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皮爾斯當選之後都做了哪些事情 關於他的評論有哪些

富蘭克林·皮爾斯當選之後都做了哪些事情 關於他的評論有哪些

美國歷史故事

富蘭克林·皮爾斯當選之後都做了哪些事情 關於他的評論有哪些

對內偏向南方

1850 年關於奴隸制問題的妥協法案制定後,美國國內在奴隸制問題上的鬥爭經歷了一段短暫的間歇。皮爾斯執政後採取親南方的態度破壞了安定局面,導致了堪薩斯內戰。

1853 年,民主黨黨魁史蒂芬·道格拉斯在參議院提出一個方案,要求修建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這條鐵路將穿過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地區,通往太平洋沿岸的舊金山。當時這兩個地區還是一片荒野,一旦鐵路修成,則將變成人口稠密的地區。因此築路方案一提出,馬上就出現一個問題:即該地區是成為蓄奴區還是自由區。堪薩斯地區和內布拉斯加地區均在北緯36 度30分以北,按1820 年《密蘇里妥協法案》的規定:北緯36 度30 分以北的地區在建州時,都應作為自由州加入聯邦。但南方的奴隸主集團一心想控制這一大片富饒的土地,千方百計想把它們變成蓄奴州。北方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工業資本家則堅決主張按《密蘇里妥協法案》辦事,使它們成為自由州。

1854 年1 月,道格拉斯與南方「奴隸主代表磋商後,向參議院提出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堪薩斯一內布拉斯加法案》。這個法案宣佈《密蘇里妥協法案》作廢,並規定:「領土及由領地形成新州內的一切有關奴隸制的問題,應留給住在那裡的人民通過他們的代表去解決。」道格拉斯稱這個辦法為「居民主權原則」。從表面上看,這個「居民主權原則」似乎頗為民主,但實質上是承認蓄奴區是不受限制的,從而使這兩個地區可以實行奴隸制。所以馬克思在《北美內戰》一文中指出,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取消使奴隸制度不得在領地內擴張的一切地理限制和法律限制」。

《堪薩斯一內布拉斯加法案》通過後,擁護奴隸制的人準備把奴隸制擴大到堪薩斯,而把內布拉斯加讓給北部的自由土壤派。但自由土壤派堅決反對,他們仍要使堪薩斯也成為自由州。北部各地的廢奴主義團體組織了「移民援助會」,派遣自由土壤派成員前往堪薩斯,並號召黑人們不要害怕種族歧視,移居到堪薩斯去,一時去堪薩斯的移民絡繹不絕。奴隸主集團也爭先恐後地攜帶奴隸移入,並組織暴徒襲擊自由土壤派移民。自由土壤派奮起自衛,內戰局面逐漸形成。1855 年3 月,雙方在堪薩斯成立了各自的政權:奴隸主集團在勒孔頓建立了領土政府;自由土壤派在托皮卡建立了自由民政府,兩者都要求聯邦政府承認。皮爾斯決意保護奴隸主集團,他在1856 年初的咨文中承認勒孔頓政府是堪薩斯的合法政府,宣佈托皮卡政府是「叛亂」,並聲稱如果自由移民進行有組織的抵抗,聯邦政府將採取嚴厲措施予以鎮壓。2 月11 日他又命令駐堪薩斯的聯邦軍隊強行解散托皮卡政府。

皮爾斯的言行進一步助長了奴隸主集團的氣焰,1856年2月21日勒孔頓政府的武裝部隊和暴徒洗劫了自由土壤派的據點勞倫斯鎮,激起了廣大自由土壤派移民的反抗,堪薩斯內戰爆發,混戰的局面一直繼續到年底。堪薩斯內戰是美國奴隸主勢力和反奴隸主勢力之間的第一次公開武裝衝突,正如馬克思指出的,1861年到1865 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就是從堪薩斯開始的。

對外實行擴張

19 世紀中葉,美國日益加強其對外侵略活動,從第十任總統約翰·泰勒到第十三任總統菲爾莫爾都奉行擴張政策,皮爾斯在競選總統時也宣稱他要執行「強有力的」對外政策。上台後,他在西半球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古巴。

1854 年8 月,他乘英國和法國陷入克里米亞戰爭、西班牙面臨經濟困難之機,令美國駐上述三國的公使在比利時的奧斯但德會商獲得古巴問題,他們在10月18 日發表宣言,提出美國要向西班牙購買古巴,並威脅說:如果西班牙政府拒絕,美國將以武力奪取。這種蠻橫的恫嚇,遭到了歐洲國家和美國人民的反對。皮爾斯因為擔心歐洲各大國與美為敵,也因為要應付國內的堪薩斯內戰危機,最後不得不作收斂。

皮爾斯政府不僅想攫取古巴,而且還想進一步打入中美洲。1855 年下半年,美國冒險主義者威廉·沃克利用尼加拉瓜國內的政治鬥爭,推翻尼加拉瓜的合法政府,並於次年自立為尼加拉瓜總統。美國南方的奴隸主集團企圖乘機吞併尼加拉瓜,使它作為一個蓄奴州加入美國,因此大力支持沃克,皮爾斯與南方奴隸主伉瀣一氣,竟於1856 年5 月14 日接見了沃克派到華盛頓的密使。這一行動無異於承認沃克政權是尼加拉瓜的合法政府。可是這個強盜政權不久就被當地人民推翻了。

皮爾斯還繼承了他的前任們向太平洋擴張的傳統。他一上台就指示海軍少將馬休·佩裡繼續執行前總統菲爾莫爾「打開日本大門」的命令。佩裡於1853年7 月率領艦隊抵達日本,然後又到中國進行偵察。 1854 年佩裡脅迫日本正式簽訂了條約,同意向美國敞開大門。佩裡回到美國後向皮爾斯建議以武力佔領琉球和奪取中國的台灣,作為美國向遠東擴張海上勢力的第一步。

1853 年中國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建都南京後,皮爾斯政府與英、法政府宣佈了所謂「中立政策」,同時在中立幌於下進行間諜活動。美國專使馬沙利偕英、法公使赴南京偵察。馬沙利窺察後得出結論:太平天國決不可能承認不平等條約,美國必須支持清政府,包括支持它對太平天國進行武裝鎮壓。

馬沙利於1854 年3 月回國。皮爾斯又任命麥克蓮為駐華專使。麥克蓮稟承皮爾斯的命令,策動了帝國主義國家奪取中國關稅主權的罪惡活動。 1854 年3 月,依照麥克蓮的提議,英、法、美三國駐上海的領事聯合設立一個新海關,攫取了中國關稅權。接著美派領事到滬片面宣告蘇州河以北地方為美租界。同年11 月初,麥克蓮親自與英國公使一起率艦隊北上白河,脅迫清政府修改望廈條約。

1855 年底,皮爾斯任命侵華老手巴駕為駐華專使。巴駕曾屢次建議美國用武力侵略中國。皮爾斯政府認為中國太大,美國一國難以得逞,因此傾向於和英、法勾結起來。於是皮爾斯訓令巴駕協同英、法公使進一步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望廈條約。巴駕還向皮爾斯提出了美國與英、法合作侵華的具體主張:如清廷不同意「修約」,法國就佔領朝鮮,英國佔領舟山群島,美國佔領台灣。1857 年美國在香港海面的艦隊曾派兵至台灣,企圖用武力佔領台灣,建立傀儡「獨立國」,以便作為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基地。 1858 年6 月18 日清廷終於被迫同美國簽訂了又一不平等條約——《中美天津條約》。此外,皮爾斯還曾為吞併夏威夷而積極活動。

晚年意志消沉

皮爾斯的對外擴張雖然符合北部資本家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共同利益,但他對中、南美洲的侵略政策主要是由南方奴隸主集團決定的,因此北部資產階級頗不以為然。特別是他在奴隸制問題上對南方的同情更不能見容於北部各州。堪薩斯內戰爆發後,他的聲譽掃地。標誌著南北利益對抗漸趨高潮,引起了國內政治力量的分化和改組,民主黨和輝格黨都相應分裂為南派和北派。1854 年,代表北方工業資本家利益的「北派」

輝格黨人、「北派」民主黨人及部分反奴隸制的自由土壤黨人等因為共同利益而實行聯合,並且正式打出了共和黨旗號。美國的兩黨制由此進入了又一個發展時期。

皮爾斯執政後期跟國會矛盾重重,他一共九次運用了總統否決權,否定了國會的一些立法,但其中五次又被國會再否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否決失敗多於成功的總統。1856 年6 月初,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選出布坎南為下屆總統候選人。皮爾斯未獲大會提名。皮爾斯任期屆滿搬出白宮後不久即同夫人去外地旅遊。

1859 年秋從歐洲旅遊歸來到家鄉康科德閒居。皮爾斯歷來反對北方的廢奴運動,他在1860年初的文章中竟然謾罵北方的廢奴主義者是「發瘋」。這篇題為《街道上的戰爭》一文發表後立即遭到強烈的批評。 1861 年4 月美國內戰爆發,皮爾斯提議當時在世的五位前總統(范布倫、泰勒、菲爾莫爾、布坎南和他自己)召開會議,共同反對內戰並批評林肯,但他沒有得到支持,處境非常孤立。同年7 月北軍在葛底斯堡戰役大敗南軍。北方各州正在歡慶之時,皮爾斯又出來反對林肯,致使許多人對他嗤之以鼻。由於皮爾斯的固執,人們把他稱之為叛國者,過去的朋友們對他都避而不見。同年年底他妻子病逝,他更感孤獨,常常酗酒澆愁。不到一年,他的知交霍桑病逝,他更加消沉,深居簡出,最後加入了基督教聖公會,以尋找精神上的寄托。1869年10 月8 日他因病去逝,終年64 歲,葬於家鄉康科德。

總結評論

皮爾斯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少年時期,他惡習較多,卻仍得到一些鄉親的歡迎,因為他會來事;早年從政本無政績,卻能青雲直上,因為他能說會道,善交際;從軍時亦無戰績和軍事藝術可言,但卻爬上了將軍的位置,因為運氣好。這不是性格而是方法——兩面人的方法。所以,有人批評他過於「圓通」。當權者事事過於圓通、圓滑,則是一種能力低下的表現。吉迪恩·韋爾斯在1868 年指出,皮爾斯「是一個自負、虛浮而圓通的人,他的錯誤和弱點毀掉了他的政府以及他的全國性的政黨。」後來出任美國第25 位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說:「皮爾斯是一個能力很差,幕僚平庸,甘心作那些比他本人更壞、但更強和更有能力的人的奴性十足的工具,並引以為榮的小政客,他隨時準備去做那些奴隸制的領袖們為他安排的任何工作。」

在美國,政治是遊戲也是原則。在協調關係上,圓通自然有好處,但在根本問題上卻很容易造成政策失誤。皮爾斯在競選總統時,奴隸制的爭論已日益激烈,他要贏得選票,既不能得罪北方,又要有利於南方。因此他在接受1820 年妥協案的基礎上,迴避民眾爭論的熱點問題,結果他當選了。執政後他想做兩面人也做不成了,於是,便逐漸開始偏袒南方。在他將要屆滿時,堪薩斯問題變得非常突出。由於在這塊新領地上居民可以自行決定奴隸制問題,結果,南方及北方人都蜂擁至此,爭奪對領地政府的控制權。但皮爾斯打算利用其權力給南方幫忙,最後導致了槍擊事件在「流血的堪薩斯」爆發。 接著,他提出要「和平解決堪薩斯」問題,但為時已晚。退職後,他已不能做兩而人了,完全站到了反對廢奴主義的立場上,從而成了孤老頭。

政治上的兩面性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在婚姻家庭上也不可能不表現,因此皮爾斯的政治前途就往往與婚煙、家庭發生矛盾。他的夫人簡不贊成他從政,不喜歡華盛頓的嘈雜。對此,皮爾斯也曾想擺脫困境,曾以辭去參議員的職務來順從妻子,但他畢竟是個有大志向的人,其仕途遇有重大機遇時,又去極力追求。所以,他竟選總統都不願意也不敢與她直說,而他的妻子又是個有些神經質的女人。其結果,不僅使妻子不能理解丈夫,反而造成更大的誤解和思想上的隔閡。特別是他們唯一的兒子死於非命之後,他的夫人更是怨天尤人。為此,她既沒有參加皮爾斯的就職典禮,也未參加白宮的任何活動。這是皮爾斯政治上的悲劇,也是他們家庭、婚姻的不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