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場打破歐洲均勢的戰鬥
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
17世紀逐漸接近尾聲,一個重大世紀外交難題令歐洲各國統治者都備感苦惱。1665年,查理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在他死後,誰將繼承西班牙王位?三十多年來,在人們的傳言中,對於他,死亡似乎一直近在咫尺。查理由於死後沒有直系後嗣,需要在外國的統治家族中尋找一名親屬來繼承王位。除了領土之外,不動產的繼承和遺贈也需要依據基本法或憲法的規定。但是,君主並沒有權力自行決定身故之後國家將由誰繼承,至少在英國、法國和西班牙是這樣。在那個時代,君主的權力遠遠無法和20世紀的獨裁者相提並論。
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不僅關係到西班牙自身利益,還影響著國外統治王朝,乃至整個歐洲的權力平衡。所謂的歐洲大陸權力平衡,意味著任何一個家族或國家的力量都不足以對鄰國構成威脅。在17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多個國家認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執政期為1643年至1715年)對歐洲的權力平衡構成了嚴重威脅。
和平解決王位爭端:由二流統治家族繼承
1697年,長達九年的奧格斯堡同盟戰爭以《裡斯維克和約》的簽訂而終結。此後,路易十四轉而全力維護歐洲大陸和平。倘若他從最初就堅持採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許便不會發生。當時,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同時也是聯省共和國(United Provinces,荷蘭共和國)國王。《裡斯維克和約》剛一簽訂,他便聯合路易十四,共同商討西班牙問題的解決方案。
整個西班牙王國可能由法國的波旁王朝(the house of Bourbon)或者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接手。奧地利大公(archdukes of Austria)和匈牙利及波西米亞國王對這一可能的結果備感擔憂。也就是說,強權即公理。但是,結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各國外交家普遍認為,西班牙王位應由歐洲二流統治家族繼承。因此,1698年,威廉三世和路易十四一致同意,查理二世去世之後,西班牙的絕大部分領土,包括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比利時)和新世界的廣大殖民地,都移交給西班牙已故國王腓力四世(1621年至 1665年執政)的曾孫——年輕的巴伐利亞親王。而意大利境內的西班牙領土將被法國的波旁家族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瓜分。
實際上,對西班牙遺產將由誰繼承最有說服力的要數路易十四家族。腓力四世的女兒,即路易十四的亡妻瑪麗泰瑞莎,已經將自己的兒子和孫子指定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但是,她的決定很可能導致路易十四在歐洲四處樹敵,並引發新一輪戰爭。因此,路易十四主動放棄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轉而接管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
西班牙王位危機再度爆發:歐洲均勢難以維繫
1699年,災難終於爆發。巴伐利亞親王逝世之後,西班牙王位再度空缺。即便做出妥協,也難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於是,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經過協商,再次簽訂協約,將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和新世界的廣大殖民地一併移交給哈布斯堡國王利奧波德一世(1658年至1705年執政)最小的兒子查理大公。否則,倘若上述領土直接落入利奧波德一世手中,歐洲各國的權力平衡狀態勢必遭到破壞。依據協約,意大利境內的西班牙領土由路易十四的兒子,也即法國王太子接管。
此種安排引起了一些海上強國的擔心,其中以英國和聯省共和國最甚。他們擔心法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勢力會因此而過於膨脹,於是要求法國放棄意大利境內的西班牙領土,並承諾將法國邊界附近的一系列土地劃分給路易十四,作為補償。但是,鑒於查理二世的遺囑明確註明不得分割西班牙本土,這一交換一直未能落實。
除此之外,奧地利和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之間也達成了一系列協約。由此,利奧波德自認為獲得了西班牙全部遺產的繼承權。他不僅對反戰呼喚充耳不聞,還一再對外宣稱哈布斯堡家族擁有西班牙全部遺產的繼承權。他為自己定下底線——至少獲得意大利境內的西班牙領土。西班牙佔領了意大利境內的一系列交通要道,這些土地甚至比西班牙本身更具戰略價值。
1700年年底,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逝世。因為沒有子嗣,他的遺囑給歐洲帶來了巨大麻煩。鑒於西班牙堅決反對分割本國領土,各國對西班牙分而治之的方案被排除在外。與奧地利不同,法國強大的海軍力量使其擁有足夠能力來保衛西班牙。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查理二世將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指定為西班牙全部遺產的繼承人。如果波旁家族拒絕接受王位,繼承權將移交至查理大公手中。路易十四和他的顧問針對遺囑,制定了兩套應對方案—— 要麼按照1700年簽署的協約分割西班牙,要麼遵照查理二世的遺囑繼承西班牙全部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