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阻止美國轟炸日本 杜魯門問的他啞口無言

愛因斯坦阻止美國轟炸日本 杜魯門問的他啞口無言

日本歷史故事

愛因斯坦阻止美國轟炸日本 杜魯門問的他啞口無言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轟炸機從太平洋提尼安島起飛,駛向日本上空。這不是一架普通的飛機,它裝載著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而它的轟炸目標,就是日本廣島。

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已經走投無路,投降是早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美國還要以敦促日本投降為名,策劃了這次極具毀滅性的轟炸呢?

在投彈之前,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幾次強調這個決定是「別無選擇」。美國真的是別無選擇了嗎?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戰場上的局勢。

1945年,此時正處於太平洋戰爭後期,盟軍對日軍進行了戰略反攻。美軍進攻硫磺島,經過激烈的拚殺,成功登陸,日本防止美軍空襲的最後一道防線徹底崩潰。

為了掌握整個琉球群島的制海權和制空權,美軍決定攻克被譽為日本「國門」的沖繩島。

1945年6月21日,美軍成功登陸沖繩島,迫近日本本土。至此,日軍的海軍和空軍已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戰爭資源也基本消耗殆盡。

此時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而美國卻偏偏選在這個時候對日本投放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巨大,它造成的破壞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美國決定實施這一計劃後,有人立刻提出了質疑:既然日本敗局已定,還有必要向他們投放大殺傷性武器嗎?提出這個疑問的不是別人,正是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究者們。

當愛因斯坦得知美國將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時候,他立刻寫信給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建議召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開會,研究在國際上控制原子彈發展的問題。

科學家們想了各種辦法,都無法改變現狀。玻爾認為最直接的辦法還是勸說決策者,所以他直接找到了杜魯門,說:可不可以不要針對日本使用核武器,只是把原子彈作為震懾的工具,讓日本人放下武器。

杜魯門聽過以後,沒有說可以,也沒有說不可以。他只是問了兩個問題:根據當前的戰爭局勢,你知道在前線的戰士傷亡有多慘重嗎?如果繼續戰鬥,又要有多少人付出生命?

聽到這裡,所有人都沉默了,因為他們都知道,繼續戰鬥意味著什麼。

盟軍在登陸硫磺島、琉球群島之後,用了整整82天才攻克沖繩島,美軍也因此付出了48000名官兵陣亡的慘烈代價。

在這次戰役中,日軍派出了神風特攻隊來襲擊美國軍艦,襲擊方式就是自殺,日本飛行員高唱著「在天空中捐軀,在海洋中玉碎」的喪歌,駕駛著裝載了250公斤炸藥的零式飛機,直接向美軍艦船撲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對方同歸於盡。

雖然經過激烈拚殺,美軍最終成功登陸,但是面對如此慘烈的損失,他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此時,大家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盡快結束戰鬥。

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後,美軍開始加緊訓練,但是從美國高層到一線的士兵,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全民皆兵,準備最後拚死一搏的日本,所有人都憂心忡忡,一群抱著必死之心戰鬥的士兵必將帶來巨大的傷亡。

根據目前的形式,按照硫磺島、沖繩島登陸作戰的傷亡比例來計算,美軍想要從海上擊敗日本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即便是花費一年時間來做準備工作,美軍也至少會損失100萬人。

但是,美軍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使用原子彈。

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並且盡快結束戰爭。

一方面是傷亡慘重、耗時長久的戰爭,另一方面是一顆炸彈就能輕鬆結束的計劃。兩相比較,毫無疑問,杜魯門會選擇速戰速決。

就這樣,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投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