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曾很污:640名翻船遊客多數嗆水毒死

泰晤士河曾很污:640名翻船遊客多數嗆水毒死

美國歷史故事

泰晤士河曾很污:640名翻船遊客多數嗆水毒死

水系統或將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這一預判的依據,主要來自於水技術領域的權威人士戴維·塞德拉克的新作《水4.0》(徐向榮等譯,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

從2500多年前的古羅馬至今,戴維將水系統發展史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即水1.0)為古羅馬人通過對自然地形的充分利用,建設溝渠、噴泉和下水道,滿足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排放;第二階段(即水2.0)為對飲用水的處理有效遏制了水媒疾病(如霍亂和傷寒等);第三階段(即水3.0)主要表現在污水處理系統得到長足發展;第四階段(即水4.0)即面對蓬勃發展的城市,人類未來必須對水系統進行新的變革。

毫無疑問,人類歷史上對水系統的屢次變革使人類獲益匪淺。「從1900年到1947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47歲延長到63歲。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大衛·卡特勒和格蘭特·米勒認為,大約有一半的城市居民,其壽命的延長得益於飲用水的處理。」「美國國家工程學院認為,水處理與水分配技術是20世紀繼電氣化、汽車和飛機之後的第四個最重要的工程壯舉,排在電子和互聯網技術之前。」

雖然成績斐然,但如果追溯水系統發展歷史我們又不難發現,除了第一次變革,2.0和3.0時代的變革均源於形勢逼人、迫不得已。由於飲用水的不潔淨,處理不到位,導致霍亂和傷寒橫行。從19世紀末人們開始用氯氣給飲用水消毒,到20世紀70年代發現氯氣「消毒副產物會導致癌,還可能引起其它健康問題」,人們使用氯氣消毒已半個多世紀。然而,直到今天,使用氯氣為飲用水消毒依然為許多國家和城市的常用方法。

污水處理形勢更為嚴重,由於城市高速擴張,大自然的淨化功能早就被透支得虛弱不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排污問題並沒有真正引起足夠重視,人們所能想到的,要麼是架設長達數十或數百公里的管道,將污水排往遠離城市的下游,然後企望於大自然的自我淨化;要麼接上管道,盡可能排往深海,其結果是近海成為真正的「死海」,魚蝦幾近絕跡。人們也曾嘗試過將污水簡單處理後變成肥料加以利用,然而,在工業化時代,這種經過漫長時間處理的肥料成本在工業肥料面前毫無競爭力,淘汰理所當然。

治污問題之所以最終引起重視,如同「倫敦霧」一樣,乃因付出過血的沉重代價。周邊佈滿工業企業、曾飽受企業排污影響的美國俄亥俄州凱霍加河流,自19世紀60年代便有火災記錄,然而直到1969年6月再度發生河流大火,在輿論的高度關注下,這才催生了美國《清潔水法案》的出台。英國的泰晤士河從發現嚴重污染到治理出現根本性改觀,前後長達150年。特別是,1878年曾因為該河流嚴重污染,導致640名翻船遊客中的大多數人因嗆入污水而中毒身亡。

雖然經過第二、三次水系統變革,今天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飲用水和治污能力空前提高,戴維並沒有表現出太多樂觀。在他看來,由於水系統建設的公共性,難以納入市場化軌道,相較於市場「看不見的手」本身有促使「產品」不斷向質優價廉方向發展不同,水系統的研究和建設往往具有滯後性。這也是為什麼第二、三次水系統變革,雖然造益了人類,但是在人們付出沉重代價後才有的舉動。換句話說,缺乏公共力量介入與激勵,水系統的變革之路就難免步履蹣跚,這很可能為下一次的水危機爆發埋下伏筆,最終埋單的還是人類自己。比如「公眾一般不會關心城市排水系統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地球上的水資源數據還算可觀,但是考慮到海水占比,以及淡水高度分佈不均,而城市仍舊在高速膨脹,工業仍在快速發展,水需求必將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排污現象必將愈發突出,特別是新的化學排污將會為城市污水治理帶來新的難題。對中國而言,特色問題可能更多。比如中小城鎮水系統與大城市差距明顯。有的僅關注飲用水,而治污設施幾乎為零。越往基層越往中西部,這種現象越是突出。至於更為分散的農村,無論是飲用水還是污水治理,絕大多數地方仍舊停留在「順其自然」的原生態時代。

我們常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其實,水系統也像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血管。水系統雖佈滿城市,與人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許多地方卻又不為肉眼所見。人們只有盡可能節約有限的水資源,盡最大限度降低污水的次生災害,才可能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不至於被水問題「兜頭潑盆冷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