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的失敗皇室:歐洲君主制幾乎被瓦解

一戰中的失敗皇室:歐洲君主制幾乎被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的失敗皇室:歐洲君主制幾乎被瓦解

  100年前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歷時4年多,涉及30多個國家,殃及15億人口,傷亡人數達3000萬,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大災難。那些王朝的掌舵者們發動大戰,並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相互廝殺,卻無法真正駕馭大戰;能一念之間決定很多人的生死,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奧皇,為復仇拉開大戰帷幕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菲亞巡視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不滿20歲的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加弗裡洛·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也被視為一戰導火索。

  事實上,對照當時的歐洲格局不難看出,一戰爆發早已勢在必行,「薩拉熱窩事件」只是借口而已。至20世紀初期,歐洲大陸實際已形成了德奧意(意大利後轉變立場,加入協約國陣營)三國同盟及英法俄三國協約兩大敵對聯盟。每當發生重大爭端,兩大聯盟的成員國無論願意與否,都會捲入其中。

  歐洲一些小國則搖擺於這兩大勢力之間,伺機謀求自己的利益,特別是處於被統治地位的東歐國家,更希望借助大國力量爭取民族解放和自立。當時,塞爾維亞已經成為南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同樣擁有大量塞族人口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這被塞爾維亞視為屈辱。於是,在得知奧地利皇儲夫婦即將巡視薩拉熱窩後,一些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開始醞釀刺殺。刺殺斐迪南的普林西普屬於一個激進的秘密團體「青年波斯尼亞人」。

  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從小就被刻意培養成一名軍人,他於1867年一手創建了奧匈帝國。他和皇后伊麗莎白(即著名的茜茜公主)起初過著童話般的生活,但命運弄人,他的家族悲劇不斷:大弟弟被人在南美槍殺;妻子在日內瓦湖畔被一名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用錐子刺死;唯一的兒子、皇太子魯道夫31歲便殉情而死,他只好立三弟的長子斐迪南為新皇儲。沒想到,斐迪南夫婦又被刺殺。巨大的打擊之下,84歲高齡的弗蘭茨·約瑟夫決心立即對塞爾維亞進行報復。

  弗蘭茨·約瑟夫深知,在這一問題上得到德國支持的重要性。在得知德皇威廉二世力挺奧匈帝國後,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其中提出的要求,是「稍有民族意識和尊嚴的國家根本不能接受的」。塞爾維亞得到了俄國的暗中支持,斷然拒絕了這份通牒。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正式拉開序幕。很快,協約國陣營的俄法英三國以及同盟國陣營的德國也紛紛宣佈參戰,戰火蔓延至整個歐洲,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發動的報復性戰爭,最終使數千萬人倒在血海中。雖然戰爭後期他心生悔意,希望戰爭能就此停止,卻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大戰正酣的1916年,他悄然去世,侄孫卡爾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戰敗後,奧匈帝國解體。

德皇,被戰火顛覆寶座

  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經濟發展迅猛,實力大增。這讓當時很多大國驚羨不已。世紀之交,不僅是皇帝,整個德國社會都在做著「世界霸權夢」。德皇威廉二世身邊的重臣心腹很多都是軍國主義分子,慫恿他把國家帶入戰爭的泥潭。「薩拉熱窩事件」後,威廉二世認為德國稱霸的機會來了。他先是挑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當得知俄國為了保護塞爾維亞實行局部動員後,於1914年8月1日對俄宣戰,3日對法宣戰。

  然而,德軍攻入法國後沒多久,法軍就在馬恩河戰役中成功阻滯了他們的進攻。1914年聖誕節,在從瑞士到英吉利海峽的漫長戰線上,交戰雙方的工兵蜷曲在陰冷、泥濘的戰壕中對峙,這種「戰壕戰」一打就是4年。結果,戰線幾乎沒有大的改變,只是雙方戰線的後方多出了幾百萬個刻著戰死者姓名的十字架。

  另一個更大的困難是兩線作戰的窘迫。儘管德軍在西線對法國和在東線對俄國的作戰樣式並不相同,但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耗戰,德國無論從軍備還是國民經濟方面都沒有做好準備。

  1916和1917年的兩件事,徹底打殘了威廉二世。首先是英德日德蘭海戰。儘管德國艦隊給英國艦隊造成了一定損失,但英國艦隊最終成功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德國港口。用重金打造並被寄予厚望的德國艦隊從此幾乎毫無作為,只能倚重潛艇戰打擊對手。其次是美國參加對德作戰,徹底扭轉了大戰雙方的力量對比,美國艦隊與英國艦隊聯合作戰,對德國形成了強有力的海上封鎖。

  厭戰情緒和供給不足使人們對「偉大的君主」與「該死的戰爭」心生怨恨,德國國內士氣明顯下降。1918年下半年,軍事的失敗態勢已經明朗,社會的全面崩潰一觸即發。1918年11月初,基爾港的水兵率先起義,與當地工人一起控制全城,德國十一月革命就此爆發,革命之火在全國迅速蔓延。11月9日,社會革命黨首領菲利普·謝德曼在下議院陽台上宣佈成立「德意志共和國」,這是德國資產階級「改朝換代」的明確宣示。

  革命的突然爆發,讓正在比利時斯帕德軍總部的威廉二世不知所措。但他仍然心存幻想,覺得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普魯士國王的身份或許仍能保留。但人們普遍認為,德軍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停戰,根源還在皇帝身上。統治集團內部也看清楚了:皇帝如不退位,社會革命就不可避免。就在謝德曼宣佈成立「德意志共和國」的同一天,德國首相巴登親王馬克斯突然宣佈同時廢除威廉二世的兩個封號。威廉二世寄希望於軍隊中「保皇派」的支持,卻遇到「冷臉」,他只好退位。

  他打算去荷蘭,那裡當政的威廉明娜女王是他的親戚。11月10日,一列只有兩節車廂的火車載著落魄的威廉二世及其家眷朝荷蘭邊境駛去。此後,威廉二世一直生活在荷蘭,避過了戰勝國對他的引渡,還娶了一個小他28歲的妻子。1941年,他因腦血栓病逝。

  俄皇,失去的不僅僅是皇冠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894年接替病逝的父親成為羅曼諾夫王朝新一代沙皇,時年26歲。次年,他和遠房表妹、德意志帝國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維多利亞·路易絲·阿特麗絲公主舉行婚禮,而這位德國公主又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最寵愛的外孫女。

  尼古拉二世並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氣質和足夠的治國理政經驗。他對親近的朋友吐露心聲:「我從未想過要當沙皇,對此毫無興趣,對政府的事也一竅不通,甚至不知道如何與大臣們對話。」

  1904年,俄國社會矛盾日益深重,尼古拉二世決意以一場「勝利的小型戰爭」提振王朝威望。他選擇已完成維新的日本作為對手,卻收穫了一場恥辱的失敗,隨之而來的社會反抗浪潮更高了。

  1914年,尼古拉二世又一次糊里糊塗地把國家帶入了戰爭,這一次對手換成了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而最主要的敵人是他夫人的表哥德皇威廉二世。

  大戰開始之後,俄軍的弱勢很快顯現,被德軍逼得節節敗退。1916年,精明強幹的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俄軍發動進攻,突破奧匈帝國軍隊防線550公里,迫使德軍緊急抽調大部隊馳援。這次進攻本可以取得更大的勝利,甚至達到讓奧匈帝國棄戰求和,從而瓦解同盟國的戰略目標。然而,尼古拉二世和總司令部的軍官們事先沒有一個人相信勃魯西洛夫能夠取得如此戰果,全然沒有為部隊準備足夠的後備補給。疲乏的俄軍帶著20萬以上的俘虜,苦苦等待增援和補給。當遲來的俄軍補給馬車還在泥路上顛簸蹣跚的時候,威廉二世的增援部隊已經乘著列車疾馳而至。最終,俄軍白白將勝局拱手相讓。

  兩年多的戰爭讓尼古拉二世越來越無能為力,他開始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擺脫困境。於是,一個具有「超能力」的西伯利亞農民進入了彼得格勒宮廷,這個人就是拉斯普廷。據史料披露,拉斯普廷之所以能接近尼古拉二世,是因為他使了鬼把戲。沙皇唯一的兒子阿列克謝患有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礙,無外傷也可能自發性出血),拉斯普廷讓能接近王子的人把加劇出血的草藥摻進他的食物中,等病情重了,拉斯普廷現身宮廷,一面祈求上天「神力」,一面暗中命人停止放草藥。結果,王子不治自愈,拉斯普廷也幾乎成了尼古拉二世的指導者和精神支柱。

  但對拉斯普廷的倚重,不僅沒有讓尼古拉二世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招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強烈不滿。1916年12月,尼古拉二世的幾位貴族皇親密謀刺殺了拉斯普廷。失去這位「上帝旨意傳達者」,尼古拉二世更加無心過問朝政。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出現糧食供應危機。示威工人和起義士兵控制了首都,包圍了冬宮,逮捕了政府大臣,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機構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拋棄沙皇,成立了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自稱為臨時國家政權,負責組建臨時政府。3月16日,國家杜馬和臨時政府的代表直截了當地要求沙皇退位。尼古拉二世接受了現實,宣佈退位,由其弟米哈伊爾大公繼位沙皇。但米哈伊爾不想接手這頂毫無價值且已經變得異常危險的王冠,主動放棄了皇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就此終結。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很快淪為階下囚,不久,他們被押解到西西伯利亞的小城托博爾斯克。在那裡,尼古拉二世聽到了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

  1918年春,有傳言說有人正在密謀解救尼古拉二世,這讓當地蘇維埃政權非常緊張。7月16日夜間,尼古拉二世一家及僕人共11人全部被處死,屍體被焚化。

大戰影響下的其他君主

  一戰中被改變命運的不止德俄皇帝,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德就因好大喜功錯估了形勢,最終殃及自身。一戰爆發後,保加利亞先是待價而沽,後被德意志帝國一方開出的優越條件吸引,在1915年9月,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加入了同盟國陣營。10月14日,費迪南德不顧部分議員和人民的反對,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很快佔領塞爾維亞統治下的馬其頓,並繼續推進到接近希臘的魯佩爾。

  1916年8月,羅馬尼亞加入英法俄一方參戰。在德國和奧匈帝國支持下,保加利亞向羅馬尼亞宣戰。然而,保加利亞經濟實力薄弱的軟肋此時開始暴露出來。同樣受到戰爭壓力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對「小兄弟」保加利亞毫不客氣地進行經濟壓搾,並對給其開出的加盟條件開始反悔。這一切讓保加利亞繼續戰爭的能力耗盡了。

  1918年10月3日,費迪南德在協約國的要求下被迫將皇位讓給長子鮑裡斯,自己流亡奧地利。28年後,鮑裡斯的兒子被廢黜,結束了保加利亞的君主制,建立起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英國皇室雖然延續至今,卻也或多或少受到一戰的影響。當時,由於國民反德情緒高漲,與德國皇室存在密切親緣關係的英國皇室一度遭到國人的抵制,甚至有傳言稱國王喬治五世是親德分子。為了表示與德國劃清界限,安撫民心,1917年,喬治五世宣佈放棄自己家族的德國姓氏,改為更加英國化的「溫莎」,原先擁有德國姓氏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紛紛改姓。溫莎王朝由此開始。

  面對戰爭,一些國家的皇室選擇保持中立,並堅持到最後,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荷蘭女王威廉明娜。與他們一樣希望保持中立的,還有比利時與希臘的皇室,只不過,這種態度到最後都被迫改變。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雖然在戰前便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卻仍於1914年8月3日開始受到德國的大舉入侵,阿爾貝一世頑強抵抗,最終以戰勝國的身份迎來了一戰結束。至於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最終沒能抵擋住國內政治勢力的高壓,在1917年戰爭接近尾聲時加入三國協約陣營,並被迫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

  一戰後,隨著一波波革命浪潮的湧現,歐洲的君權時代走向終結,歐洲皇室也榮光不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