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三世為什麼會觸怒東正教會?廢棄宮廷近衛軍,建立荷爾斯泰因團
彼得一世被稱為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而伊麗莎白是他的女兒。有一個這麼傑出的父親,做女兒的當然也不會差,於1741年宮廷政變推翻伊凡六世而繼位。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由生老病死。1761年12月25日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繼位,史稱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全名為彼得·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他的母親是彼得一世的女兒安娜,安娜年輕時代就遠嫁荷爾斯泰因一戈多普公爵卡爾·腓特烈·烏爾利希,但夫妻感情長期不和。彼得三世出生不久母親即去世,他在缺少母愛的環境下生長。因為他是荷爾斯泰因一戈多普公國的繼承人,自幼接受日耳曼式的棍棒式教育,他的身心發育也因為心理上的長期壓抑而受到阻礙。荷爾斯泰因一戈多普公國臨近普魯士,彼得三世對普魯士王國腓特烈二世及其軍國主義的治國方略極度崇拜。
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每天身著普魯士軍裝,指揮身邊的隨從進行軍事操練。彼得三世自幼年對俄國毫無感情,他在執政後的對內政策遭到了俄國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他認為國家方針大政一切都應該採取普魯士式的,他以普魯士式統治者的心態處理俄國事務。他自小即是路德派教徒,儘管來到俄國為做皇儲後不得不改宗東正教,但是骨子裡對東正教極為反感。
因此在他執政後大規模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他甚至下令廢除東正教的一切宗教儀式,教堂中除聖母像可以保留外,其餘的聖像都要撤除。他命令所有的神職人員剃除鬍鬚,不得穿俄式長袍,必須改穿路德派教士的服裝。彼得三世的行為大大觸怒了東正教會,因為即使是彼得一世當年推行強制的社會習俗改革時都對神職人員例外。彼得三世廢棄數百年來由俄國人組成的宮廷近衛軍,建立完全由日耳曼人組成的「荷爾斯泰因團」並且自任衛隊司令,整日與衛隊成員混在一起進行政治密謀。
為了表達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敬仰,彼得三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佔領大量普魯士領土的俄國軍隊與普魯士軍隊停戰,並迅速與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並且還將俄國軍隊歸於腓特烈二世下對奧地利作戰。尤其讓俄國朝野各界極為不滿的是,彼得三世在1762年繼位不久,就派出俄國軍隊攻打丹麥,目的在於幫助素與丹麥有邊界糾紛的荷爾斯泰因一戈多普公爵。
奉命出征的俄國官兵多有懈怠甚至陣前變節,因為他們認為此戰與俄國毫無關係,只是為了保衛彼得三世的父系國家。彼得三世仰慕的偶像除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外,還有他的祖父、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他在繼位後,力圖倣傚彼得一世,在國內推行重大改革。在他短暫執政的半年內,他下令釋放政治犯,廢除秘密警察制度,強調信仰自由,准許舊禮儀派返回家園。
他推行的降低鹽稅政策得到了下層百姓的支持。然而,彼得三世朝令夕改的國內政策引起東正教會、宮廷貴族和軍人的強烈反對,其對外政策也遭到了傳統盟國法國、奧地利的強烈不滿。彼得三世的妻子、皇后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樣來自普魯士。她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裡德裡克,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位於奧得河下游與波羅的海交界的什切青此地歷史上即是北歐戰略要地,長期處於波蘭、瑞典、丹麥和神聖羅馬帝國爭奪與控制之下,1720年落入普魯士之手,更名為斯退丁。
索菲婭的父親克裡斯金·奧古斯特他在1709年擔任駐防什切青的步兵團上校職務,1721年升為陸軍少將,1725年獲得了普魯士黑鷹勳章,1742年晉陞為元帥,同年被冊封為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索菲婭的母親約翰娜·伊麗莎白是普魯士顯赫的荷爾斯泰因一戈多普家族的公主。史上還有一種說法,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父系與俄國留裡克王朝有血緣關係,她是留裡克王朝的後裔。
索菲婭在童年時代度過了既壓抑又自由的時光。父親作為職業軍人常年在外,並且於1747年早逝。母親素來對兒女苛嚴要求,並且長期居住在巴黎。疏于于父母管教的索菲婭自幼養成了性格開朗、活潑好動和敢於挑戰的性格。她從小接受過較好的歐洲式教育,曾隨父母遊歷歐洲,拜會過各國宮廷和諸侯大公。