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如何成立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NATO;法語:Organisation du traite de l'Atlantique nord,簡稱:OTAN),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誌。
協定成立
1949年北約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
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美蘇冷戰
前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以及民主德國在1955年5月14日簽署了華沙條約,從而開始了雙方冷戰敵對。
在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的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35年(1990年)後,民主德國脫離華沙公約組織,正式以德國之名義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冷戰後第一個北約軍事行動是1993年6月到1999年4月間的前南斯拉夫境內衝突的介入。
關係緩和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東歐劇變以及原蘇聯的解體,歐洲大陸的政治與安全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絡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佈冷戰結束。
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自1992年起,波蘭等東歐國家相繼提出加入北約的請求。同年,北約批准了一項原則,允許它的軍隊離開成員國領土到其他地方參與維和行動。當年年底,北約便決定以軍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機。
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
1996年9月,北約公佈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旨在加強北約同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之間的安全關係的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
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解體後,北約謀求擴大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對話促進區域穩定等。
成員擴大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併入北約成員國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係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週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文件。
2001年10月4日,北約第一次援引條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9·11的襲擊「應被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
2003年6月,北約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決定通過精簡軍事指揮機構提高北約的應變能力。根據計劃,北約未來的軍事指揮系統分為戰略指揮部、戰區指揮部和戰術指揮部3個層次。北約現行的20個軍事指揮機構將在未來精簡到11個。在戰略層次,北約歐洲盟軍司令部和大西洋盟軍司令部將合併為盟軍作戰司令部,它將是北約「唯一的」最高軍事行動指揮部,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另外,北約將建立一個職能性的盟軍改革司令部,負責促進和監督軍事改革,目標是加強培訓、改善軍事能力、檢驗和發展軍事原則、通過實驗評估新概念。該司令部的總部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在戰區層次,現有的5個戰區司令部將精簡為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直屬盟軍作戰司令部。這兩個戰區司令部一個設在荷蘭的布侖森,另一個設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立"精悍的"常設聯軍總部,只負責海上部署任務。在戰術層次,現有的13個下級作戰司令部將精簡為6個,它們分佈在德國、英國、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隸屬於上述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
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動,北約參與了伊拉克的軍警培訓工作。
2003年9月1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為北約盟軍軍事行動司令部,全面負責北約所有軍事行動的指揮與協調,其最高軍事長官為克拉多克,2006年12月上任。
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2004年3月,上述7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軍事合作
近些年來,北約計劃在波蘭和捷克的建立導彈攔截系統。俄羅斯稱這一部署可能導致新的軍備競賽,可以增加相互摧毀的可能性。
2009年9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不再進行在波蘭和捷克的遠程導彈攔截系統,轉而部署由攔截對短程和中程導彈使用的神盾艦代替。新任命的北約秘書長呼籲,明確北約和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系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