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斯起義:一場差點撼動羅馬的奴隸起義
【奴隸覺醒的悲壯詩篇】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湧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拚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裡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裡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裡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裡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意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意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意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意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裡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意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佔領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裡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複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的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盡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鬥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
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置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