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心腹日記:日軍投降後百姓在皇宮前歡呼

裕仁天皇心腹日記:日軍投降後百姓在皇宮前歡呼

日本歷史故事

裕仁天皇心腹日記:日軍投降後百姓在皇宮前歡呼

1945年8月26日的《大公報》有一則報道:《東京皇宮前 日人大批切腹》。《大公報》根據當時的日方廣播整理寫道,因盟軍登陸日本本土為期已迫,大批日本人廣集皇宮前舉行集體切腹。

「據東京評論家謂,稱日本傳統之自殺精神,絕非盟軍所能理解。」只不過,這種自殺並非懺悔,而是為了逃避戰敗的恥辱。

切腹自殺

反映出日軍凶殘頑固

1945年8月15日,當天皇裕仁事先錄製的近似哀鳴般的尖細嗓音在日本全國各地響起時,位於東京的皇宮外成百上千的日本人正蜂擁而來,他們在宮門前鞠躬、哭泣。喧鬧的人群中,不斷傳出槍聲,很多軍官一個接一個地在皇宮前切腹自殺。

對當時深受「武士道」精神熏陶的軍國主義分子來講,以這種方式自殺可以顯示其對天皇的效忠,也是一種精神解脫。而對深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來講,「武士道」卻是日軍凶殘頑固和滅絕人性的代名詞。

選擇「玉碎」的

比預想的要少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教授約翰·W·道爾在《擁抱戰敗》一書中寫道:「預料大批的日本人可能會選擇死亡而不是戰敗的恥辱,並非不切實際。在長年的戰爭中,士兵被禁止投降。他們被告誡說,沒有比投降更可恥的了。當戰火逐漸蔓延到日本本土,平民們也被灌輸了要奮戰到死的觀念,正如諺語所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然而,在天皇玉音放送之後,選擇『玉碎』的人實際上比預想的還要少。有幾百人自殺了,其中絕大部分是軍官。這一數量僅相當於德國投降時自殺的納粹軍官的數目,而德國從來就沒有一種能與日本的自殺殉國相比的瘋狂信仰。」

對於日本百姓而言投降是解脫

約翰·W·道爾在《擁抱戰敗》中強調,東京居民跪倒在皇宮前的瓦礫上,因未能按照天皇的期望生活而垂首懺悔的照片,長久地被當作日本投降瞬間最典型的影像,這其實是帶有誤導性的。

「聚集在日本皇宮前的人相對來說是少數,而各地的普通百姓流淌的淚水,折射出各種與此相去甚遠的群眾情緒:苦惱、悔恨、喪親之痛、蒙受欺騙的憤怒、突然的空虛和目標喪失,甚至是單純因為不幸和死亡的意外終止而產生的喜悅。天皇裕仁的掌璽大臣和親密心腹木戶幸一,親眼見證了人們的這種解脫。他在一則日記中記錄,的確有人在皇宮前歡呼。他心情複雜地評述說,他們顯然是感到如釋重負。」

  「武士道」的背後是不分善惡是非的戰爭觀「武士道」背後反映的是不分善惡是非的戰爭觀。「武士道」思想源於日本的鐮倉幕府時代,此後吸收了儒家和佛家思想並與本土的神道教相結合,成為武士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體系。但與中國儒學強調「仁」所不同的是,「武士道」認為「忠」是最高的倫理道德,只要對宗主無限忠誠,任何行為都是正當的,包括非人道的殺戮。二戰期間,日本民眾狂熱支持戰爭而不問戰爭性質,日本士兵抱著「為天皇盡忠」的信條而死不投降,侵華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而毫無罪惡感,都根源於「武士道」不分善惡、不分是非的戰爭觀。

「武士道」與法西斯主義相結合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明治維新之後,為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日本當權者利用「武士道」激勵軍隊士氣,禁錮和統一國民的思想。他們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將「武士道」的「忠」擴大到對天皇的崇拜和愚忠。近代以來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只要打著天皇「聖諭」的旗號便極易鼓動民眾和軍隊狂熱投入。二戰接近尾聲之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頻頻發起自殺式攻擊,那些擔負「神風」特攻任務的飛行員仍然相信為天皇而死,便可以與祖先的神靈一起進入靖國神社而受到供奉。「武士道」與擴張政策相結合,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時至今日,「武士道」對日本社會的影響仍不容忽視。眾所周知,日本對當年的侵略戰爭仍缺乏深刻反省,一些政要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頻頻參拜靖國神社,甚至要為「神風特攻隊」申遺。這一切無不反映出「武士道」在日本根深蒂固的長遠影響,值得人們警惕。王志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