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高麗王朝怎麼滅亡的?
高麗,國內學界習慣將高麗分為高氏高麗(高句麗中期改國號為高麗)和王氏高麗兩種,本詞條特指王建所建立的國家,即王氏高麗。
王氏高麗(918年-1392年),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由王建所建,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佛教是王氏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
918年王建創立高麗政權後,積極北上擴張領土。為此與遼國發生矛盾、糾紛,甚至演化成衝突(參見「遼國高麗戰爭」)。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渤海遺民(東丹國民) 大量內遷遼東,一時間廣袤的渤海故地變得地廣人稀。西移朝鮮半島的渤海遺民,削弱了遼國在這裡的力量,遼國對原渤海地區特別是對朝鮮半島北部女真地區控制減弱。高麗乘機對這裡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統治下的小部分女真人等進行招誘、驅討,不斷擴張勢力。高麗開始出兵與遼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對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爭奪。
922年高麗修葺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設署,以西京相稱,並以西京為基地繼續向北擴展。高麗以平壤作為開拓西北領土的根據地和軍事、政治中心,在王建經略北境的全盤戰略裡,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被唐軍攻破以後,平壤逐漸荒廢,王建以防禦女真侵擾為由將平壤改稱為西京,派遣從弟王式廉為長官駐守。在高麗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長官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只需要對國王本人負責,其部下官員的任免完全由長官自己決定。高麗一面積極經營西京,一面於清川江以北築德川、長青、安朔等城,將高麗與遼國之邊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時積極討伐居住於鴨綠江沿岸的女真人,蠶食女真故地。為了防備遼國,高麗建立光軍司,編成光軍三十萬。與此同時,王建採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半島的南部遷往北部。王建的這些措施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王建經略北邊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統治的末期,高麗的北境已經遠及今鹹境南道的永興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到930年,高麗王朝修建了通德鎮(今平安南道平原郡)、興德鎮(今平安南道殷山郡)、永清鎮(今永柔)、朝陽鎮(今平安南道價川)、安北府(今平安南道安州)等城塞,西北方領土擴張到現在的清川江一帶。此後,高麗又修築了安朔鎮(今平安北道雲山郡)、朔寧鎮(今平安北道泰川)、清塞鎮(今慈江道熙川)、平虜鎮(今平安北道寧邊)等城鎮。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祐、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來朝貢。993年遼國第一次征伐高麗後,高麗戰敗被迫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還高麗「鴨綠江東數百里」。高麗率兵驅逐女真,修建了興化(今平安北道義州西南) 、鐵州(今平安北道鐵山) 、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西北東林) 、龍州(今平安北道龍川) 、龜州(今平安北道龜城) 、郭州(今平安北道郭山) 六城。1007年高麗疆域已擴展到鴨綠江一帶。從1033年到1044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鹹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今朝鮮鹹鏡南道定平)、宣德、元興三關。此後,遼國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1104年和1107年,高麗兩次舉兵入侵遼國的女真所屬的曷懶甸(今朝鮮鹹興一帶)並強築九城,女真擊敗高麗並收復曷懶甸。(參見「曷懶甸之戰」)
1130年,高麗乘遼金政權更替之際,佔領鴨綠江東岸的遼朝重鎮保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
1231年,高麗與蒙古戰爭。
1356年,高麗命樞密院副使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率軍進攻雙城總管府。雙城總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逃走。高麗攻佔「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及宣德、寧仁、輝德、靜邊等鎮。」至此,1258年後歸屬元朝的部分土地被高麗收復。之後,高麗又繼續北進,相繼攻佔了曷懶甸之戰時設立的鹹州,即元之合蘭府(今鹹鏡南道鹹興)直至三散(今鹹鏡南道北青)的大片土地,勢力達至伊板嶺(即朝鮮摩天嶺)。1362年元將納哈出率軍攻打三散、忽面等地,逼近鹹興。高麗派東北面將領李成桂迎戰,納哈出兵敗北撤。高麗在向元朝呈文中聲稱:不僅雙城,而且三散等地也是高麗舊疆,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雙城一帶確係高麗故土,舊疆。
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明太祖派遣使者遠赴高麗,告知高麗君臣天命已改,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明軍敗退。1384年,明又派女真千戶白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這是明準備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的又一次試探,但由於兵力單薄,為高麗軍擊退。1388年明準備在元朝的雙城總管府地區立鐵嶺衛的舉動,促進了高麗加快向東北面發展的步伐。高麗君臣實際上力圖進一步向女真地區擴展勢力。1390年,高麗越過伊板嶺(摩天嶺)於海洋設吉州萬戶府。翌年七月,派李必等「繼榜文招諭東女真地面諸部落」。
由於高麗大力向北發展,到1392年李成桂代高麗即王位後,元朝合蘭府轄區內的女真人,已大都附於朝鮮。如哈蘭(今鹹鏡南道鹹興)都達魯花赤奚灘訶郎哈,三散(今鹹鏡南道北青)猛安古論豆蘭帖木兒,海洋(今鹹鏡北道吉州)猛安括兒牙火失帖木兒,甲州(今兩江道甲山)猛安雲剛括,洪肯(今鹹鏡南道洪原)猛安括兒牙兀難,禿魯兀(今鹹鏡南道端川)猛安夾溫不花,斡合(今鹹鏡北道鏡城)猛安奚灘薛列,阿沙(利城)猛家朱胡引答忽等部,均受招撫。朝鮮《李朝實錄》在頌揚李成桂開拓東北面的功業時說:「自孔州迤北至於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以練士卒」,「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為界。」
戰爭衝突
遼國於926年滅亡渤海國後,高麗太祖王建對渤海故土被契丹所佔不滿,吸納渤海遺民並積極向北擴張,將統治範圍擴大到鴨綠江下游東岸。為了防止高麗與宋的聯合抗遼,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王建拒絕。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為爭奪鴨綠江以東的渤海國故地,高麗同契丹進行了3次較大規模的戰爭。993年,80萬契丹大軍越過鴨綠江進攻高麗,高麗戰敗並請罪求和。高麗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1009年高麗發生政變,西京留守康肇殺死穆宗,擁立顯宗為王。契丹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進攻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遼軍入開城後,遭到高麗偷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擔心高麗反撲,遼撤退。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但不敵高麗軍隊,遼軍慘敗。
從1231年至1273年,元朝先後九次征伐高麗。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後,高麗向蒙古投降,成為蒙古藩屬國。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抄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高麗毅宗被流放。鄭仲夫通過「都房」控制高麗君主,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1179年,高麗年輕的將軍慶大升奪得大權。他本想整治腐敗,恢復高麗君主的權力,但卻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義旼奪得大權。李義旼腐敗而殘暴,1197年被相對傳統派的崔忠獻暗殺。崔忠獻奪得大權後,將明宗退位,選神宗為王。在之後的61年,高麗便由崔氏政權統治,高麗君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後。崔忠獻又連續更換了兩任高麗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聽話的高宗。在崔忠獻之後,崔氏政權先後由其後裔掌權。
滅亡
元末明初,1388年,高麗禑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出高麗地區後,發動兵變謀反成功,1392年在開城廢黜高麗國王,奪取政權,其國號為朝鮮,沿用至今,高麗稱號自此徹底滅亡,無復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