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何山東勞工倍受各國青睞?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何山東勞工倍受各國青睞?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何山東勞工倍受各國青睞?

一戰期間,法國、英國及美軍使用的華工不少於17.5萬人,其中山東人占的比例應該不少於80%。俄羅斯使用的華工不少於3萬人,以東北人為主,其次是山東人,如果考慮到當時東北人大量是籍貫山東,按照那時候盛行的祖籍分辨習慣,認為俄羅斯華工基本是山東人也完全可以。

1918年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評價華工為「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這應該跟華工以山東人居多密切相關。

中國參加一戰,分軍隊與華工兩部分。軍隊方面,海軍有海容號巡洋艦,陸軍方面有參戰軍與赴俄支隊。參戰軍是邊組建邊訓練邊準備開拔,具有戰略預備隊的意義。參戰軍有三個師,其中馬良第二師駐紮濟南,所部已經向青島移動、整備,隨時準備從海路開拔前線。馬良第二師是以山東人居多的軍隊,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力投入戰場,那麼,首先上戰場的將是山東人。中國方面在前已經投入戰爭的人員是華工,華工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山東人。

所謂華工,實際上就是不拿槍的戰士。凡戰爭,軍隊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只能佔30%-50%,其餘部分需要用於後方防務和後勤;即使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也只能是部分投入戰鬥。一般來說,戰爭現代化水準越高,所需要解決後勤、工事等問題的人力就越多,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戰鬥員數量反而越少。一戰的特點是大規模使用遠程火炮、機槍、滑膛步槍、圓錐柱形子彈和飛機,因此,歐洲戰場無論西線、東線,都發生了戰前誰都沒有估計到的空前傷亡,各方出現了兵員嚴重損缺的危機。因此,當華工投入戰爭,協約國就得以將後勤、工事等作業讓華工承擔,抽調兵員補充一線戰鬥。

輸出華工是中國政府與協約國之間的外交和戰爭合作,由於中國直至1918年8月14日才正式向德、奧宣戰,所以,形式就採用了商業勞務輸出的方式,最重要的輸入國是法國、英國、俄羅斯,此外美軍也使用了大量華工。一戰期間中國到底輸出了多少華工,至今尚無準確數字,我估計總數應在25萬人左右。這些華工基本來自於山東、直隸、河南、東北、江蘇、安徽、兩湖、江西、兩廣、雲南等。

法國、英國及美軍使用的華工不少於17.5萬人,其中山東人占的比例應該不少於80%。俄羅斯使用的華工不少於3萬人,以東北人為主,其次是山東人,如果考慮到當時東北人大量是籍貫山東,按照那時候盛行的祖籍分辨習慣,認為俄羅斯華工基本是山東人也完全可以。

法國招工最重要是通過天津成立的以李兼善律師為總經理的惠民公司進行,該公司1917年8月在青島成立由張執中負責的分公司。英國先以威海衛為中心,後來也移至青島為中心在山東招工。俄羅斯在山東主要通過私人公司招工,以煙台為基地。即使他們在其他地區招工,由於通常是在口岸、交通樞紐實行,因此,也是以已經離開故土外出打工的山東人為首選。當然,他們在山東以外地區比如天津、浦口等地,招收到的是否真是山東人也未必,由於他們偏愛山東人,前去應招的其他地區者將自己籍貫填寫為山東也有可能。

在山東本身而言,西部地區應招為華工的人較少,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最多是登州、萊州兩府人士,這是山東最主要的苦力地區。其次是青州、沂州、膠州。西部主要集中在兗州、泰安、濟南。

為什麼如此偏愛山東人呢?從當時中國各地區人的體格比較來說,山東人總體上身材較高,體重較重,有「山東大漢」之稱,比較適合強體力勞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山東人有特別能吃苦耐勞的品格,比如1904年創辦的《東方雜誌》曾經這樣描述山東人:「彼等於旅行途中,能忍風霜雨雪之苦,敝衣襤褸,毫不介意,背負大粗布之囊,內儲自製饅頭,約數十餘日之量。遇食時,則憩息路旁有井水之地,汲井水而食饅頭。其唯一佳餚,則以銅板一枚,購生蔥伴饅頭而食之,入夜不肯投宿客棧,常臥於人家之簷下。一旦從事工作,不辭勞苦,不避艱難,雖酷熱嚴寒,彼等亦無感覺,惟孜孜焉努力於勞動而已。」從當時的戰爭水平而言,除了還沒有軍事技術外,這樣的人已經等於天然的優秀士兵了。1918年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評價華工為「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這應該跟華工以山東人居多密切相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