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戰爭背景: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爭奪東北

日俄戰爭的戰爭背景: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爭奪東北

日本歷史故事

日俄戰爭的戰爭背景:日本和俄羅斯兩國爭奪東北

1895年,俄羅斯帝國通過劃定與中亞國家阿富汗(此時已淪為英俄兩國的半殖民地)的邊界線,暫時緩和了英俄在這一地區的衝突。

1897年,俄羅斯和奧匈帝國達成維持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巴爾幹半島現狀的協定。後來又多次同奧匈帝國簽訂關於巴爾幹問題的其他協定。

19世紀後半期,各資本主義列強最後瓜分世界的鬥爭加劇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轉而加強與法國的關係,但同時,它並沒有放棄緩和與德、奧的矛盾的一切機會。

19世紀末期,興起於歐洲東部、後向西亞、巴爾幹和亞洲北部擴張的俄羅斯的領土已經擴張到2280萬平方公里;佔全世界陸地面積17%。據俄國1904年所作的人口調查,總人口約為1.41億人。總之,這個時期對俄國來說,歐洲處於相對平靜之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把注意力轉向了遠東。

俄占東北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瘋狂地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對已經瓜分完畢的世界進行重新分割。中國是各列強掠奪的主要對像之一。在此期間,沙皇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東北方向,俄羅斯妄圖併吞整個東北地區,並且在沿海尋覓常年不凍港。尼古拉二世公然聲稱:「俄羅斯無疑必須領有終年通行無阻的港口,此一港口應在大陸上(朝鮮東南部),並且必須與我們以前領有的地帶相連。」

俄羅斯侵佔中國領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是90年代初期經亞歷山大三世批准修築的,並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參崴主持開工典禮(1891年)。俄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說:這條鐵路修成後,將使「俄國能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至海參崴並集中於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

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慫恿下,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軍隊。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與日本,這同俄國圖謀獨佔我整個東北的侵略計劃水火不相容。消息傳出,俄國統治集團大嘩,不惜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他們認為這樣一來,中國就會把俄國當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當天),為了對日本施加壓力,沙皇政府夥同德法兩國,共同對日干涉。演出了一場「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當時日本經過甲午戰爭的消耗,一時無力進行新的戰爭,在三國壓力下,被迫「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實際上是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向日本「贖回」遼東半島)。這樣,俄國就成了戰勝國的戰勝國。嗣後,俄國以「還遼有功」為借口,對清政府敲詐勒索。

1896年,誘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約》,隨即索取了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1897年底,俄國艦隊擅自闖進中國旅順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軍事壓力為後盾,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佔整個遼東半島,從而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1900年,中國爆發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俄、德、英、美、法、意、奧、日8個帝國主義國家互相勾結,決定出兵鎮壓。8月初,八國聯軍1.8萬餘人進犯北京。與此同時,俄國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A.H.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徵調13.5萬餘官兵,編成四個軍,大舉入侵我東北地區,其目的是獨吞我東北三省。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嚷:「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這場戰爭被稱為「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當時清廷京畿危急,對沙俄入侵東北持妥協求和方針;東北全境兵力僅9萬餘人,三地區的主官又和戰分歧,不能統一部署抗敵。1900年10月1日,俄軍佔領奉天(今瀋陽),4日佔領錦州,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各戰略要地均為俄軍所控制。

當參加八國聯軍的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軍撤出北京後,佔領中國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圖謀永遠獨霸我東北,實現其所謂「黃俄羅斯計劃」。俄國的陰謀引起中國東北和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英日等帝國主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也堅決反對。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國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實際上把我東北當成了俄國領土,接著又重占奉天。這樣,俄國擺出一副獨佔中國東北並且不惜為此一戰的架勢。

日本崛起

日本自從19世紀後半葉「明治維新」以來,打破了封建的閉關鎖國的狀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國家。然而,日本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仍然保留著大量封建因素,特別是軍國主義。這種情況決定了明治維新以後的政權具有特殊的侵略性。這個政權對內殘酷剝削和鎮壓勞動人民,對外積極擴張掠奪,走上了類似沙皇俄國那樣的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道路。

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統治集團就確定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集中體現為把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所謂「大陸政策」。19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繼侵佔琉球和台灣之後,即著手侵略朝鮮,從1876至1884年間,先後脅迫朝鮮簽訂多項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90年代初,日本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國內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當時的伊籐博文內閣企圖從侵華戰爭中謀求擺脫危機之路。1894年日本政府利用朝鮮反封建、反西方列強和日本入侵的東學黨起義,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1895年4月日本脅迫中國簽訂上文提到的《馬關條約》。該約除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特別是關於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國,於是演出上文所說「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的事件。日俄在遠東的利害衝突進一步激化。

此後,日本立即加緊對俄戰爭準備。1895年它從中國掠奪的賠款白銀2.3億兩,大部用於戰備方面。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和鐵路建設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0~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武士集團和大資本家的聯盟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盡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日本最為有利。日本國內的進步人士也曾開展過反對日本統治集團侵略和戰爭政策的鬥爭,但是他們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於是,日俄戰爭已不可避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