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已經遠去的歷史:五大古文明滅亡背後的真相

揭秘已經遠去的歷史:五大古文明滅亡背後的真相

歷史故事

揭秘已經遠去的歷史:五大古文明滅亡背後的真相

如果要講有關「毀滅與古代智慧」的最驚心動魄的故事,那麼最能激起人們興致的肯定是「失落的文明」的故事,有限的事實常常被一些製片人和傳奇作者為了故事好看而添油加醋。例如亞特蘭蒂斯和復活節島之類,其偽科學的描述遠遠超出事實。然而,對另一些「失落的文明」而言,儘管他們先前被忽視甚至全盤否定,最新研究卻揭示出其傳說背後驚人的事實真相。

亞特蘭蒂斯

有人說它是西班牙南部海岸的一個地區;有人說它是直布羅陀海峽中的一個島嶼;還有人說它是愛爾蘭;如果你相信一支俄羅斯探險隊於2010年初公佈的說法,那麼它就位於英格蘭西南端150千米外。

它是什麼?它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事實上,每一年都有人站出來指認亞特蘭蒂斯就在某個地方。在所有的「失落文明」中,最能抓住公眾想像力的就是亞特蘭蒂斯。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先描述了亞特蘭蒂斯,從那以後至今科學家和媒體一直對亞特蘭蒂斯可能的所在地爭論不休。

柏拉圖在其著作中記述了一個大島,說島上有一個源自大海與地震之神波塞冬的文明。隨著島上貴人越來越多地與凡夫俗子交合,亞特蘭蒂斯人逐漸墮落。亞特蘭蒂斯最後在與雅典的交戰中毀滅。「當時出現了極為猛烈的一連串大地震和大洪水,」柏拉圖寫道,「在可怕的一天之內……亞特蘭蒂斯島……被大海吞沒,從此消失無蹤。」

雖然亞特蘭蒂斯迷們堅持認為柏拉圖在故事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真正的文明,哲學家們卻遠遠沒有那麼肯定。他們指出,柏拉圖講述亞特蘭蒂斯故事的原意是比喻政府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假如我們無視這個本質而去海底尋找所謂亞特蘭蒂斯文明的遺跡,那就大錯特錯、注定徒勞了。

不過,就算亞特蘭蒂斯文明確實是柏拉圖杜撰的,那麼有沒有真實的事件激發他構思出這個故事呢?或者說,亞特蘭蒂斯寓言的背後有沒有一些事實根據呢?一些科學家指出,如果真的有一些真實事件為依據,那麼這些事件應該就發生在柏拉圖的家鄉——今天的希臘。

有科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故事最可能是基於公元前1628年發生在希臘聖托裡尼島上的一次火山大爆發。根據史料記載,這次爆發導致島上火山幾乎完全坍塌人海。火山爆發引起地震並引發海嘯。在震中地區,高度超過100米的海浪向各個方向傳播,其狀就好像是一塊石頭被投進了池塘。巨浪掃蕩地中海東部,造成巨大破壞。事實上,作為銅器時代最偉大文明之一的米諾安文明正是被這次大爆發終結的。

另一些科學家則相信,與亞特蘭蒂斯最匹配的是赫裡克。赫裡克位於雅典城以西大約150千米,曾經是一個繁榮興旺的城邦,也是備受尊崇的波塞冬聖園所在地,這座聖園曾多次促成了赫裡克與相鄰城邦之間的和平共存。然而,在公元前373年的一個夜晚(當時柏拉圖35歲左右),一場恐怖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赫裡克。

總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現在傾向於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故事並不是純粹的空想。事實上,神話傳說背後常常都有一些真實的元素。

亞馬孫史前文明

1999年雨季快要結束時,地質學家阿爾索·蘭奇乘飛機前往巴西阿克裡州首府裡奧布朗庫,這裡位於亞馬孫地區西部。蘭奇事後回憶說:「快到裡奧布朗庫時,我觀察下面的風景,發現地上有一個完美的圓圈。這真讓人吃驚。我是地質學家,我知道那個正圓形的大圈不是自然之作。」

當時,就職於阿克裡聯邦大學(位於裡奧布朗庫)的蘭奇並不知道自己有了一個重大發現。事實上,他發現了雨林深處一個失落的偉大文明的證據,他的發現將有助於轉變考古學家對亞馬孫史前文明的看法。

在過去10年中,蘭奇和來自巴西及西班牙的考古學家合作調查亞馬孫地區。2009年他們發表論文稱,他們在一個直徑超過250千米的區域內發現了超過200座幾何特徵明顯的土方工程遺跡,其中一處遺址的建造年代被測定在公元1283年前後,而其他遺址的建造年代則遠在公元200年或300年前後。蘭奇等人相信,這些建築遺跡分別屬於堡壘、居所、道路、橋樑、廣場和儀式場所等。

根據西班牙殖民者的說法,在亞馬孫雨林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秘而富有的「黃金國」,那裡到處都是黃金。蘭奇堅持說,他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黃金國」,至少沒有發現黃金,但他們發現的那些建築結構明確指向了一個年代在哥倫布時代之前、能夠建造不朽紀念碑的複雜文明社會。

哥倫布是在1492年到達亞馬孫的。現在可以肯定,在他到來之前亞馬孫地區確實存在複雜的文明社會。除了蘭奇等人之外,美國人類學家海肯伯格也在亞馬孫東南部發現了數十個緊密相連的史前村鎮遺跡。早在1993年,海肯伯格在與當地的一個叫做奎庫洛的亞馬孫土著部落同吃同住期間,聽說附近有古代定居點遺跡,於是開始詳細調查這些遺址。2008年,他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公佈了自己的調查結果。

除了道路和家居遺跡外,海肯伯格還發現了圍繞鎮子的防禦牆、農田、堤壩和池塘痕跡。古人在熱帶雨林中的建造技能給海肯伯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這些亞馬孫古代建築與任何中世紀歐洲城鎮一樣佈局合理、秩序井然。

所有上述發現暗示,在被歐洲人帶來的惡疾滅絕之前,亞馬孫河盆地中曾經存在過數十個複雜而相對發達的社會。目前,考古學家仍在亞馬孫地區從事進一步的發掘,他們希望能夠從古人那裡學到在該地區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技術。

復活節島

考古學家普遍相信,公元800年前後,來自波利尼西亞的移民到達了一個遙遠的島嶼,距離該島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是智利和皮特凱恩群島,其中智利位於該島以東3700千米,皮特凱恩群島位於該島以西2000千米。大約400年後,這些人開始在島上大舉伐木,島上的森林很快就消失了。島上的樹木曾經提供了可供人和鳥食用的果實(鳥則是人的另一個食物來源),而現在變成了用來捕魚的獨木舟、樹皮衣和繩索。亂砍濫伐使水土流失加劇,糧食產量劇減。

當森林被砍伐殆盡後,島民們不再能豎立起更多的巨型石雕像,因為不再有大圓木和粗繩索來運輸石雕像。根據口口相傳的歷史,當時島上出現了大範圍饑荒,導致部族之間為爭奪糧食而大打出手,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當荷蘭探險家雅克布·羅吉文於1722年復活節那一天抵達這座島嶼時,呈現在他眼前的景像是:人口稀疏,一片破敗、廢舊與貧窮。

復活節島的故事一直被當作人為活動導致環境災難的典型警示:對資源的洗劫式開發最終會毀掉一個文明社會。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現在一些考古學家認為,上述這個頗為流行的復活節島故事其實存在不少漏洞,所謂的「生態毀滅論」缺乏有力證據。他們指出,無須否認島民們當時砍伐了大量樹木,但由最初的獨木舟帶到島上的老鼠對環境也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此外,有關島上水土流失的結論是從對單單一個島上遺址的研究中得出的,可能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

這些考古學家還指出,沒有證據表明隨著森林減少島上出現了大饑荒。事實上,根據最近的研究結果,隨著森林面積減少,島上人口反而增加了。雖然在羅吉文眼中復活節島是破敗蠻荒的,但在他之後64年抵達該島的一位法國探險隊成員後來報告說,「我見到的並不是面黃肌瘦的饑民,也不是人口稀疏……恰恰相反,我看到島上有大量人口,他們生活優雅,勝過我見過的其他任何島上的人。此外,復活節島的土地上見不到幾個農民,卻能提供足夠的糧食。」

考古證據顯示,復活節島上人口數量大降的唯一清晰跡象出現在歐洲人到達該島之後。從1772年~1862年的90年裡,大約有50艘歐洲船造訪了復活節島。到19世紀30年代,有報告說復活節島上爆發性傳播疾病(性病)。在秘魯人和西班牙奴隸船於19世紀60年代靠岸復活節島之後,島上又爆發了天花疫情。到1877年,疾病和外來人的襲擊使得復活節島上只剩下大約100個當地人。現在看來,正是這些歐洲人的影響——而不是環境破壞——造成了復活節島原有文明的崩潰。

大津巴布韋

「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歷。」南部非洲歷史學家西蒙·亞當斯說,「你穿行在這座公園裡,突然遇見驚人的石牆。沒有任何灰泥,這些石牆卻完好地連接在一起,立得穩穩的。你向另一邊望去,會見到一座山,山頂上也有一座堡壘。這時候你的想像力一定會縱橫馳騁。你會疑惑:曾經是誰住在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亞當斯描述的就是「大津巴布韋」,一座謎團籠罩的被廢棄的石頭城。16世紀,到過非洲的葡萄牙商人中流傳著一種驚人的說法:非洲南部有一個很大的定居點廢墟。當時最流行的一種理論認為,這一定就是捨巴女王的城市之一——阿修馬的遺跡。直到1871年,德國探險家卡爾·毛赫才向歐洲人通報了大津巴布韋的準確位置:今天津巴布韋的南部。

在大津巴布韋,毛赫發現了一系列由大型石牆包圍的場地,這些石牆最高的超過10米。毛赫還發現了皂石和鐵的痕跡。他認為這些技能遠遠不是非洲人具備的。其他造訪過此地的歐洲人持相同看法。亞當斯說,「多年來殖民小說裡一直說,大津巴布韋的上乘品質和遙遠位置表明它不可能是非洲人建造的。但現在的共識是,大津巴布韋很明顯就是由一個非洲文明建造的,並且這個文明所在的年代早於歐洲人出現在非洲之前。」

有跡象顯示,從公元3世紀起,大津巴布韋就開始有人居住。到其鼎盛時期,即14世紀和15世紀,大津巴布韋的人口在12000~20000人之間。他們居住在石牆包圍的泥巴房子裡,這些石牆內的面積(即大圍場)加起來超過7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圍場內有一整套建築,其中包括一座蜂巢式的塔,石牆周長約250米。這很可能是一座王室宅邸。事實上,在非洲東部和南部總共有大約200座包含石頭廢墟的遺址。亞當斯等人推測,其中一些遺址可能與大津巴布韋有盟友關係。可以肯定的是,大津巴布韋不只包括一處遺址,而是一個集合的大遺址,其中包括一個村莊網絡,所有村莊向核心政體進貢。對大津巴布韋遺跡的分析表明,這個地方曾經很富有,經濟充滿活力。

考古學家在大津巴布韋遺址發掘出了一系列物品,其中包括中國的瓷器和歐洲的硬幣,暗示大津巴布韋城的一些居民是機敏的商人。不過,他們究竟是什麼人迄今仍不明朗,這是因為大津巴布韋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儘管對他們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口頭傳說,卻很難從中去偽存真。

到15世紀前後,大津巴布韋社會開始四分五裂,其中的原因現在也不清楚。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環境災難是主要原因——人口數量激增,導致周圍土地不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此外,中東貿易者到達東部非洲海岸之後,大津巴布韋人的貿易渠道可能也遭到了破壞。

亞當斯說,大津巴布韋無疑具有重大意義,雖然大多數人至今對它一無所知,但大津巴布韋的重要性不亞於古埃及、古瑪雅和馬丘比丘遺址。非洲被殖民者奴役是基於這樣一種荒謬理念:非洲人是不具備文化的野蠻人。而事實上,我們至今也沒能透徹理解非洲歷史。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非洲人與各大洲的人們一樣都有自己的輝煌。這,或許就是大津巴布韋等古非洲遺址帶給我們的啟示。

撒哈拉失落文明

剛開始時,考古學家卡羅-伯格曼以為他發現的兩塊陶片算不了什麼。但是,當他和他的唯一伴侶——駱駝在埃及西部沙漠中漫遊了五天之後,他感覺到了狂喜。那是1999年2月的一天,伯格曼在無意間發現了一條古代道路,而埃及學家近百年來都不曾注意到它。從那以後,考古學家在這條道路上一共發現了27個「站點」。

這條道路在位於尼羅河西面的達赫萊綠洲的西南方向延伸長達350千米,然後消失。有考古學家據此認為,這是第一條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道路,它表明法老(古埃及國王)的遠征已經深入到沙漠腹地。而伯格曼等人的看法則不同,他們認為古埃及法老文明的一些重要理念和創新可能並非源自於尼羅河谷,而是來自於西面的沙漠。

一組考古人員在位於西部綠洲和尼羅河谷之間的德加拉遺址上,發現了年代被追溯到公元前5500年前後的石頭工具,而同樣的工具直到公元前大約5000年才在尼羅河谷中出現。換句話說,德加拉的石器肯定不是來自於尼羅河谷。

另一組考古人員在埃及西部沙漠中進行的發掘結果暗示,古埃及人對牛的崇拜(在法老時期尤為盛行)實際上起源於西部沙漠。還有考古學家甚至認為,古埃及人最早的對天文知識的利用也始於這裡,後來被王朝之前的時期(公元前332年之前)採納。

將上述發現綜合到一起,考古學家認為,對法老文明的起源必須做全新的思考,或許法老文明並非像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說的那樣是「尼羅河的饋贈」,而是植根於一度生活在古埃及西部沙漠中的人們。

而這些還遠遠不是有關撒哈拉失落文明的唯一證據。向西穿越沙漠,一個在利比亞南部工作的考古隊發現了時尚的古代城鎮和一個巨大的灌溉渠網絡的遺跡,這些遺跡的分佈直徑寬達數千千米。它們被認為是拉曼鐵司人的傑作,拉曼鐵司文明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裡達到巔峰。拉曼鐵司人和羅馬^進行貿易,前者採納了後者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攻擊後者的定居點。甚至在深入沙漠1000千米的地方,考古學家也發現了羅馬浴室瓷磚的殘骸。

目前仍不清楚拉曼鐵司文明的坍塌原因,有人猜測這個文明的崩潰與過度使用地下水有關。無論怎樣,拉曼鐵司文明是一個真正的失落文明,拉曼鐵司人組成了最早的一個撒哈拉國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