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之前的相關法律過於嚴苛

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之前的相關法律過於嚴苛

歷史故事

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之前的相關法律過於嚴苛

梭倫(約前638—約前559),出身貴族,但青年家道中落,早年經營貿易,與商旅為伍,他反對貴族專權,同情平民,主張在城邦中實行公正立場,以城邦利益為重。

公元前594年,梭倫以其威望和功績當選為雅典城邦的「執政兼仲裁」(「執政官」),開始進行具有憲政意義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運動。

雅典當時的戰神山議事會是國家權力結構的中樞。貴族借助這個機構操縱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梭倫恢復了公民大會,使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城邦大事,選舉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窮是富,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設立了新的政府機關——四百人會議,類似公民會議的常設機構,由雅典的四個部落各選一百人組成,除第四等級外,其它各級公民都可當選;設立了陪審法庭,每個公民都可被選為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陪審法庭成為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這一切,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開闢了道路。

在梭倫進行改革前,雅典農民的境況是極其艱苦的,借了財主的債若還不清,財主就在借債者的土地上豎起債務碑石,借債者就會淪為「六一漢」,他們為財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給財主,自己只有六分之一。如果收成不夠繳納利息,財主便有權在一年後把欠債的農民及其妻、子變賣為奴。

在梭倫改革之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嚴酷著稱、對偷竊水果、懶惰等過失都要判處死刑。人們指責它不是用墨水寫的,而是用血寫的,梭倫改革了這一酷刑。

他還採取了許多鼓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措施,如除自給有餘的橄欖油外,禁止任何農副產品出口;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會一種手藝;獎勵有技術的手工業者移居雅典,給予其公民權;改革幣制;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等。梭倫制定的這一系列法律條文均刻在木板或石板上,鑲在可轉動的長方形框子裡,公諸於眾。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倫,希望他來擔任首席執政官,調解已經白熱化的窮人和富人的衝突。當時貧富懸殊,許多窮人不僅自身貧窮,還欠下富人的許多債,還不起債的人們有一些按契約成了「債務奴隸」,有一些則被迫逃亡異地,於是民怨沸騰。憤怒的窮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財富;而富人卻不願意放棄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驕奢傲慢,貪婪無厭。激烈的衝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內戰則可能傾覆城邦。

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廣場上聚集了成千上萬的農民、手工業者和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興致勃勃的人們正急切地等待著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新上任的首席執政官梭倫將在此宣佈一項重要的法律。

只見梭倫在眾人的注視下大步登上講壇,環顧四周,逕直走到一個大木框前。此時,嘈雜的會場立時變得鴉雀無聲,人們凝神屏息,視線隨著梭倫不約而同地投向了那個大木框。

梭倫用手一撥,將架在木框中的木板翻轉過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條文便呈現在人們面前。梭倫高聲宣讀了這項旨在打擊沒落氏族貴族、促進奴隸制經濟發展的法律「解負令」,由於欠債而賣身為奴的公民,一律釋放;所有債契全部廢除,被抵掉的土地歸還原主,因欠債而被賣到外邦作奴隸的公民,由城邦撥款贖回。並以洪亮的聲音莊嚴聲明;「此法律的有效期為一百年」。頃刻間,掌聲雷動,歡聲四起,那些無力還債的農民更是起勁地歡呼,整個雅典城被一片異常熱烈的氣氛所籠罩.

改革後,財主再也不能這樣做了,廣大平民擺脫了淪為奴隸的厄運,那些因欠債而被賣到異邦的人由國家出資贖回了。正如梭倫在詩中所寫的,他拔掉了豎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債權碑。梭倫自然因此受到了廣大平民的愛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