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揭陀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簡介其歷史發展

摩揭陀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簡介其歷史發展

歷史故事

摩揭陀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簡介其歷史發展

摩揭陀,梵名Ma=gadha ,巴利名同。中天竺之古國,是蜀身毒道(南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大國。又作摩羯陀國、摩伽陀國、摩竭陀國、摩竭提國、默竭陀國、默竭提國、摩訶陀國。意譯無害國、不惡處國、致甘露處國、善勝國。為佛陀住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今南比哈爾(Bihar)地方,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佛陀伽耶為其中心。

此國與佛教之關係甚深。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摩揭陀國周廣五千餘里,土地肥沃,風俗淳樸,崇尚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餘人,多宗習大乘教法;復有天祠數十,異道亦多;華氏城附近有阿育王塔、佛足石、雞園寺舊址、佛苦行處、三迦葉歸佛處等著名佛教遺跡。

此國之頻婆娑羅王,於舊都之北建立新王捨城(即今拉查基爾,Rajgir),並歸依佛陀;此後,該地成為佛陀最常說法之處。至孔雀王朝三世阿育王時,統一全印度,國勢大振,更派遣布教師至全國及海外各地宣揚佛教,建佛塔,立石柱,佛教極一時之盛。

四世紀笈多王朝時代,佛教亦極興盛。五世紀初帝日王創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佛教之中心。至七世紀,王朝衰亡,佛教亦隨之衰微。[法華經文句卷一上、玄應音義卷一、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一]

歷史

前544年-前491年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建都王捨城(Rajagriha)。頻婆娑羅王傳位子阿闍世王(Ajatasatru)。阿闍世王併吞跋闍國、憍薩羅國、迦屍國、鴦掘多羅國等國,勢力擴展到恆河流域,包括孟加拉比哈,成為十六王國之一。頻婆娑羅王和阿闍世王推崇佛教和耆那教。

在佛陀涅盤後不久,阿闍世王贊助在王捨城舉行佛教的第一次結集。

公元前450年,阿闍世王之子優陀夷(Udaya)建立華氏城。

公元前413年,大臣屍修那伽(Shishunnaga)借助於人民起義的力量登上了王位。

公元前364年左右,出身平民的摩訶帕德摩·難陀(Mahapadma Nanda)篡奪了王位,建立了難陀王朝,宣告了幼龍王朝的滅亡。

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在婆羅門謀臣考底利耶(Kautilya)的協助下攻佔難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廢難陀王,自立為摩揭陀國王,定都華氏城。隨後又組織大軍攻打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地區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軍事要塞以及當地的馬其頓駐軍,奪取旁遮普,統一北印度建立強大的孔雀王朝。

前273年阿育王繼位,成為佛教的大保護者。

前185年至前73年巽加王朝

320年至550年笈多王朝

(梵Magadha,巴Magadha)

中印度之古國。為佛陀住世時十六大國之一。又作摩竭陀國、摩伽陀國、默竭陀國、墨竭提國、摩竭國、摩揭國。意譯為無害國、無惱害國、甘露處國、勝善國、不至國、聰慧國、大體國、天羅國等。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即今日比哈爾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及伽耶為其中心。

此國在西元前七世紀中葉,有沙依蘇那加(S/ais/una^ga)王朝興起,都於王捨城。西元前六世紀後半,第五世頻婆娑羅王(Bimbisa^ra)時,征服東方鴦掘多羅國(An%ga),更從憍薩羅及毗提訶(Videha)迎后妃,益張國勢;其子阿闍世王時,與憍薩羅國交戰,又征伐恆河北方的吠捨離(Vaisa^li^),其版圖抵達喜馬拉雅山麓。在頻婆娑羅王之治世中,釋尊於伽耶附近成道,住於王捨城等地說法教化,王亦歸依釋尊,並為建竹林精舍。又,阿闍世王嘗建塔供養佛遺骨,且使大迦葉等佛弟子,於七葉窟結集佛陀遺法。

其後,幼龍王朝由於波斯之壓迫而衰亡。未幾,難陀王朝代之而起,支配恆河全域,霸權大振。西元前317年頃,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王消滅難陀王朝並振興孔雀王朝,建立印度史上最早的統一帝國。此王朝至阿育王時,除印度半島南端外,其版圖幾達印度全域,國勢大張。但阿育王死後,帝國即告分裂。阿育王在位時,大興佛教,建雞園寺,供養千僧,又於各地興建寶塔。

孔雀王朝之後,巽加王朝(S/un%ga)(西元前180至西元前68年左右)、甘婆王朝(Kan!va)相繼而起,此時國勢止於恆河流域。西元前28年左右,甘婆王朝為雄據於東南印度的安度羅(Andhra)王朝所亡;該王朝迄至西元225年為止,一直稱霸中印度。

至西元四世紀初,摩揭陀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在位)崛起,新興笈多王朝(Gupta),恢復該國往日的繁榮,且經其後之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遠征南印度、旃陀羅笈多二世征服西部印度,幾乎統治全印度。但自五世紀中葉以後逐漸衰微,其領土僅限於摩揭陀地方,至八世紀遂被孟加拉地方的波羅王朝(Pa^la)所取代。

在笈多王朝時代,摩揭陀國文化隆盛,佛教中亦有瑜伽行派勃興。《高僧法顯傳》敘述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當時的情勢,謂巴連弗邑(華氏城)甚為殷盛,為印度最大的都邑,有羅汰私迷建立的摩訶衍僧伽藍,及小乘僧六七百人止住的僧伽藍。王捨城尚存迦蘭陀竹園,伽耶城已空荒,但佛陀得道處之三伽藍皆有住僧。至唐·玄奘游此國時,國週五千餘里,城居人少,土地肥沃,有異稻種,風俗淳質,崇重志學,尊敬佛法,有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並多宗習大乘法教,天祠數十,異道寔多云云。

此國境內與佛教有關之遺跡為數甚多,據《大唐西域記》卷八所載,有華氏城附近的阿育王塔、佛足石、雞園寺址、提婆及馬鳴降伏外道的舊跡、頻婆娑羅王末孫建立的鞮羅釋迦伽藍、佛陀入定的大山、德慧及戒賢降伏外道的遺跡、伽耶城附近的前正覺山、菩提樹、金剛座、魔王嬈佛處、三迦葉歸佛處、摩訶菩提伽藍、梵天勸請處、舍利弗開悟處、目犍連故里、大迦葉入定地(雞足山),及那爛陀寺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