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吠陀時代有階級之分嗎?

印度歷史:吠陀時代有階級之分嗎?

歷史故事

印度歷史:吠陀時代有階級之分嗎?

史料古代印度沒有歷史著作傳流下來,但保存有重要的史料。最早的史料(如果不算考古的成就)是「吠陀」(原意是祭神的知識),所以稱這個時期為吠陀時期。吠陀是古代印度的宗教聖書,是祭司們在祭神時的頌詩、祈禱文和咒語等的彙集,共有四部。《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包括1028首頌詩,大約形成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屬於雅利安人原始公社制解體時期。《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時代,史稱「早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一900年)。

其餘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闊婆吠陀》編寫的時間較晚,合稱《後期吠陀》。《後期吠陀》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三者都是解釋《吠陀》的作品)所反映的時代,史稱「後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900一600年)。

雅利安人的入侵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屬於印歐語系的遊牧部落,從中亞一批一批地進入北印度(即印度河中上游的谷地),1後來(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才向印度河下游和恆河流域移動。侵入者自稱為「雅利安」人。在《吠陀》中,「雅利安」是高貴者的意思,不是人種學的名詞,也不是民族的名稱。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一帶以後,與土著居民發生了激烈的鬥爭。他們稱土著居民為達薩或達休,其義本為「敵人」,後來才成為奴隸的同義語。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同土著居民(在《梨俱吠陀》中,稱為達薩)進行不斷的戰爭。當時土著居民是很多的部落。他們被雅利安人征服後,有的被殺,有的被驅入山林中,也有的遭受奴役。

社會經濟制度雅利安人剛侵入時,仍處於青銅時代。《梨俱吠陀》中所講的金屬(a yas)大概是銅或青銅,後來在《後期吠陀》中出現了「黑銅」(cy合ma ayas)才是鐵(約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時,主要是經營畜牧業,後來才逐漸發展起農業。恩格斯在論述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時說:「有些先進的部落—雅利安人、閃米特人……,其主要的勞動部門起初就是馴養牲畜,只是到後來才是繁殖和看管牲畜。」1當時,牛是主要的牲畜,也是主要的財富。因此,雅利安人向神祈禱的主要內容是願神賜給牛。當時,雅利安人把戰爭稱為「瞿維什提」,意思是「渴望獲得牛」。除此之外,雅利安人還馴養綿羊、山羊和馬等牲畜。從《梨俱吠陀》中看到,這時雅利安人已經學會了犁耕農業,他們使用牛拉木犁耕地,並用河水灌溉。手工業己經產生。皮革工用牛皮製成桶、弓弦和皮帶。木工有造房匠和造車匠等。交換已經出現,牛、黃金和裝飾品是交換的媒介。2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仍過氏族生活,氏族、部落組織依然存在,但已開始走向解體。《梨俱吠陀》中提到當時的社會組織有落部(稱為「噶那」或「賈那」Jana》、氏族(稱為「維什」誠s)、村社(稱為「哥羅摩」grama)。1氏族、部落組織有各種會議,其中最古老的一種為「毗達多」(vidatha)。全體部落成員均可參加這個會議。早期吠陀時代的部落還有「薩布哈」(sabha)和「薩米提」(Samiti)兩種會議,薩布哈可能是長老議事會,薩米提大概是民眾大會。雅利安人的軍事首領稱為「羅閣」(羅惹Raian)。在漢譯佛經中常把羅閣一詞與「王」等同起來,其實這個時期的所謂「王,正如羅馬王政時代的「王」(勒克斯)一樣,是軍事民主制的軍事首領。軍事首領經常率領部落成員從事遠征。羅閣、薩布哈和薩米提是當時社會實行軍事民主制的三種管理機構。恩格斯說:

「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早期吠陀時代,侮個氏族部落包括幾個村社(村落)。每個村社包括幾個父權制大家庭 (家長制大家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