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隻字未提投降
1945年8月15日12時整,電台開始以所謂「玉音放送」的形式播出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
玉音放送是日本絕大部分民眾第一次聽到被神化為天皇的國家最高元首的聲音,在播放後,包括陸軍相阿南惟幾、航空技術部總長偎部正美等34名將官切腹自殺。幾乎是在播放後同一時間,太平洋戰場的戰爭就結束了。
在很多人眼裡,《終戰詔書》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簽署表示接受美、英、中、蘇四國在波茨坦會議上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進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但我們翻遍裕仁天皇《終戰詔書》全文,並無一字提到「投降」。
全文如下:
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范,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已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 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分析《終戰詔書》可見,一、迴避投降。詔書既沒有投降的字眼,也沒有戰敗的字眼,就是戰爭進行得不順利,就此終止了。只稱同盟國一方使用了「殘酷之炸彈」,為了「億兆赤子」而不得不宣佈接受美蘇中英四國共同宣言。二、美化侵略。詔書仍然將發動戰爭的目的定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用「東亞解放」來極力美化侵略戰爭,甚至還為沒有達到目標而遺憾。三、蔑視中國。詔書提到的戰爭,「交戰已閱四載」指的是發生在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而不是從1931年開始的侵華戰爭,對於後者,詔書不置一詞,似乎從未發生過。四、最重要的是,詔書念念不忘「維護國體」,傳達出這樣一種信念:雖然日本現在出現暫時困難,但只要國體尚存,日本不滅,就一定還有希望。這就為後來日本右翼復活軍國主義奠定了一個基本的基調。
為什麼《終戰詔書》始終不願提到「投降」等字眼呢?
這是因為,裕仁始終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的,是求生存求發展求解放的。所以他們對於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的負罪感,甚至沒有一點點內疚,對同盟國也僅僅是表示了遺憾。而當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了兩顆原子彈,更給了裕仁以口實,彷彿日本才是受害者,被以非常不人道的大規模殺傷武器侵略了。裕仁很委屈,彷彿世界各國都要日本亡族滅種一樣,所以他才不打了,終戰了。終戰是為了保存家國民眾和他的「國體」,彷彿總有一天他還會回來的。直到現在,日本國內對8月15日不稱戰敗日,稱終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