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沒病「找病」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他們為何沒病「找病」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沒舶找」病的現象。有一位母親帶著10歲的孩子來找心理醫生,因為最近半年來,孩子經常喊頭暈、頭痛,可帶他看了許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無奈之下只得求助於心理醫生。醫生仔細詢問孩子之後,明白了他的病因。原來,半年前孩子的父母離異,他被判給了母親。孩子和父親關係一直很好,父母離異後,他必須隔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見父親一面。逐漸地,孩子出現了頭痛的症狀。而當他每次頭痛發作時,父親都會關心地跑來,和媽媽一起陪他上醫院檢查,然後再陪他玩。心理醫生分析認為:這孩子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下意識地將心理需求轉化成了一種軀體症狀,以喚起父親的注意,而父親的行為又在無意中強化了孩子這種意識和症狀。經過心理醫生的悉心疏導,孩子的症狀很快就消失了。

一位老先生陪著自己的老伴前來心理門診求治。原來,3年來老太太一直莫名其妙地感到肚子不舒服,走了幾家大醫院,胃鏡、CT等檢查做了好幾遍也沒發現任何病變的跡象,可老太太的情況卻一直不見好轉。於是,她整天長吁短歎,不斷催促老伴陪她到處看玻在詳細詢問了老兩口的家庭狀況之後,心理醫生給老先生出了個主意,讓他回家以後假裝頭痛,觀察一下會發生什麼情況。一周後,老先生笑瞇瞇地來向心理醫生匯報,他裝了一個禮拜的頭痛,老伴的毛病竟然一下子就沒了。更讓他高興的是,老太太每天都對他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3年前,他們的女兒出國定居了,只剩下老兩口一起生活。老先生個性比較外向,樂於交際,經常外出會友,老太太感到非常孤單,而且缺乏安全感,她內心對愛的渴求就轉化為軀體的問題表現出來。老先生一「生脖,老太太正好有了一個與老伴進行情感交流的機會,她的情感得到疏通宣洩,「脖自然也就好了。

上述這種沒舶找」病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軀體化」,即患者將心理問題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內科門診醫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每天就診的患者中,很多人稱自己頭暈、頭痛、心慌、胸悶、胃部不舒服,但多次檢查都得不到明確的結果。這類病人中,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兒童和青年較少。心理學家認為,這與有些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有關。當生活中出現了一些變故,情感交流的渠道被阻塞,對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許多人不會通過恰當的方式進行彌補或改進,而只能通過表達軀體不適的方式,來求得他人的關注,彌補內心的需求。

由於目前人們對「軀體化」問題認識不足,因此每年為此浪費的醫藥費用不在少數,患者本人也因在各個門診反覆檢查最終無法確診而苦惱。要解決這一問題需從各方面入手:首先,當人們因軀體症狀反覆就診卻毫無結果時,應當想到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最好求助於心理醫生進行疏導;其次,良好心態也是治病良方,出現情感問題時要勇於正視並想辦法解決,而不要下意識地選擇軀體表現的方式;另外,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強,對於醫務工作者來說,在為患者治療心理疾病的同時還應學會「察顏觀色」,要有排除心理問題「軀體化」的意識,以免許多患者無望地穿梭於各門診而毫無結果。

(生活時報)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