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川戰役中的朝鮮人民軍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朝鮮人民軍的武裝力量簡介

春川戰役中的朝鮮人民軍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朝鮮人民軍的武裝力量簡介

戰役戰史

春川戰役中的朝鮮人民軍是什麼時候成立的?朝鮮人民軍的武裝力量簡介

朝鮮人民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擁有的武裝力量,採用了典型的政令和軍令一體化的指揮體制。前身是金日成主席於1932年4月25日創建的朝鮮人民革命軍,並於1948年2月8日成為正規化的朝鮮人民軍。目前最高司令官為金正恩元帥,軍事指揮方面由國防委員會負責。整個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五大軍種,分別包括:朝鮮人民軍陸軍、朝鮮人民軍海軍、朝鮮人民軍航空與防空軍(2012年前稱朝鮮人民軍空軍)、朝鮮人民軍戰略軍(2013年擴編前稱朝鮮人民軍戰略火箭軍)、朝鮮人民軍特種作戰軍和朝鮮人民軍特種部隊(朝鮮特種部隊)。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支持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朝鮮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後,朝鮮的龐大軍力便持續與大韓民國國軍及駐韓美軍在朝韓非軍事區兩側對峙著。1978年,金日成指示將"朝鮮人民軍創建日"由原本的2月8日改為4月25日,時至今日,朝鮮擁有勞動等長中遠程導彈的程度。朝鮮已有製造核武的技術與材料,甚至還可能秘密擁有了約2枚到9枚核武器。

朝鮮人民軍總部設有總政治局、總參謀部、後勤總局、技術總局等和直屬國防委員會的人民武裝力量部。朝鮮人民軍的最高軍銜為大元帥。已故金日成主席在1992年4月被授予大元帥軍銜。已故領導人金正日於2012年2月被授予大元帥稱號。其他軍銜依次為共和國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以及校官和尉官。

2016年2月,朝鮮於平安北道鐵山郡東倉裡發射場發射了一枚人造衛星(韓聯社報道為遠程火箭)。

朝鮮人民軍的前身為1939年成立於中國延安的朝鮮義勇軍(KVA),並由金枓奉所領導。他們在延安附近建立學校來培養軍事和政治人才,以將來朝鮮獨立時可以立即投入為社會服務。到了1945年,朝鮮義勇軍已增長到近1000人的規模,這些人的來源主要是從日本陸軍的朝籍逃兵。在當時,朝鮮義勇軍時常與中國共產黨並肩作戰,也自中共的手中接收不少武器和彈藥。隨著日本戰敗後,朝鮮義勇軍跟隨著中共進入了中國東北地區,並決定先在此處招募新兵,然後回到朝鮮建設祖國。到了1945年9月,朝鮮義勇軍已增長至近2500多人的規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四國共同托管。但實際上於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先行提出以朝鮮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北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1945年8月24日,蘇軍佔領朝鮮北部後在三八度線停止了進軍,並實際佔領了朝鮮北緯38度線的北部城鎮。1945年10月12日,總部設在平壤的蘇聯第25集團軍發表聲明,下令所有武裝抵抗組織在朝鮮半島北部自行解散。1945年10月21日,2000多名朝鮮人民軍跟隨著蘇聯軍隊,前往各地招募組織了警備部隊,並在蘇聯的軍事總部許可下創建一支軍事部隊。1946年1月11日,蘇聯總部認為需要設立一個獨立的單位來維護北部地區鐵路的安全,協助朝鮮組織一支鐵路軍。1945年年8月15日,又將原本的警備部隊改組成為國家武裝部隊。

1945年10月,朝鮮第一間政治軍事學校─平壤軍事學院(1949年1月改名為第二人民軍軍官學校)在金策和金日成的聯手下成立,目的是通過蘇聯的軍事指導來培訓警備或公安機關的人員,學校的畢業生則會直接成為一般警察或加入警備部隊。同時,由金日成所領導的武裝部隊也自中國歸來,並與中央警察學院(1948年12月改為朝鮮人民軍軍事科學院)所教育出來的政治和軍事人才成為武裝部隊的新一代成員。之後,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成立了朝鮮勞動黨(由朝鮮共產黨和新民黨合併而成),並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管理了當時朝鮮半島北部事務。

1947年11月14日,美國決定將朝鮮問題提交給聯合國處理,在蘇聯因為中國代表問題抵制聯合國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大會決議決定於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後改稱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監督下,在美蘇各自的管轄區域內同時舉行選舉,在選出政府後美蘇軍隊各自撤出朝鮮半島,由當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但蘇聯政府不承認這一聯合國的決議,拒絕委員會進入其管轄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同時為了抵制選舉,1948年2月4日時朝鮮國防委員會在蘇聯的協助下,其初期組織成員結構成形;四天後的2月8日,朝鮮人民軍也先行宣佈創建。但5月時,美軍仍繼續以聯合國的名義坐鎮在朝鮮半島南部,開始於朝鮮半島南部進行選舉。1948年8月15日,親西方的李承晚(???)當選了第一任韓國總統,接替了自1945年以來在朝鮮半島南部執政的左派政府,同時大韓民國也在投票後宣佈成立。而北部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48年9月9日選舉了金日成作為元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於當日宣告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就在此時,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中央邊防營、兩個師和一個獨立混合旅。

朝鮮戰爭時期

分界線南北各自建立政權後,都拒絕承認對方的合法性。雙方互相以小分隊的方式襲擊對方的邊境,分界線附近也因此經常爆發小規模的戰鬥。然而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聲稱要北上統一朝鮮半島,為此美國嚴格限制對韓軍的裝備援助種類。韓軍方當時僅有輕武器和輕型火炮可用,沒有飛機和坦克等重型裝備。美國希望韓軍隊能夠防禦朝鮮部隊的進攻,但無法自己主動攻擊朝鮮。相對的,蘇聯和中國則積極援助並裝備朝軍。斯大林甚至從槍支、火炮,到軍用卡車以及坦克全都提供給朝鮮人民軍使用,到了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鮮人民軍的規模已達135000人,並裝備有蘇制的T34坦克和重型火炮等;而韓軍隊此時無論是在設備的數量和性能上,完全無法與之匹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朝鮮稱為"祖國解放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越過了分隔南朝鮮的北緯38度線,向韓國發動進攻。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很快地擊潰韓國軍隊的主力;1950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並繼續向南進攻,將韓國軍隊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1950年9月15日,依據聯合國安理會所通過的第84號決議,以美國軍隊為首的70000到100000人規模聯合國軍在當時戰線後方的仁川登陸,一舉扭轉了戰爭的局勢,迫使朝鮮人民軍北撤。

在1950年9月28日聯合國軍重返漢城並跨越三八線後,1950年10月19日時已經佔領了朝鮮首都平壤,甚至部分聯合國軍部隊已推進到鴨綠江畔。朝鮮人民軍開始大量向民眾強行徵召士兵,甚至有許多娃娃兵的出現。同時,由於這已過度逼近中國邊境,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的決定,兩軍聯合成功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雙方進入了消耗戰的困窘狀況。最後,雙方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決定設立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將韓國與朝鮮分隔南北兩側(但並沒簽署任何和平條約)。

隨後,聯合國軍事停戰委員會(UNCMAC)設立以監督雙方在停戰協定的執行概況,並由下轄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NNSC)執行監督一事。這些國家分別有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監督朝鮮人民軍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瑞典和瑞士則監督聯合國各國軍隊。朝鮮人民軍在經歷朝鮮戰爭後,經統計有近215000多人陣亡,101000多人失蹤或被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