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瓦捷會戰發生於什麼時候?背景及起因是什麼?

普瓦捷會戰發生於什麼時候?背景及起因是什麼?

戰役戰史

普瓦捷會戰發生於什麼時候?背景及起因是什麼?

普瓦捷會戰是指公元732年,查理·馬特率領的法蘭克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的一次會戰,最終使阿拉伯人喪失了北進擴張的能力和法蘭克人損失了1500多人,史稱普瓦捷會戰或圖爾會戰。

阻止阿拉伯擴張之戰

普瓦捷(英語:Battle of Poitiers、法語:Bataille de Poitiers)普瓦捷(Poitiers)位於法國中部克蘭河畔,是普瓦圖-夏朗德大區的首府和維埃納省的省會。普瓦捷所處的地理處置,使其成為歐洲古戰場之一,在此曾發生過許多重要戰役,最重要的莫過於阻遏阿拉伯人擴張的普瓦捷會戰。普瓦捷會戰發生於公元732年,這次會戰使阿拉伯人遭受了自進佔西班牙以來最重大的失敗,並從此喪失了北進擴張的能力,而法蘭克人則捍衛了國家的獨立,遏止了阿拉伯國家進一步擴張。

起因

公元732年,查理·馬特率領的法蘭克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的一次會戰,史稱普瓦捷會戰或圖爾會戰。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創建了伊斯蘭教。

此後,穆罕默德及其後繼者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不僅迅速統一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地區,而且還以聖戰的名義大規模地向外擴張。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在征服了整個西亞和北非地區之後,又揮渡過了地中海,滅掉西哥特王國,征服比利牛斯半島,很快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國。隨即大馬士革的哈里發把消滅拜占庭,征服整個基督教世界,確立為自己的戰略目標。

於是,哈里發蘇萊曼決定把君士坦丁堡作為第一個攻佔的對象。717年8月15日,阿拉伯人

的數十萬軍隊出現在君士坦丁堡的城下。但事與願違,阿拉伯人圍城十幾個月,不僅沒有攻克君士坦丁堡,而且還被"希臘火"燒成了"禿毛雞",大敗而歸,損失慘重。

拜占庭帝國皇帝李奧乘勝擴大戰果,把阿拉伯人的勢力逐出小亞細亞。阿拉伯人並未因此次挫折而放棄實施佔領歐洲、把地中海變成阿拉伯內湖的戰略目標,決定採取迂迴戰術,以西班牙為基地,越過比利牛斯山,進軍法蘭克王國,征服日耳曼世界,然後再攻下君土坦丁堡,凱旋大馬士革。

這樣,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與信奉基督教的法蘭克人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法蘭克王國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公元715年查理·馬特繼任宮相之後,為了長治久安,進行采邑制改革,建立起一支職業性的重裝騎兵。這不僅為騎士制度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擊敗阿拉伯人的侵略準備了條件。

  入侵

731年,西班牙總督阿布德率領數萬阿拉伯軍隊踏上入侵法蘭克王國。阿拉伯軍隊主要是輕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非常強悍勇猛,因而具有巨大的威懾力量。阿拉伯人在征戰過程中,把所佔領的土地歸阿拉伯哈里發的國家所有,而掠城的財物則按《古蘭經》的規定進行分配:先知及其氏族得五分之一,步兵得五分之一,騎兵得五分之三,這樣就激發了士兵發戰爭財的熱情。

他們還把侵略當作聖戰,在"前面就是天堂,後面就是地獄"的戰鬥口號的鼓舞下對外進行擴張。阿布德集中他的軍隊主力從陸路向法蘭克王國腹地挺進,侵略矛頭直指波爾多。阿基坦公爵歐多與之交戰,歐多失敗,波爾多被攻佔,燒殺搶掠一空。就在阿拉伯人大舉入侵法蘭克王國之時,宮相查理·馬特立即率軍南下迎擊阿拉伯人。

曾鬧獨立的阿基坦公爵歐多,面對阿拉伯人的入侵只得放棄獨立,投奔查理·馬特,以便共同抵禦侵略者。為了統一行動,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查理·馬特特意給歐多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現在最好不要阻止阿拉伯人的前進,過早地發動進攻。這是因為阿拉伯人正處於狂熱之中,他們那無限的貪慾和對自己勝利的信心,促使他們鼓足了勇氣,勇氣比兵器和人數更厲害。因此,我們要忍耐,等他們滿載而歸時再攻擊他們那時他們發了財,已喪失了鬥志。我們向他們發動攻擊,肯定能取得勝利。歐多聽從了查理·馬特的指揮,沒有過早行動。

查理·馬特的突然出現,使阿拉伯人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現已掠奪了大量的財物,所有的騾馬都載滿了財物,喪失了所有機動性。為了迎擊查理·馬特的進攻,阿布德曾打算放棄這些勝利品,但他做不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他的部下不肯服從命令。公元732年10月,在對峙7天之後,兩軍在圖爾地區開始了軍事動。最初,只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之後,阿布德決定向提爾斯退卻。然而,當他發現劫掠的財物還未運出戰鬥區時,遂決定停下來接受會戰。

開戰

阿布德的軍隊主力是輕騎兵,慣於使用槍和劍,很少使用弓矢,也基本不穿甲冑,機動性很強,是一支純粹攻擊性的軍隊,而弱點就是不善於防禦。基於此, 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阿布德都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攻擊放在首位。查理·馬特的軍隊,經過軍制改革,騎兵和步兵兼而有之,騎兵是貴族化的重裝騎士部隊,他們穿著甲冑,行動雖然不如阿拉伯人的輕騎兵那樣靈活,但能攻善防,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優於阿拉伯人的輕騎兵。步兵也身穿盔甲,不易受到標槍刀劍的傷害。每個步 兵還手持防盾,當他們面對騎兵進攻時,可用防盾組成銅牆鐵壁似的盾牆。步兵的武器有刀劍、匕首、標槍和兩種不同用途的戰斧,一種是舞動的,一種是投擲的, 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特別是對輕騎兵,能構成極大的威脅。這就是查理·馬特不急於出戰,採取先防禦後進攻戰術原因所在。他把軍隊列成一個堅強的方陣,步兵在 前,其核心是法蘭克的親信部隊,即重裝騎兵,準備迎戰。阿布德開始組織他的騎兵向法蘭克軍隊發起猛烈的衝擊,會戰開始。阿拉伯騎兵一次又一次地向法蘭克人的方陣衝擊,但絲毫沒有動搖法蘭克人的陣容。法蘭克人手臂粗壯,手掌如鐵,不僅用盾牆擋住了阿拉伯人兇猛的衝擊,而且用刀劍和戰斧砍殺了許多阿拉伯人。

戰鬥進行到黃昏時分,歐多公爵率領他的阿基坦部隊加入戰鬥。他沒有參加正面進攻,而是繞過阿拉伯軍隊的側翼,向阿布德的營地發動突然襲擊,那裡堆放著搶劫來的無數財寶。阿拉伯軍人聽到營地被劫的消息,立即退出戰鬥返回營地。但營地早已被阿基坦的軍隊佔領了,他們的首領阿布德這時也成了刀下鬼。他們看到營地已丟,統帥已死,敗局已定,遂潰散而逃。這時,天已經黑暗,查理·馬特收兵回營,會戰暫停。翌日,查理·馬特又排列好他的部隊,準備抗擊阿拉伯這的新進攻。

  勝利

可是他的偵察部隊很快回來向他匯報說,阿拉伯人昨晚就逃之夭夭了。按道理,查理·馬特聽到敵人南逃的消息,應當立即命令部隊追擊逃敵。但他沒有這樣做,究其原因有三個:其一,阿拉伯軍隊主要是輕騎兵,又加之是潰逃,其行進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他們已逃跑一整夜了,行動相對遲緩的重裝騎兵去追擊,是根本追不上的。其二,阿拉伯人南逃時,把劫掠物都丟棄了,這對查理·馬特的軍人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他們為了發戰爭財,也就不願意去追擊逃敵了。其三,查理·馬特為了牽制歐多,在歐多的南邊保留著阿拉伯人的威脅,是比較有利的。所以,查理·馬特搜集完戰利品之後,就回師北上了。

  結果

普瓦捷會戰,法蘭克人只損失了1500多人,而阿拉伯人則死亡不詳(大概也就千人上下)。查理·馬特以極小的代價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公元735年,歐多去世,查理·馬特進軍阿基坦,強迫歐多的兩個兒子臣服於他。在以後的4年中,查理·馬特多次與阿拉伯人交戰,這可謂圖爾會戰的繼續。戰爭的結果,迫使阿拉伯人撤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伊斯蘭教徒征服歐洲,把地中海變成阿拉伯帝國內湖的陰謀終於化為泡影。

影響

此戰的勝利,對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它避免了歐洲,特別是西歐被伊斯蘭化,從而使西方文化得以在基督教的外殼下 保存和發展。其次,它為查理曼帝國的誕生準備了條件。正是這次會戰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查理·馬特的威望,使他開創的采邑制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為他的兒子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開拓了道路,也為他孫子查理大帝於800年建立加洛林帝國奠定了基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