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後的征服,維京人對愛爾蘭的歷史究竟有何影響?
中古早期的愛爾蘭島,雖遠離歐陸數次蠻族大洪水,僥倖成為了保存古典文化的世外桃源和凱爾特文化庇護所,但因長時間閉門造車,導致其組織力渙散、武器裝備落後、軍事脫節,變成了invasores眼中的肥肉。從8世紀末維京人入侵到12世紀諾曼人征服,直到16世紀英格蘭將此地納入直接管轄。
維京人入侵前,愛爾蘭人分成多個部落小國,相互廝殺,爭奪至高王地位。
795年,維京人突然在愛爾蘭東海岸出現,並開始襲擊和劫掠愛爾蘭島東海岸的大小村落。隨後,勢如破竹的北歐人開始在沿海建立了固定的居民點(Longphort)。這些居民點一般由木質城牆環繞,擁有固定的城門和定居的居民,後來,它們多數成為愛爾蘭最早的城市發源。
《蓋爾人和外國人之戰》用悲情甚至誇張的文字描述了維京人的行徑:
「整個芒斯特洪水滔天,湧進了數不盡的船、舟、艦的嘔吐物。所以在芒斯特,沒有一個海港、沒有一處登陸點、沒有一座堡壘、沒有一棟要塞沒有丹麥人和海賊的船隊。他們把她弄成了荒廢之地、刀劍之地、征服之地……
簡言之,數盡海洋中的沙礫、田地上的青草、天空上的星辰,也難以統計、難以枚舉、難以敘述全體蓋爾人無一例外所遭受的苦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男孩還是女孩、俗人還是教士、老人還是青年、自由人還是農奴——侮辱、暴行、傷害、壓迫……
他們(維京人)把他們(愛爾蘭人)帶入苛捐和勞苦之下、束縛和奴役之中……天啦!有多少雙明亮而睿智的眼睛裡總是飽含淚水,並因恐懼和絕望而黯淡……"
852年,維京人在都柏林灣建立了一座堡壘,這是都柏林建城開始(都柏林的名字來自古愛爾蘭語An Dubh Linn,意思是黑水潭)。當時許多愛爾蘭的國王的名字是維京人的名字,一些地名也包含維京名字的因素。今天許多愛爾蘭海岸的城市中也可以發現維京市鎮的結構。
愛爾蘭人對這些外來猛士感到恐懼,但幸運的是,這些維京人雖然在技術、戰術和組織力上佔有絕對優勢,但政治組織上明顯和愛爾蘭人自己一樣渙散。
852年,另一群維京人在奧拉夫(Amlaib)和伊瓦爾(Imar)的帶領下登陸都柏林,並未像土著擔心的那樣加入當地維京人大軍,反而開始進攻並佔領了都柏林。
對此感到不解的土著將這兩批維京人分別稱作Dubgaill 和Finngaill(黑髮韃子和金髮韃子),但很顯然,這兩批人雖然相互爭鬥,但在對付愛爾蘭人上都綽綽有餘。因此在之後一百多年中,維京人雖然因為內耗無法征服更多的愛爾蘭土地,但已經牢牢掌握了愛爾蘭島最主要的幾個城鎮和出海口,其中都柏林的地位最為重要,並發展成愛爾蘭唯一有規模的城市。
然而愛爾蘭孤立的地理位置,維京人四海為家的特點給了蓋爾文化獲得喘息之機。維京人擴張慾望強烈,但對於如何進行長距離管理,建立垂直統治法術等方面顯然和拜占庭、波斯的費拉大君們差之千里。
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居下來的維京人和同胞的感情溝通漸漸淡漠,而同蓋爾當地人的融合卻不斷加深,漸漸的,維京人開始改信基督教,取蓋爾化的名字,和凱爾特人通婚,逐步自認為蓋爾傳統的繼承人,深刻參與到爭奪「至高王」寶座的合縱連橫之中。到10世紀中期之後,這些維京人基本上和愛爾蘭人融為一體,難分彼此了。
相比之後的征服,維京人對愛爾蘭歷史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它們選定的都柏林卻在日後定型為征服者青睞的登陸地點和統治中心,並逐步發展為愛爾蘭最大的城市和外國文化進入愛爾蘭的橋頭堡。這也不難怪在19世紀的都柏林瀰漫著一股比威爾士許多地方還濃郁的英語氣氛,而愛爾蘭語的存在感從來時分稀薄的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