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裡波利之戰:致使丘吉爾下台的“滑鐵盧”

加裡波利之戰:致使丘吉爾下台的“滑鐵盧”

戰役戰史

加裡波利之戰:致使丘吉爾下台的“滑鐵盧”

1915年3月18日,塞伊特·阿里·恰布克感到肌肉酸痛顫抖,好像要散架了。這名勇敢的土耳其士兵正在填裝一枚275公斤重的炮彈。這枚炮彈加入了由數百枚炮彈組成的彈雨,飛向了英法盟軍的16艘戰艦。

西班牙《世界報》8月17日稱,遭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炮火攻擊的是英國最大規模的海軍部署。英法盟軍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最初遇到的抵抗極為微弱,但到了中午戰況發生逆轉。一名年輕的軍官在日記中寫道:「在法國『布韋』號戰艦受損後我們慌忙撤退。3月19日,我一覺醒來,驚聞『無敵』號和『海洋』號也沉沒了。官方說法是水雷。」

土耳其沿海岸線布設了10排水雷。同盟國艦隊前幾日依靠掃雷艦開出了一條航線,但誰也沒想到土耳其人在南部入海口的亞洲一側還留有26枚水雷。當艦隊掉頭試圖離開達達尼爾海峽時,災難就發生了。

導遊菲利茲·亞武茲向前來參觀戰場遺址的遊客們介紹說:「1915年3月18日土耳其人書寫了歷史。丘吉爾以為可以在10分鐘內穿過海峽,及時抵達伊斯坦布爾喝下午茶。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丘吉爾決定為俄國盟友爭取喘息的機會時,他只想到採取海戰。他認為,攻打土耳其就能將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拉進自己的陣營。

雖然沒有明說,但軍方高層從來沒有看明白這一攻勢的用意。他們的沉默和時任戰爭大臣基奇納勳爵的無能導致了英國海軍在土耳其的抵抗面前顯得尤為脆弱。此外,戰艦陳舊、裝備差、通信不暢、彈藥估算和使用上的錯誤也是主要原因。

不服輸的丘吉爾很快就放棄了初衷,提出派遣軍隊登陸,支援海軍穿越達達尼爾海峽。他命令伊恩·漢密爾頓率領不足8萬人的軍隊通過蜿蜒狹窄的海灘登陸加裡波利。漢密爾頓拿著沒有更新的地圖,將加裡波利中心地帶的基利特巴希爾標注為目標,計劃從那裡切斷南北方之間的通信,並從後方襲擊與穿越海峽的英國艦船交火的土耳其軍隊。問題是如何採取行動的細節從來都沒有具體化。

他在地圖上找出了4月25日登陸的6個地點,其中5個在半島南端的海勒斯角附近,另一個在西部海岸的中段,甚至沒有說明具體地點,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組成的澳新軍團被派往那裡。由於計劃、物資不足和具體命令不明,在南端登陸的軍隊未能及時支援其他部隊。在最初幾個小時的錯誤之後,德國人奧托·馮桑德斯重新組織並指揮土耳其軍隊,而且土耳其人在地面上的移動速度要快於協約國。

土耳其人將海勒斯角變成了一堵不可逾越的牆,投入更多的軍隊,更多的大炮,更多的裝甲車。協約國無力推進,到7月底放棄了南部攻勢,集中在西部。

在加裡波利戰役期間,穆斯塔法·凱末爾還只是土耳其第19師的師長。多年以後,在成功領導軍隊贏得獨立戰爭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他被尊稱為「土耳其之父」。

史書記載,一名澳大利亞士兵曾與凱末爾意外遭遇,並試圖向他射擊。但一股無法解釋的力量使他的肌肉麻痺,子彈只射中了凱末爾的表,而他本人卻安然無恙。這塊壞了的表據信在德國人手裡,並曾引起土耳其和德國之間的外交爭端。

戰壕戰是很殘酷的。雖然彈藥不足,但每平方米土地平均仍落下了6000顆子彈。協約國8月份在蘇夫拉灣的攻勢同樣未能達到目的,進攻部隊的消沉情緒最終導致樂觀的丘吉爾計劃落空,奧斯曼帝國獲勝。協約國的戰敗使丘吉爾丟了官,名譽掃地。

澳大利亞大學教授布魯斯說:「在我們的國家,人們都說加裡波利戰役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勝利和英帝國的失敗。有人指責英國將我們拖入了那場敗仗,我們認為我們的作戰方式是勇氣和膽量的展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