歷過的生活,一系列偶然的機會和發現魚貫而來,他從一個奇境跳到另一個奇境,最後他自己也成了奇人。奇人奇事成全了—。傳奇,從此世界又多了一種人生。

  傳奇很難強求。事在人為,在這裡只有一半對。傳奇人生不僅取決於人的獨特素質,而且要靠上帝的恩賜。有時候,上帝讓你碰見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也許完全是偶然的,其他人是求不到的。但是,就是在這偶然之中,包含著人生的傳奇。傳奇離不開偶然,而只有偶然才有傳奇可言,否則就不令人驚奇了。

  所以,抓住偶然應該是傳奇人生的決竅。不要忽略你偶然碰到的一個人,偶然聽到的一句話,偶然到達的一個地方。生活的機遇往往就在你的計劃之外,你的設想之外。千萬不要墨守成規,千萬不要老是按部就班,失掉眼前的機會。抓住偶然,可以使你茅塞頓開,也可以使你絕處逢生;可以使你的人生之路峰迴路轉,也可以使你的事業"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偶然而抓不住,那只有自甘平淡,去讀別人優美的傳奇故事了。

  話又說回來,讀傳奇也許比實實在在的傳奇人生更有趣,因為傳奇人生並不一定個個都幸福透頂,倒是欣賞傳奇的人經常拍手叫絕。

  

  32、冒險人生

  世界上大多數人需要一種安全感,希望生活安定,有保障,因此也極容易產生一種滿足感,生活停留在所謂的知足常樂狀況。儘管這意味著平庸、單調和乏味,但是他們也不願打破它,常常任其他生活機會從身邊溜過,也不去試試它。比如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很有商業才能,但是一直在公司裡擔任一個不起眼的角色。有好幾次有人請他出來組辦公司,他都謝絕了,他說:"我現在的生活很好,上司對我不壞,生活總有保障,沒必要再出去闖蕩,冒那個風險。"

  我這位朋友,也許像許多知足常樂的人一樣,並不是沒能力,也不是膽小鬼,只是不願意去幹那種沒有十拿九穩的事情,不願意放棄安逸,也不願意設想失敗之後的情況。但是,世界上偏偏有一種和他們相反的人生,他們喜歡冒險,敢於冒險,而且能夠從冒險中得到做人的快樂。

  冒險人生不是走投無路,鋌而走險,也不是求勝心切,孤注一擲。前者是一種被動的選擇,後者是一種人生的盲動。而真正的冒險人生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人生選擇,它出之於人生對於新奇、對於激情、對於極致、對於動態之美的渴望和追求,也是在人生中證明自己的力量、極盡生活樂趣的一種嘗試。冒險的人往往是很自信的人,他經常的想法是:"我要完成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或者:"我要把人生的各種奇異感覺都經歷和體驗。"

  如果說冒險是一種自覺的人生,那麼沒有一個喜歡和敢於冒險的人不考慮可能發生的失敗的。冒險決不是不怕死或者不計後果,而是向極限挑戰,突破人生的種種限制,達到一種新的境界。所以冒險的人並不盲動,他是預先想好失敗後的各種情景才採取行動的,有的人甚至已設想好了各種"善後"的事情。所以,一旦冒險不成,他決不會後悔不迭,也不會放棄再一次冒險的機會。冒險人生是勇敢的,智慧的,新奇的,令人驚歎不已的。它不但給人們樹立了一種"不怕失敗"的榜樣,而且顯示了人無所不能的可能性。因為有了人生的冒險,人生才有了幻想的實現,冒險實在是幻想的實踐。

  

  33、獨居人生 百種人生面面談,讓您找回“真我”(1) (2) (3) (4) (5) (6)

  在現代社會中,獨居人生已越來越引人注目,因為由於種種原因而致獨身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獨居人生不僅意味著一個人生活,而且意味著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更自由也孤獨地走向未來。應該說,獨居人生的增多和普遍化是現代生活獨特的產物,它與兩個因素緊密相關:一是社會生活的進步,變得更開放,更自由了,這不僅給獨居人生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使他們減少了後顧之憂,而且減輕了他們偽轄神壓力,獨居也不再意味著禁慾生活,而只是一種自我選擇,二是現代人自我選擇餘地增大了,變得更加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獨立性了。

  獨居人生給自我更多的自由和表現的機會,有種種好處,比如:沒有家庭的拖累,幹什麼事都不必考慮得那麼多,思前想後,面面俱到。

  可以獨立地思考問題,作出決定,承擔風險,用不著婆婆媽媽,受家人的牽制。

  活得很自在,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自己到哪裡去了。在生活中,既可以盡情享受自己的嗜好,又不必忍受別人的監督。活得很瀟灑,可以和很多異性交往,而不必擔心愛侶妒忌或者別人議論紛紛,比單調的婚姻生活有更多嘗試新經驗的機會。活得很輕鬆,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和時間,去培養自己的個人興趣和愛好,可以隨意花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更多的機會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

  活得很隨便,反正一個人,怎麼方便舒服就怎麼來。

  活得較寧靜,沒有那種必難避免的家庭摩擦,當你疲倦或情緒不好時,也沒有人來騷擾你。

  當然,獨居生活也有種種不舒服的地方。第一恐怕是吃飯。一個人吃飯很容易,但是也頗難對付。自己做吧,挺煩,做多了,會經常吃剩飯;做少了,也得動油鹽醬醋,樣樣不可少,而且做完了吃完了,還得洗碗,真有點得不償失。而到酒店去吃吧,就算錢花得起,那干篇一律的大鍋菜吃久了也膩;還有一招是到朋友家去吃,但是這怎麼是長久之計呢?

  第二恐怕是生病了。如果有一天早晨突然起不來了,那可就糟了,冰箱裡沒食品,暖瓶裡沒開水,你就睜大兩眼盯著天花板。可見任何人生都有利有弊,關鍵在於你的選擇。

  

  34、變奏人生

  人生經常面臨的問題是單調、乏味和干遍一律的。這種生活不僅會消磨人的活力,有時候簡直使人發瘋,覺得生命實在太沉悶、太無意義了。所謂變奏人生也許就是為了對抗這種單調;乏味和干遍一律的生活而產生的。

  人生的變奏是人自己創造的。如果說生命是一把小提琴,有的火一生反覆演奏一個調,有的人卻不願重複,不斷進行新的變奏,自然不會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

  比如,一個人一輩子從事一種工作或者住在一個地方,自然免不了產生厭煩的情緒,而另謀新職或移居他處就可以使生活充滿新鮮感,使人煥發生機,重新煥起對生活的熱情。這就如同對枝葉過盛的樹進行修剪一樣,結果新枝勃發,再結碩果。比如我認識一個朋友,本來有一個很好的工作,而且很暈上司的重視,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辭掉工作,到南方的一個城市和別人合夥開公司。很多認識他的人都為他可惜,他卻毫不在乎,決心在新世界裡闖蕩一番。我見到他的時候,他的公詢正面臨破產,但是他卻嘻嘻哈哈地告訴我:"值得,值得。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活著總得要見識一番,否則就悶死了。"我相信,這位朋友活得很愉快,因為他對生活永遠也不感到厭煩。

  變奏人生關鍵就是進取、圖新和求變。從事新活動,開闢新天地,使你對生命永遠保持新鮮的感受,對你來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命每天都是充實的。比如你結交一位新朋友,學習一門新技術,開闢一個新領域,擴充一種新知識,都會使你發現一個新世界,都會使你有新的陶醉。所以,變奏人生得有節奏,得有追求,並不像猴子掰苞米似的,掰—個丟一個,更不是趕時髦,跟潮流,隨波遂流,跟著別人瞎'起哄。

  但是,變奏人生不但有獲得,而且也得捨棄。幾乎人人都不喜歡單調乏味的生活,也都渴望著變化,但是大多數人之所以仍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生活下去,就是因為不能捨棄一些東西,過分留戀老屋子裡的罈罈罐罐,捨不得老關係、舊基礎,所以也走不出生活的老圈圈、舊套套。

  當然,人生有失也就有所得,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變奏人生有其迷人的一面,但不變的人生也有其實惠的一面,關鍵在於個人的生活理想和選擇。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sk_3.php?id=7070&s=17009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