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為什麼跟中國皇帝學年號改“元號”
日本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繼續使用年號(日本稱「元號」)的國家,也是迄今唯一使用年號的君主立憲國。其實,日本會使用年號乃是受到中國唐代的影響。
中國隋唐時期,日本相當傾慕且願意學習中華文化制度,屢屢派遣隋使、遣唐使訪華,將唐帝國「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以及「租庸調」等賦稅制度帶回日本;並且為了加強天皇權威、整頓豪族與官僚體系,引進了唐律觀念,有了自己的律令制度,如「令制國」(如贊岐、伊勢、薩摩、出雲等),太政官體系(太政官又稱尚書省,與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尚書省功能類似),冠位十二階(仿九品三十階,如正四品上、正五品下、從六品上、從八品下等品秩),並從孝德天皇倣傚中國的年號制,建元「大化」,也是日本史上第一個年號(公元645年),隔年頒布《改新之詔》開啟了「大化革新」(日本稱「大化改新」)。
截至1989年的「平成」,日本史上至今使用過的年號有247個,但大部分年號使用時間都不長,通常在數年後就被更改,長達20年以上的年號(包括平成)只有13個,而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是長達64年的「昭和」(1926─1989)。
而迄今為止,日本天皇中使用時間最短的年號莫過於四條天皇的「歷仁」。嘉禎四年,由於地震頻繁發生,四條天皇取《隋書・音樂下》:「皇明馭歷、仁深海縣」,意思是君主統治天下、仁澤四海八方,改元「歷仁」(1238年12月30日)。才過了3個多月,又因為自然災害或地震再度改元,取《昭明文選》中,潘岳的《為賈謐作贈陸機》:「廊廟惟清,俊乂是延。擢應嘉舉,自國而遷」,意為朝廷政治清明、舉薦才德出眾者出仕,於是改元「延應」(1239年3月13日)。
相較於日本年號更迭,部分中國帝王的年號更替率顯得快了許多。中國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為代唐稱帝的武則天,她在位14年多的時間裡,共使用過14個年號,若加上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的四個年號,值政21年、18個年號,讓武則天創下空前絕後的紀錄。更特別的是,她在一年內兩度更換年號,聖歷三年改元「久視」(700年6月21日),過了約八個月,改元「大足」(701年2月13日)。
而中國的年號之始,起自於漢武帝的「建元」,在此前只有紀年而無年號。有了年號習慣之後,也會隨著降瑞或災異更改年號。例如《漢書·武帝紀》紀載:「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麒麟不僅是上古傳說的瑞獸,更像征了太平盛世,「獲白麟」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因此改年號為「元狩」(公元前122年)。北宋真宗年間,於京師承天門南角掛著一條黃色巾帛,宋真宗召集群臣於朝元殿仔細觀看,號稱是「天書」。兩天之後,出現紫色祥雲,像是龍鳳盤旋在宮殿之上,隔天宋真宗便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
1989年,當日本年號從「昭和」改為「平成」之際,日本政府對制定年號的《元號法》施行提出幾個條件:具有符合國民理想的積極含義、使用兩個漢字、容易讀寫、從未被用作年號或天皇謚號,以及未被俗用等。根據統計,過去最常被用在日本年號上的十大漢字排行榜依序為:「永」(29次),「元」「天」(27次),「治」(21次),「應」(20次),「正」「長」「文」「和」(19次),「安」(17次)。而日本年號的來源經常是中國古代典籍,如「明治」出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也來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則是源於《書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至於現在使用的「平成」,則是來自《史記・五帝本紀》「內平外成」與《書經》「地平天成」之語。
日本的年號使用狀況和中國非常類似,多是隨天皇的更替而改變,但有時也會因為災害等其他原因而改變。中日相似的部分為,近代以來都採取「一世一元制」,即一位皇帝(天皇)在位期間原則上只使用一個年號,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建元洪武、被稱為洪武帝;但明英宗(年號正統)因「土木堡之變」被俘,皇弟朱祁鈺即位改元景德,後借「奪門之變」復位改元天順,由於是兩次踐祚,屬於特例,終明之世其餘皇帝皆為「一世一元」。
而清代則是歷經建號「後金」與改國號為「大清」的兩個時期,僅有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清太祖努爾哈赤逝世,由第八子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年號由天命改為天聰;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公元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同時改元崇德,身份由後金大汗改成大清皇帝,因此使用過天聰、崇德兩個年號。
日本近代以來開啟「一世一元制」的,乃是明治天皇。慶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駕崩,慶應三年一月九日(1867年2月13日)皇太子睦仁親王繼位天皇,並於慶應四年一月一日(1868年1月25日)改元明治,是為明治天皇,並頒布《一世一元之詔》,然而雖在二次大戰後的《皇室典範》中刪去有關年號相關規定的條文,但1979年所立的《元號法》第2項:「只有在皇位繼承時才會改變年號名稱」,再次確立「一世一元」原則。從明治天皇以降,迄今的150年裡日本天皇再也沒有於在位期間更改年號。
不過,中日年號卻有個很大的區別,在於皇帝逝世後的改元時間。
以中國來說,通常是在皇帝崩殂後的第二年會更改年號,例如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逝世,七日後雍親王胤禎登基,卻到了來年一月一日才改元、使用雍正年號。古代日本年號不一定會隨著新君登基而改,新天皇繼續沿用之前年號的現象也不在少數;而近代幾乎是在天皇過世後立刻就變更年號,如大正天皇於大正十五年(公元1926年)12月25日逝世,同一天,皇太子裕仁親王踐祚,立即公佈改元詔書、改元「昭和」,也就是說,1926年的日本有兩個年號,從1月1日至12月24日為大正十五年,12月25日至12月31日為昭和元年,1927年1月1日就已經是昭和二年。同樣的,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逝世,同日皇太子明仁親王繼位,1月8日宣佈改元平成,意即「平成年代」是從1989年1月8日正式開啟。
今上天皇(對現任天皇的稱呼)退位已是板上釘釘之事,天皇在退位以後又是什麼身份呢?其實也是和中國「太上皇」稱呼相似,尊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日本史上的首位上皇,為持統天皇,從她於公元697年讓位給文武天皇、成為上皇開始,到江戶時代後期、公元1817年光格天皇讓位給仁孝天皇(明治天皇祖父)為止,共計產生59位上皇,即將退位的今上天皇明仁,將會是第60位上皇。
事實上,日本歷史上部分主動於生前退位的天皇,成為上皇之目的,卻是在對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的「攝關家」(攝政、關白)展開政治鬥爭。日本平安時代,作為外戚、擔任攝政或關白的籐原氏,長期干預把持朝政,後三條天皇為了擺脫「攝關家」控制,主動讓位給白河天皇、成為上皇,居住在白河院,並依靠中下層武士、招募軍隊,自辟文武百官開設「院政」,儼然是個另立的小朝廷,頻頻發佈比天皇詔令權威更高的「院宣」,以整頓莊園、削弱作為大貴族的「攝關家」之經濟實力。
時至今日左右政局的「攝關家」成為歷史,盛極一時的幕府將軍隨著「王政復古」、「大政奉還」的時代潮流煙消雲散,上皇自然也無須開設「院政」、發佈「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