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實屬精神支柱:被突破後法軍士氣崩潰
1939年末和1940年初,英國陸軍的一位軍長艾倫倫布魯克爵士曾兩度參觀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其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只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假如把錢花在機動防備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其諾防線最驚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
布魯克敏銳地感覺到,馬其諾防線無形中已經成為法軍的精神支柱,當大量的鋼筋、水泥構築起工事、炮塔之後,法軍也就產生了強大的精神依賴。隨著投入的加大、配套的延伸,法軍對馬其諾防線的精神依賴越來越重,以至於完全被這條防線束縛住了。從軍事思想到戰略戰術,都嚴格地建立在陣地防禦基礎上。古德裡安在戰前分析法軍時,就發現法國「任何大規模的演習當中,都可以看出法國的統帥部,是要訓練他們的部隊一切都按部就班,根據預定的計劃行動。無論是取攻勢還是取守勢,都是以一個事先所預定好了的環境為其基礎。他們希望先把敵方的企圖和戰鬥序列,都完全弄清楚之後,再來採取行動。而且一經決定行動之後,則一切部隊的行動都完全照著既定的計劃進行,絲毫都不許有所變化。」在法軍眼裡,馬其諾防線無疑成了克敵制勝的「阿克琉斯」。顯然,法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馬其諾防線也存在著「阿克琉斯之踵」。
美國阿爾伯特·沃爾斯泰分析非對稱威脅時,指出,「即使是最強大的陸軍或空軍都可能存在致命的弱點,而這種弱點有可能是國家自己製造的但卻全然不知。」他認為,對手通過精明地利用對方的致命弱點,甚至有可能將最強大的軍隊置於危險的弱勢地位。古德裡安發現並利用了這一致命弱點。他選擇繞過防線,主力從側翼進攻法國本土,短短 42天,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便滅亡了。馬其諾防線絲毫沒有派上用場,法軍的精神支柱倒塌了。
精神支柱的倒塌,最直接的反應是抵抗意志的瓦解。二戰中德國進攻法國時,其坦克、飛機的數量遠不如英法聯軍,性能也要低劣,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當德軍出乎意料地出現在身後時,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法國在投降時還擁有近一半的國土,還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還有一個堅定的盟友——英國,但他們已經沒有信心了,他們放棄了抵抗!而固守在馬其諾防線40個師的兵力差不多都是成建制地投降了。
精神支柱的倒塌,也就迷失了判斷和行動能力。長期的思維慣性,使得他們根本無法面對突然改變的現實,並根據現實做出應對。當發現德軍有可能從側翼發起攻擊,法軍最高統帥部無法立刻調整戰略部署,而一線部隊更是根本不知如何做出反應。德軍第七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在發起正面攻擊時,一改過去炮擊、衝鋒、突破的戰鬥程序,別出心裁地命令坦克中的乘員除駕駛員外全部都坐在坦克外面,不許放槍,搖動白旗,吶喊著往前開。法軍眾多在場的指揮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硬是沒下達開火的命令,眼睜睜地看著德軍快速地穿過森林。隨後,德軍所有坦克突然開火,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了馬其諾防線的堡壘地帶,不僅撕開了防禦缺口,而且一夜之間推進60公里。堡壘裡的法軍成了旁觀者。
精神支柱的倒塌,使得法軍根本無法形成正確的決策。後人有一種評述,如果法軍從馬其諾防線方向及時對德軍發起反擊,勢必也能擊中德國的軟肋。德軍正面的齊格菲防線開戰3年前才興建,而且只是個支離破碎的防禦體系。選擇對攻,對於困守馬其諾防線的法軍來說,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習慣了依賴於馬其諾防線的法軍甚至都沒往這方面想過,以致於出現了110個法軍正規師面對44個德軍師(其中只有11個正規師)無所作為的局面,連當時巡視過德軍在西部防務情況的德軍將領馮驨梅林津都深感困惑:「我越看越不理解法國的那種全然消極的態度。」
美國約翰踸博伊德把戰爭分為三類,認為打擊精神意志是很重要的戰爭樣式。「機器不會打仗,地形不會打仗,打仗的是人。你必須深入瞭解人的心理,那才是取得作戰勝利之所在。」切入精神意志,重要的切入人的思維,影響和改變人的思維。而影響人的精神的往往來自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威脅(感覺對人的自身和生存存在危險);二是不確定性(由事件呈現出來的模糊性、衝突、不熟悉和喧囂等造成的一種印象或氛圍);三是不信任(即懷疑和猜疑的氛圍,從而使一個組織的人員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聯繫與紐帶鬆散)。他提出,要「通過負面因素造成敵人的恐懼、焦慮和離間敵人,從而造成非合作的重心。同時,腐蝕敵人所依賴的支柱,切斷使敵人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精神紐帶。」
每一個參加戰爭的人,都有支撐其思想、支配其行動的精神支柱,而當這種支柱倒塌的時候,他可能就陷於思維癱瘓狀態,很容易被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