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火燒白宮成美國國恥:美曾制定對英作戰計劃
英國駐美大使館24日因慶祝「火燒白宮」兩百週年而遭到美國民眾聲討,英方被迫進行道歉。在美國近240年歷史上,只有英國佔領過美國首都華盛頓,並且焚燬了白宮。不少美國人認為,「火燒白宮」是歷史上的「國恥」。
美國獨立之後,美英矛盾並未減弱,美國同英國的敵國法國展開貿易、英國支持美國境內的印第安部落發動襲擊以及美國擴張主義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導致美英在1812年再度開戰。戰爭之初,英軍忙於歐洲戰事,不得不在北美多個戰場處於守勢。1814年4月,法國皇帝拿破侖被擊敗,英國騰出手來開始增兵北美戰場。同年5月,美軍跨過伊利湖攻佔加拿大境內的多佛港,他們不僅破壞糧食儲備,還毀壞私人房屋和其他財產,讓英軍指揮官強烈要求採取報復行動。新任北美及西印度艦隊總司令亞歷山大·科克倫海軍中將計劃通過攻擊弗吉尼亞州和新奧爾良市把戰火引向美國本土。在北美作戰經驗豐富的喬治·科伯恩少將則建議進攻防守薄弱的華盛頓—攻佔美國首都將產生巨大的政治影響。接下來第二天,科克倫授權科伯恩對美國本土城鎮展開報復性軍事行動,摧毀易受攻擊的美國城鎮。
美軍高層此時仍看不清英軍的作戰意圖。儘管英軍明顯在朝華盛頓進軍,美國戰爭部長約翰·阿姆斯壯堅持認為,英軍的目標是巴爾的摩,而非華盛頓。在對形勢誤判的情況下,美國只在馬里蘭州的布萊登斯堡集結了沒有作戰經驗的民兵部隊。很快,美國民兵在布萊登斯堡戰役中就被英國正規軍輕鬆擊潰,華盛頓岌岌可危。面對這種危局,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和他的政府倉皇逃離首都,第一夫人多莉則為從總統府搶運貴重物品暫時留下來。
麥迪遜等人的逃亡之路充滿著艱險,他們起初想去弗吉尼亞州,但隨後又向北前往馬里蘭州的羅克維爾,希望能在那裡找到約翰·亨利·溫德爾將軍和他的部隊。但在美軍高層之前錯誤的命令下,溫德爾將軍早已率部馳援巴爾的摩。麥迪遜總統一行人不得不繼續向東,抵達馬里蘭州小鎮布魯克維爾,麥迪遜晚上只能歇息在銀匠凱萊布·本特利家中。
佔領美國首都後,英軍首先開始洗劫國會大廈,洗劫過後又縱火焚燒,國會圖書館全部圖書被毀,此外,國會大廈附近的一些建築物也著起火來。在焚燬國會大廈之後,英軍開始朝總統府挺進,當時第一夫人多莉仍留在總統府內,麥迪遜叫人送信給她,敦促她立即離開華盛頓以免被英軍俘虜。在危急關頭,多莉依舊組織工作人員和奴隸搶運貴重物品。麥迪遜的僕從保羅·詹寧斯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多莉在撤離總統府時剪下了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大幅畫像,匆忙把它帶走,而這時英軍已經逼近,片刻時間就能抵達。幸運的是,還有馬車等候著多莉,她沒有被英軍俘虜。
英軍佔領總統府後,指揮官首先享用了原本給麥迪遜總統預備的晚餐,並且喝了很多葡萄酒,士兵們則忙著洗劫,眾多物品成了英軍的戰利品。不久之後,英軍開始焚燒這座建築,當天晚間華盛頓火光沖天,為了使大火能燃燒到第二天,英軍還不斷添加燃料。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晚上後,這座建築只剩下外牆殘存。
「火燒白宮」後,英軍開始搜尋美國國庫,希望找到錢或有價值的物品,但英軍只找到了舊檔案。為洩憤,英軍焚燬了美國財政部和其他公共建築物。幸運的是,在華盛頓成為一片火海不到一天內,突然下起的暴雨澆滅大部分火焰。同時一場龍捲風穿過市中心,風暴迫使英軍撤回軍艦,佔領華盛頓的行動只持續了26個小時。
9月1日,麥迪遜回到華盛頓,他發佈了一份聲明,呼籲公民保衛哥倫比亞特區。由於首都被毀嚴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政府和國會只能在郵局內開會。為了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1814年這座總統府棕紅色的石頭牆被塗上了白色。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將其命名為「白宮」。
英軍焚燬美國首都一事傳到歐洲大陸之後,人們對此感到震驚,並予以了譴責。美國輿論更是抨擊英軍摧毀華盛頓是不必要的破壞行徑。但大多數英國人卻認為,鑒於美軍入侵加拿大所造成的損失,焚燬華盛頓是正當的。儘管這場美英戰爭在1815年2月宣告結束,但美國對於英國「火燒白宮」一直記憶猶新,直到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軍還制定了同英國作戰的「紅色戰爭計劃」,研究美軍如何防守大西洋沿岸,避免首都華盛頓再度被英軍佔領。
時至今日,「火燒白宮」還是很多美國人心中無法釋懷的一段屈辱史。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白宮舉行一場儀式,專門紀念詹寧斯幫助多莉挽救重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